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发布时间:2024-06-20 16:22:05 人气:39
人物介绍:
王眉寿,字淑怡,工部尚书王庆云孙女。清同治七年(1868年)嫁与陈宝琛。陈宝琛晚年任末代皇帝宣统老师,封“太傅”;光绪三年(1877年),曾居黄巷的眉寿胞弟王仁堪又中了状元。所以,眉寿被赞为“夫门生天子,弟天子门生”,荣耀之极。她一生热心办学,先后创办乌石山女塾、福建女子职业学堂、绥和女子家政学校,监督过“女子师范传习所”“女子师范学堂”等,被称为“女范之师”,清廷赐匾“闽峤女宗”,以资褒扬。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男子才有受教育的权利,1907年《奏定女子学堂章程》颁布,女子才有机会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然而福建女学的创办与兴起,要早于《奏定女子学堂章程》两年之久,福建女学的异军突起与一些有识有为的地方官员大力提倡是分不开的,同时不能忽略的一位三坊七巷的女性——王眉寿,其在女学兴起上发挥了的重要作用。1905年,全闽师范学堂监督陈宝琛的夫人王眉寿在福州创办了乌石山女塾,招收少女入学,成为福建人自办的本地第一所女子小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福建现代女子教育事业的先河,给“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的古老坊巷注入了现代化的血液。
1906年,陈宝琛又在全闽师范学堂内附设一女子师范传习所,由王眉寿任监督,当年即招收女生60余名。传习所是比女子职业学堂层次低、以对女子施行职业培训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它既为女生提供有所侧重的知识教育,如教用手工、机器做衣服、绣花等,又兼设若干短期职业训练专科,体现了办学人对市场需求的某种适应,也是清末城市自办女学中较为普遍的教育方式。
1907年,因校舍拥挤而移校光禄坊玉尺山房,并在文儒坊新设蚕桑女学堂。王眉寿自任监督,招收女学生,编设保姆和小学教师两个班,培养了一批掌握熟练技术的女技术人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时郎官巷东南银行行长江时疏乃陈宝琛侄陈树森內弟,遂捐款又捐营房里6-1号小筑(今喜舍前身)为女子教坊。
1909年,陈宝琛赴京任职后,省提学司决定将女子师范传习所改为福州女子初级师范学堂,由潘炳年兼任监督。这是福建省最早出现的女子师范学堂。由此走出了许多名媛:如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名媛朱淑兰、江观惠等。
王眉寿不仅在福州市内及三坊七巷创办新式女子学堂,还在陈宝琛祖籍地螺州村办学造福百姓。陈宝琛先后在故乡兴义学,为祠堂倡置“学堂田”。王眉寿也创办“绥和女子家政学校”,教习文化包括音乐、舞蹈,并学纺织。1898年,她还把陈家旧书院改建为“螺洲两等小学”,不久又把绥和女子家政学校并入小学,捐资扩建校舍,王眉寿亲任监督,开新式教育之先河。帝师之乡因为有了王眉寿纤弱却忙碌的身影,增添了一份旖旎的风情。王眉寿参与创办的女子学堂作为福建近代女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一批知识女性,为福建女权的觉醒、发展提供了先觉条件。它们在促使福建本地妇女从传统淑女向女学生的角色转换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一部分女性得以进入社会,选择新的生活。
以王眉寿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官宦大户自办女校,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在客观上加速了福建地区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福建地区社会转型与社会风气的转变。王眉寿在其人生大舞台上拉开的女学序幕,演绎的厚德载物的兴办女学之风范将永远被人铭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