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 8749 119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 8749 119
国际应急中心

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微言精解三字经

微言精解三字经--16

发布时间:2024-07-28 20:58:12 人气:28

第十六讲:

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

微言诗曰:

      荀子本是法家祖,杨雄却因王莽贬;

      文中老庄千古颂,文章万世做神仙。

      三字经接下来向我们推荐了诸子中五位重要的人物。他们分别是:荀子,杨雄,文中子,老子和庄子。那为什么只向我们推荐了这五位呢?而在这五位当中,我们后世对于杨雄和文中子的了解可以说是知之甚少。那么,他们的主要学说究竟是什么?他们的思想对于后世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杨是指杨雄,文中子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及老庄”那就是老子和庄子。

       荀当然就是荀子,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头等重要的思想家,很多学者认为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后来也有写成孙卿的、孙子的孙。为什么呢?因为避讳,中国古代要避讳,这个规矩是极严的,所以为了避汉宣帝的讳,荀卿也被人写作孙卿,因为孙和荀这两个字,在古代是谐音,这是一门古代非常重要的避讳学,今天咱们已经不太讲究了,今天咱们讲究的避讳是有些字不能说,比如死最好不要说,这不是避讳的精义,过去避讳是有一套规矩的。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这我们提到过,他门下出色的弟子很多。晚年到了楚国。历史上很有名春申君黄歇,就任命他担任兰陵令。兰陵在哪里呢?今天的苍山。他担任过这么一届官,后来也不当官了,就在家写书,死后葬在兰陵,葬在今天山东境内。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礼治和法治并用。这就使他和他的学生,产生了区别,李斯韩非基本就是讲法治的,而荀子还没有那么极端。他还是强调礼的,重视王道、提倡礼义。他赞成用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来治理国家,这就决定了他是法家的一脉。这也就决定了为什么他那么多弟子里头,著名的人物都是法家。荀子最重要的,就是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了性恶之说。他公开讲人性是恶的,“其善者伪也”,人性善是装出来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性本来是恶的,但是他之所以善,是因为后天改造的结果、后天学习的结果,动不动你又要恶的。你如果放松学习、如果不重视学习,你的人性要恶,靠不住的。正因为如此,荀子非常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在先秦诸子当中,荀子对教育的提倡,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地位的重视,荀子把它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是他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常说全盘接收;反之,却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善良,是后天教育出来的,如果不用礼法去约束,人的行为永远不会变善。《劝学》篇开宗明义告诉大家,学不可以已。就是说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可中断。他非常著名的话就是讲这个道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认为,学习必须勤奋,不急不躁,持之以恒。他又用一个比喻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什么意思呢?蚯蚓,蚯蚓又没有爪牙啊,蚯蚓就这么一条,但是蚯蚓居然可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微言诗曰:

       扬子太玄著法言,千古学冠简奥妙;

       朱熹通鉴判其死,只因王莽是逆道。

       我们现在讲杨雄,这恐怕就不是非专业的朋友们所能熟悉的了,《三字经》中所提到的杨雄,是一个什么人物?既然他在诸子中有着如此之高的地位,那又为什么后世对他却知之甚少呢?历史上关于杨雄,又留下了哪些记载呢?这个杨雄,肯定不是《水浒》里面病关索杨雄。《三字经》里讲的这个杨雄,在《汉书》里面是有传的。他是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后期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杨雄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经里面最大就是《周易》,《论语》还是在那个时候被看成传的一种,因为《论语》还是孔子或者他门生,编辑而成的一部书。传里头《论语》最大。所以他模仿《周易》,写了一部书叫《太玄》。又模仿《论语》写了一部书叫《法言》。尽管今天杨雄不是那么多人去知道。可在当时,杨雄可是得到过很高评价,司马光曾经将杨雄的著作和孟子、荀子加以比较,司马光的结论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孟子》之文直而显;《荀子》之文富而丽;《杨子》之文简而奥。这是司马光对他的评价,司马光是何等人物啊,什么眼界啊,这当然可以证明杨雄起码到宋朝,都是地位很高的。


       那么大家也许会问,为什么在宋朝地位那么高的一个人,到现在怎么就变得好像一般人都不太知道他,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是攻击他的人也不是没有,而且攻击他的人,有的人的地位也很高。给杨雄致命一击就是我们茶宗的始祖朱熹,朱老夫子他在《通鉴纲目》里面,用了六个字,宣判了杨雄的死刑。哪六个字?“莽大夫杨雄死”。 “莽大夫”,说你是王莽的大夫,那就把你人品给否掉了。因为王莽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是一个正面人物,虽然对他的评价有分歧,但基本是负面的,袁世凯想当皇帝的时候,曾经找了全国好多大学者,希望他能够支持自己,前边讲过的章太炎,破口大骂根本不支持。袁世凯还找了一个人,找了谁呢?王湘绮先生,齐白石的老师,湖南的一位大儒。这位老人家被袁世凯是连逼带哄,哄到了北京。他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愿意跟袁世凯合作,他一合作被士大夫骂,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毫无地位。但是如果不合作呢?他又不像章太炎那么倔,登门来骂,他又做不出来。他怎么干的大家知道吗?他就是坐着车,搭着一个他晚年一直跟着的女佣人来到了新华门这边,他擦擦眼睛看,哎呀!怎么是新莽门啊?王莽的莽,新莽、王莽的朝叫新朝,他假装眼花,就把袁世凯的本质一下给揭露了。袁世凯一听,这个老头厉害,他老花眼你又不能说他什么,你总不能把他关起来啊。但是他的态度昭示天下,我认为你袁世凯是新莽。所以朱熹在这里,用“莽大夫杨雄死”,用这种春秋笔法“一字之贬,严于斧铖”,这一斧子,把杨雄给砍死了。朱老夫子认定了杨雄和王莽沆瀣一气,彻底否定了杨雄的人品,然而司马光却对杨雄赞赏有加。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对于杨雄这个人物褒贬不一?在真实的历史中,杨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杨雄从小勤奋好学,精通《易经》精通《老子》,善于写赋,那就是文笔非常好。年轻的时候,他非常仰慕屈原、非常仰慕司马相如。他曾经以司马相如的赋为本,写了好多华丽的辞赋,辞藻非常华丽。这些作品传到了汉朝的首都,就被汉成帝看中了,就招来当了个官儿。那么在当官的时候,恰巧与王莽是同时,王莽那时候也在当官,他们两个曾经同朝为官。王莽篡权以后,建立新朝以后,杨雄依然在当官。但是实际上啊,杨雄并不是一个趋炎附势、同流合污之人,他倒是甘于寂寞,不参于朝政,天天在天禄阁读书校书,天禄阁是汉朝藏书的一个地方,自己埋头写书。

  那么为什么朱熹还要这么说他呢?为什么用这样一种严厉的笔触,在历史上给他下定论呢?杨雄的命实在是悲,他就是一个天生的读书人,但是没有摆脱这种厄运,洗不尽他跟王莽的干系。怎么回事呢?刘歆的儿子,也是汉朝的一个大学者,刘歆跟杨雄也是同朝为官的,刘歆的儿子为了讨好王莽,就伪造了一道符命。

  什么叫符命呢?中国古代啊,比如我要拍马屁,我发现这个人,将来可能要当皇帝、或者当大官的,我就伪造一样东西,伪造什么东西呢?老天传下来的东西,上面说你比较有用,你将来能当大官。什么例子可以举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大家还记得吗?黄巾军起义的时候,民间在流传的这种东西,这就叫符命。李自成起兵的时候,,就说“十八子当主神器”,也不知道哪突然找到一个符命,说古代有这个说法。十八子是李嘛,李不是十八子嘛,主神器,你就掌握了最高的位置。李自成也很高兴,觉得自己要当皇帝了。刘歆的儿子就编了这么一个东西,进献给王莽,哪知道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伪君子,他那个时候还没准备好当皇帝呢,还在那儿装呢,你堂而皇之把一个符命进献给他,这不是要他的命吗?所以王莽大怒,刘歆的儿子,拍马屁拍到马脚上,就被抓起来流放了。那么这跟杨雄有什么关系呢?倒霉,真是有关系。刘歆的儿子是拜杨雄为师的,是跟杨雄学古文字之学的,这就牵连到了杨雄。由于这样一弄,杨雄在中国文化史上,就被快速遗忘,在这里面有好多历史的无奈,也有好多传统因素在其中。所以我想,杨雄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历史还是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的。

       刚刚所介绍的荀子和杨雄,他们的思想都是在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建立自己全新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那么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文中子又是何许人也?

  文中子(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公元580年-617年。38岁去世,隋朝的教育家、思想家。其从小家学渊源,据说他15岁就开始教学活动了,就到15岁,他已经把《五经》读完了,读完了以后他已经开始教书了,边教书边学习,18岁的时候,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到了18岁,就开始周游天下,遍访名师同道。这个人读书极其刻苦,“不解衣者六岁”,六年时间,据说都没有脱过衣服,这个当然可能会有点夸大,因为古人虽然不怎么洗澡,他在隋文帝仁寿三年,也就是公元603年参加科举,成功以后就到了长安,很受隋文帝的赏识。可才高共忌,这个人才气太大了,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来了,我还混什么啊?所以他被冷落,后来当过一些很小的官,没什么兴趣,所以早早辞职回家,在那儿写书。除了一套王氏六经---《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他写这些书的时候,恐怕也就20多岁。可见他的志向何等高远?他写书的宗旨就是: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我写这六经,是为了尊崇先人的经义,稽仲尼之心,探究孔夫子最深刻的思想。天下的事情,帝王之道在我这六经里边昭昭乎,非常明白,我都给搞清楚了。

       文中子王通,潜心研究孔子思想。主张振兴儒学,虽年经轻轻,却辞官著书,志向高远。但是这样的一位少年才俊,却不幸英年早逝。那么他的思想又是如何得以传承的呢?如此年轻的一位学者,写了六经的同时,他还什么?聚徒讲学,他就开始招了好多的学生,当时他的名声之大、门下弟子之多,以至于他的门下专门有个名字叫什么?叫河汾门下。河,黄河的河;汾,汾河的汾,因为他在今天山西那一带,就以这两条河来称呼,他的门下都称为河汾门下,集门弟子过千人。后来在唐朝,鼎鼎大名的一些人,都是他的学生,比如魏征,就举一个就够了。魏征是什么人?千古一臣。魏征就是这位文中子的学生。后来辅佐唐太宗开了唐朝盛世的。相当多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十个二十个,一批人,就是这位年轻的文中子的弟子。文中子希望能够在魏晋动乱和儒学衰败之际,重新振奋孔学,为儒学在隋唐之际的发展和中兴准备了基础。在他死后,弟子、包括当时好多人称他为什么?至人。至高无上、至人,还有的人干脆称他为王孔子。所以这么一讲我们就明白,《三字经》里强调他是有道理的,尽管他今天名声不大,尽管今天记得他的人不多,但是他是地位极其重要的,说他承前启后实不为过。朱熹理学当中好多重要的概念、重要的范畴,好多重要的治学方法,重要的修身方法,就是王通首倡的。可惜的是王通38岁就去世了,这么短的生命就注定了他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和贡献。王通死了,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就模仿孔子的门徒记《论语》的做法,而编了《中说》。《文中子说》,这部书就叫《中说》。这部书也叫《文中子》、也叫《文中子中说》,这书一共分为十个部分。这部书今天还能找到,有兴趣的朋友也不妨看一看,这是一位值得我们纪念,值得我们去阅读的一位重要人物。接下来的两位子,那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来讲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两个大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和庄子在中国文化中影响很大,老子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庄子与孟子是同一时代人。就像孔孟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一样老庄就是道家文化的代表,关于老子和庄子民间有许多神奇的传说,那老子和庄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的知识分子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而老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道德经》的,庄子的文章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首先讲老子,最流行的说法,老子姓李名耳,号伯阳,又号聃。曾经当过周朝的守藏吏,类似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的生活年代不明确,大致在春秋末期。在中国传统当中老子几乎就是个神仙。比如传说中说,老子的妈妈姓什么呢?姓理,道理的理,说老子的妈妈有一天感应到一颗流星,大流星一下钻到自己肚子里去了,于是怀孕了。这一怀孕,怀了81年,这基本上就是神话了。所以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头发白胡子的男孩,因为他在娘胎里呆了81年嘛。所以老子的妈妈理夫人就非常感慨。唉呦,哎呀,怎么生下来个老子?关于老子的出生有许多传说,都是用来证明老子不是个平凡的人,那老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子所写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那《道德经》是老子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呢?

      老子原来是个图书馆馆长,掌管图书的所以博学多闻,当时名声就很大,很多人跑去向老子请教。那老子是怎么会写《道德经》的呢?公元前520年左右周王室发生大乱,周景王死了,周景王有个庶子,也就是嫡出的子了,叫庶子叛变,带着大量的典籍逃到楚国。而老子是负责这些图籍的,那就脱不了干系。因为你没尽到责任只好辞职,离开周朝的都城打算隐居;到了函谷关时,那时函谷关有个官吏叫尹喜子,这尹喜子在楼上望气,古人有这个习惯,每天早晨登到楼上去望望气,东南西北的气怎么样?然后来判断今天要发生哪些事情,应该干些什么?他突然看到从东面来了一道紫气,紫气东来,就断定今天有圣人要通过我的函谷关往西走。这个尹喜子也比较好学,一看有紫气东来有圣人要来就下定决心,我正好向这个圣人学道请教点学问。果然须发皆白的老子骑着一头青牛,就来到关口要求出关西行,出函谷关往西再走就走到新疆哪边去了。老子要出关。那这个尹喜子说,要看证件。 出关都要证件啊,今天我们还有这样的规矩不是么?老子没有。尹喜子就说,哈哈,那老人家您可得给我点好处费了。老子穷得连马都买不起,穷得连驴都买不起啊,是骑头牛来的,哪有钱给你什么好处啊?尹喜子说既然你也没好处也没钱,那行,给我写部书吧,留部书给也行。老子被逼无奈写了一部《道德经》作为过关的好处费,贿赂了尹喜子,所以我们才有了这部经。于是老子就过关了。老子过关干嘛去了,去印度了,去印度碰见谁了,碰见释迦牟尼了,碰见释迦牟尼后老子就劝导释迦牟尼,把释迦牟尼劝成佛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老子化胡说。这个说法明摆着是佛教传进来以后势力非常大,道教徒不干了,编个故事,因为中国人历来比较讲究谁是第一,所以就编了这么个故事,就讲老子留下了《道德经》,出了关到了印度,搞定了释迦牟尼,完了以后,佛教你还是从我道教学的,这是后来编的。

  《道德经》仅五千余字,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很难读懂,自韩非子的《解老》、《喻老》至今,据说《道德经》的译注本不下千种。《道德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开始引起了世界上许多著名学者的关注,但这部经典为什么会起名叫《道德经》?因为它的上篇开头第一句是,‘道可道’,取了一个道字;下篇开头第一句是‘上德不德’取了一个德字,所以这部经叫《道德经》,不过有件事情非常重要,近年来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西汉时期的老子的一部抄本,上下篇的次序正相反,如此说来,《道德经》在西汉的时候应该叫《德道经》,但是这一些依然不重要,因为它的文字变化不太大。

      那接下来关于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他是老子思想和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中国传统当中历来把他们称为老庄,就像孔孟合起来叫一样,正好是配对的这样一个称谓。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道家思想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了,那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典著作呢?

      庄子的一生,有这样一些特点: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净无为,顺应自然。庄子和他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里,那就是《庄子》,《庄子》共分内外杂三篇,其中集中表现庄子思想的主要是三篇:《齐物论》《逍遥游》《养生主》。庄子写文章的方式和先秦诸子都不大一样,他有一种独特的庄周风格,什么风格呢?大量使用寓言,像孔子就是直接给你讲道理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也是直接给你讲道理的,人无恻隐之心怎么样怎么样的,荀子也是跟你讲道理的,韩非子更跟你讲道理的,八奸啊都给你讲出来,老子实际上也是直接跟你讲道理的,只不过老子的道理比较抽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不,他给你讲寓言。所谓寓言就是你一眼一看,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情,或者他讲人,但他不通过人讲,通过某种动物来讲,让你自己去思考,去感悟,这就决定了庄子的思想像水一般地流淌,很难被别人断章取义,所以庄子的思想不惧怕后人的肢解,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庄子的观点不容易被历史所湮没,为什么呢?都是非常有趣的寓言,都是一则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我们屡读屡新。庄子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故事,也是他接触到我们人生最根本的问题的故事,就是庄周梦蝶。说有一次庄子做过了梦,梦里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在飞舞,但在这个梦里他很清楚地知道,这只蝴蝶所有的思考方式和蝴蝶在做的事情就是他要做的事情,等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又是庄子不是蝴蝶了。所有他就发出这样的问题,‘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他一醒过来,庄子跟咱们一般人不一样呀,咱们做了一个梦随它去了,做个好梦高兴五分钟,做个坏梦出门多看两眼,也就这么回事。但庄子他要琢磨,所以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所以一般人做不了伟大思想家。他说这个事情怪了,说到底是我在梦中变成蝴蝶了,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庄周了,就是现在我是庄周,是不是有只蝴蝶在那做梦?他就在琢磨这事。但他想来想去说周与蝴蝶啊总归是不一样的,我跟蝴蝶总归是不一样的,他得出一个结论,此之谓物化。为什么说这个寓言或者说《庄子》里这段话涉及到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呢?这个故事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已经被后来无数学者,中国的一些顶尖脑袋诠释了上千年,做了很多很多工作,但恐怕还是未必能讲清楚。实际上这个故事讲的并不一定是梦,庄子只不过借梦和觉来比喻死和生,他的梦和他醒过来在他这个故事里面都是一个比喻。庄子对人生的处境有深刻的体会,生和死是庄子对人生体会中最深刻的内容之一。我们都说庄子达观,而达观实际上正是对某种无可奈何的处境的态度或者说一种处理方式。抛开无可奈何这个前提也就无所谓达观不达观了。那么生死正是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处境,生死你避得了吗?生不是你选择的,死也不是你想逃就逃得了的。庄子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是生和死的确是有分别的,就像蝴蝶和庄子,梦和醒,它终究是有分别的一样。那庄子用什么来解释或者庄子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告诉我们此之谓物化,什么叫物化,就是顺应变化。生和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处境,应该顺应变化。庄子是想告诉我们死既然是不可知的你干嘛去恐惧它。死亡既然并不是生命中的事件你何必过多地去担心它?没有什么必要嘛,现在需要知道就是我就是活着的庄子,就要尽到我活着的庄子的本分,死后或者变为蝴蝶或者最后化为黄土,那蝴蝶自有它的本分事,黄土也有它的本分事,这跟活着的庄子没有什么关系。庄子就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讲述一个很难讲清楚的,但每个人心间都存在着的一个问题,这也就是《庄子》这本书有无穷魅力的最根本的原因。

  死亡是大部分中国人所避讳而不愿谈论的问题,当孔子的学生向孔子请教关于生死问题时,孔子说:未至生,焉知死。意思就是说,你连生的问题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要考虑死亡的问题呢,颇有些避而不谈的态度,而庄子确敢于直面生死,那庄子对生与死到底是如何理解和思考的呢?


       讲生死的问题庄子也用别的比喻,庄子这个人经常做点我们常人看来蛮奇怪的事情。庄子到楚国去,经过一个路边看到一个死人的头盖骨。在路边,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种观点,死人就死了嘛,烂掉了,就一个骨头。空空的骨骼,两只黑洞洞的眼眶,那一般人会怎么办呢,肯定就赶快跑了。庄子不,庄子就用马鞭敲着这个头盖骨跟他说话,说哎呀老兄,如今你这副样子是不是因为你活着时太纵欲,太荒唐你才死的,或者是你的国家破灭了你受了斧钺之苦,被人砍杀的呀,或者是因为你过去有什么不轨的行为,给家族丢脸了然后被扔在这里的啊,还是你受不了冻挨不了饿,倒毙路旁的啊,还是你年寿已高,寿终正寝你倒在这里的。你看庄子其实满唠叨,蛮啰嗦的。那他看见路边这么一个骷髅,一般人就走了,他跟人聊了半天,聊完以后怎么办呢?一般的人也走了吧,他不,捧起这个头盖骨枕在头底下睡觉。所以也难怪庄子经常做梦。半夜他又做梦了,这次不是梦见蝴蝶,是这个头盖骨托梦来见庄子。哎,这位老兄,白天你敲了我半天,从白天你这番话来看你这个人能言善辨,不过呢,好像你的境界不行,听你所说的都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忧患,只有活着才会有死亡的恐惧。你别管我,别管那么多闲事,别管我是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反正我死了,我死了以后怎么还会有死的恐惧呢?你怎么样要不要听听我关于死亡的哲学啊?那在梦里庄子讲,好,洗耳恭听。这个头盖骨就侃侃而谈,头盖骨讲,死亡的王国里没有高高在上的国君,也没有在下的臣子,也没有冬暖夏凉,四季都没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能与天地同存,这份快乐人间的帝王也比不了,头盖骨就跟庄子讲死亡的快乐。庄子他当然不相信死比生还要快乐。就对头盖骨讲,哎呀,老兄,咱们俩有这个缘分,我可以叫司命之神,来恢复你的身形,让你长出骨肉肌肤,让你回到你的父母,妻儿,邻里,朋友那里去享受人伦的快乐,怎么样?愿不愿意?那梦里这个头盖骨,就把眉头皱起来,唉,别别别别,谢谢你谢谢你,我怎么能放弃死亡王国的快乐而回到人间去备尝辛劳呢,你这个人我真是不能跟你讲道理。梦里的骷髅觉得庄子朽木不可雕,你这人哲学水平不高。这个骷髅一边说一边就在梦里面一溜烟地跑了,这也是庄子的故事。但这个梦告诉大家的也是关于生和死的这种非常终极的问题。所以我讲阅读《庄子》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享受。

  庄子通过他的寓言故事把死亡理解成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比生还要幸福。所以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之后竟然鼓盆而歌毫不悲伤,他认为妻子是到另一个快乐的王国去了,庄子对于死亡的态度如此独特,那庄子对于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庄子所代表的道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不受限制,不要太在意俗世的这些名利,他认为这些名利没什么意思。名利会成为一种枷锁把你牢牢地绑住,人在追名逐利的途中,无形中给自己绑上了一道一道的绳索,戴上了一副一副的锁链。你失去了自由,何况你未必得到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和伦理观为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因为中国后来的知识分子就不是都是按照儒家文化的传统培育出来的,养育出来,成长起来的,如果完全只有儒家学说这一套来作为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大家想想会是什么样子?而庄子则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在非常得意时,修齐治平,出将入相,立功立言立德,追求三不朽,成为一代名将,一代名相,但是失意了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你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呢,如果仅仅只有这么一种学说作为你的价值观,世界观的背景,除了自杀就没路可走了,要么自杀要么疯了,但庄子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是什么呢?就是你也不妨独善其身,退而独善其身,退而跳出名利的框框,退而追求内心世界的一种自由,退而追求精神的自由。所以庄子的学问和儒家的学问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成为一种互补的形态,这也使得中国的文化传统呈现出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互补,使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了稳定。庄子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儒家学说代表着官方意识形态的话,庄子就对后世的非官方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官方世界之外的传统中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政府以外另外有一套规矩的地方叫什么,叫江湖。江湖这个词就出于《庄子》,在江湖上它的很多价值观念和官方是不一样的。比如盗,强盗在官方意识形态当中怎么可能是好的呢,抓住了都要处罚的,重的是要砍头的。但在江湖上不一定吧,有义盗。《水浒》当中就有很多义盗,武打小说一堆义盗。即使强盗我也我的道理也有我的价值观,这话出自哪?出自《庄子》。江湖也好,盗亦有道也好,这种观念全部是《庄子》里出来的。所以庄子实际上提供了某种民间意识形态的一个规范和标准。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讲,庄子是后来中国很多武打小说真正的鼻祖,因为在武打小说中寄托了太多现实中不可能想象的理想,里面的武功,里面的爱情,里面的这种凶杀,里面的追求,里面义气,里面的道义都是一种理想,而这种理想我们寄托到这种武侠小说里去,从这个角度来讲庄子是真正的鼻祖,同时庄子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崇尚天人合一,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的这样的一种精神境界就不把人和人所存在于其中的大自然给切割开来,他认为人和大自然是和谐共处互为一体的,谁也离不开谁,这个思想在近来受到高度关注。在台湾去世的著名国学大师,一代大儒钱穆先生临终前的最后一篇文章讲,他想了一辈子,研究了一辈子中国的学问,他认为中国的精神和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在海峡对岸有这么一位国学大师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祖国大陆也有一位大师级学者同样得出这个结论,季羡林先生,他讲中国文化能够贡献于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学说和精神之一就是天人合一,不要把人和自然割裂,不要对自然采取一味地征服,一味地开发,一味地掠夺,如果这么做的话自然必将报复人类。三字经到这里就把四书五经,诸子讲完了,接下来的部分三字经的作者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什么事呢?用寥寥两百多字为我们讲述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400 8749 119

微信咨询
国际应急中心
返回顶部
X国际应急中心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16651680333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