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发布时间:2024-08-06 11:52:54 人气:42
第二十二讲: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微言诗曰:
春秋五霸强,战国七雄出,
天下尘烟乱,都为称寡孤.
周王朝历时800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那周王朝又是怎样开始衰落的呢?又为什么要将国都向东迁移?周王朝东迁之后史称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此时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地位已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争相称霸,同室操戈,战火四起,这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五霸强七雄出,那春秋五霸都包括哪几人?他们又是怎样成就霸业的呢?
这件事的起因是由于周幽王是个无道昏君,旁边就有很多大夫出来劝谏,而一位姓褒的大夫劝谏后,周幽王不但不听还下令把他关押起来,所以褒大夫的族人当然千方百计地要把他救出来,那褒大夫的族人听说周幽王很好色,就拼命寻找美女,最后终于找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将她买下后,教她唱歌跳舞,加以培训,给这姑娘起了个名字叫褒姒。把她打扮好培训好就献给了周幽王,替褒大夫赎罪。所以这个可怜的女孩到底姓什么是没人知道的,只不过给她起了个姓叫褒。为什么?因为是褒大夫献给您的,您原谅褒大夫吧,所以就给安了个名叫褒姒。这个褒姒长得非常美丽。《东周列国志》,是这么描写这位褒姒的,‘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周幽王一看褒姒惊为天人,当然就非常宠爱,马上就立她为妃,赶快把褒大夫给放了。周幽王得到了褒姒后非常宠幸,所以他的生活也就更加荒淫无度起来,这个当然我们还是要声明,这是把不该算的账赖到一个无辜女孩子的身上,这周幽王本来就很荒淫,所以这个女孩子应该是个牺牲品。褒姒当然心里不高兴了,莫名其妙,你把我买来又献给了王。所以史籍记载说她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这周幽王荒唐到什么地步呢?悬赏,说普天下有谁能使我这个爱妃破颜一笑立赏千金。这时前面提到的虢石父,那个奸臣,就想出一个主意,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点燃了报警的烽火台,各国诸侯以为敌人入侵马上带兵赶来勤王,到了后才发现受了骗,后来犬戎真的来进攻了,周幽王又点起烽火台但各国诸侯都不再来了,结果周幽王被杀都城变成一片废墟。犬戎撤走后各诸侯国立原太子为周平王。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王室东迁后许多原来的制度,规矩还怎么讲?这就是孔子讲的礼崩乐坏。诸侯之间动不动干戈相见,弱肉强食,相互兼并,许多小国就在这个时候消失了。西周初年中原地带就有三千多个国家,到了春秋就剩下了1800多个,到春秋末年仅剩下20来个,到了战国能提起来也就战国七雄,当然除了七雄外还是有些小国的,但没人想得起来了。周室东迁后原先由周王室经营的好多文化事业,经济事业都不再掌握在王室手中。很多本来附属于王室的人都失去了固定职业,成了今天的自由职业者,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些人没有铁饭碗了。他们有的就像孔子那样从事教育,有的下海经商,有的靠自己的知识参与政治,东搅西和,在各诸侯国间游说,充当诸侯的工具,同时也趁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诸子百家里的纵横家。这难道不是‘逞干戈,尚游说’嘛,所以三字经里这六个字惜墨如金。高度概括凝练,水平非常高。
周平王东迁后史称东周,此时周朝虽然还在,但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地位已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争相称霸战火四起,所以历史上把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在历史上又留下了那些著名人物呢?
春秋五霸就是指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一般通行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霸之间彼此关联,一环绕一环,一个牵着一个,而这五霸每个人都有非常精彩的人生轨迹和故事。有的人很壮烈,有的人很狡诈,有的人很迂腐,有的人很可笑。这里一一给大家做个介绍。
先介绍齐桓公。齐桓公,名姜小白,姜太公的后代,公元前685-643年在位。他任用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管仲(管子)来进行改革,这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位了不起的理财家,财政专家,行政专家,利用他进行改革,选贤任人,加强武备,发展生产。管仲这个人了不得,在《论语》记述中孔子对管仲有很高的评价,谈到管仲时是很尊重的。当时这个姜小白,也就是齐桓公打出一个非常有名的口号,尊王攘夷。尊王,我尊敬你周天子,实际上也是说说了,他也不把周天子当回事;攘夷,抵抗外族入侵。所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历史上这个齐桓公怎么说好呢,要说精明是精明,要说愚昧也愚昧,要说仁爱他也不仁爱,要说他残忍也真是残忍,而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重用管仲坚持改革,国力日渐强大,成为各诸侯国的领军式人物,但为什么说齐桓公是个既精明又愚昧,既仁爱又残忍的君主呢?他都做了些什么事情最后落得悲惨结局呢?
现在我们很多人把齐桓公给忘了,但记住了齐桓公的一个大臣,什么人?易牙,易牙是谁?中国烹调的老祖宗,中国菜好吃啊,现在我们宣传国粹都说中国烹调艺术举世无双,烹调艺术一般都认易牙为老祖宗。这个易牙根据《管子-小称》里记载。‘夫易牙以调和事公’调和在现在多用在调和矛盾上,在古代没那么复杂,就是调和百味,就是我能把各种各样的味道调和得很美。古代又没味精,鸡精,各种鲜味是靠调和的,南方话叫吊,就是我用什么东西把味道给吊出来,高汤就是吊味啊,你鱼翅没味道,比粉丝还没味道,你得用高汤把味道给吊出来,调和是这个意思。这个易牙看样子是个御用厨师长。但这个易牙是个大大的奸臣。有一天易牙去伺候齐桓公,以调和事公嘛,一定是,大王您还有什么味道没吃过啊?小的给您整一个。齐桓公说‘惟蒸婴儿而未尝’,这易牙怎么干?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回去把自己长子给蒸了,献给齐桓公。易牙就是这么一个人,就是为了讨好齐桓公不惜杀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齐桓公41年,公元前的645年,管仲病重不久于世。齐桓公就问他,说群臣当中谁能替代您作相国。管仲说您应该最了解臣子啊,您应该知道谁能接替我。齐桓公问,易牙如何?管仲的回答是‘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就是这易牙不行的,管仲一下就看到底了。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说‘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也不行。他又问了一个人,竖刁如何?竖刁是什么人?他为了讨好齐桓公自己把自己给阉割了,为了表明我忠于你皇上,想让我干嘛都行,这么一个人。所以管仲说‘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管仲死后齐桓公没听管仲的话,重用的恰恰是这三个小人。
管仲十分清楚地看到这种不择手段讨好君主的人,不仅个人品行恶劣而且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卑鄙目的。这样的小人一旦执掌大权将是人民的灾难,国家的末日。但齐桓公被这三个小人讨好得非常舒服并由此失去了判断力,他不听管仲之言重用这三个小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齐桓公43年也就是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五个公子各率党羽争位,都想接霸主的位。冬十月七日这天齐桓公去世,是死于宫廷政变。他是被前面提到的三个奸贼禁闭在寝殿里活活饿死的,那么喜欢吃的一个人最后是被饿死的,他吃了易牙的儿子,最后易牙参与把他禁闭在寝宫饿死,这是报应啊,而五个儿子没一个管老子的,各自发兵在打对方要夺位。齐桓公的尸体就撂在那67天,尸虫都从窗户里爬出来了,下场极惨。
齐桓公重用贤臣管仲,国家日渐昌盛富强,于是齐桓公当上了春秋五霸之首,但功成名就的齐桓公开始喜欢并重用那些不择手段讨好君主的奸佞小人,结果不仅国家分裂,自己也被活活饿死,可见重用什么人对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那春秋五霸的第二个霸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
第二个霸主是宋襄公。宋襄公,公元前650-637年在位。宋国的实力实在说不上强大,但他抵抗不了成为霸主的诱惑。齐桓公去世后这个宋襄公一心想接着齐桓公当霸主,前面讲到齐桓公有五个儿子彼此打来打去,其中有个儿子叫公子昭打不过另外四个公子投奔了宋襄公,他认为机会来了,霸主的儿子来投靠我了。当然他本身也比较仁义,因为历史人物的内心是很复杂的,我们不能用一种单一的情绪去判断他,在一种很复杂的心情下宋襄公收留了公子昭。公元前642年也就是齐桓公死后一年,这个宋襄公就自作主张通知各国诸侯,说大家一起把这个公子昭护送回齐国去当国君,你们各国都要派兵相助壮壮声威。事实上只有几个比宋国还小的国家派了些兵马,宋襄公就带着这么一支小国联军杀向齐国。那么齐国在当时,第一齐桓公刚死,国家乱着呢,看见你宋襄公带着兵马杀过来,而且里面好像还不光是你宋国的兵马,还有好多别的兵马,也不知道你的虚实,一下就软了;第二呢,看样子公子昭这人在齐国很有口碑,大家也都同情他。所以齐国的人就起来把几个奸臣杀了,把易牙给赶跑了。而就在当时的国都,今山东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就是齐孝公。宋襄公这一下自我膨胀的厉害,你别看我国家小,齐国是比我大,但你别忘了齐孝公是靠着我才当上齐国国君的,所以他自以为是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到了有足够威望来当霸主的时候了。于是他也想开会,召集诸侯把自己盟主的地位给确定下来。宋襄公即派使者先去两个大国,楚国和齐国,把会盟诸侯的事情先跟他们商量一下,先沟通沟通,取得楚国和齐国的支持。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要想取得霸主地位,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国力强大,宋襄公仅仅做了一件帮助齐孝公登上王位的事情就觉得自己有资格可以来争霸王之位了,那别的国家会同意吗?楚国和齐国的两位国君又会采取什么态度呢?
楚国国君楚成王接到宋襄公送来的信,乐了,觉得太可笑了,说世界上还有宋襄公这样不自量力的人,本来就不想去,但楚成王旁边有厉害的军师建议楚成王说,让我们开会咱们参加,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进军中原确定我们的霸主地位。所以楚成王是有自己的打算的,就答应,行行行,我去开会。宋襄公很高兴,你看,楚国的国君来了。
宋襄公13年也就是公元前638年,到这年秋天开会的时候,楚陈蔡许曹郑六国国君来了,只有秦孝公和鲁国国君没来。开会时宋襄公讲要模仿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共同辅佐王室,我们都去帮周王室周天子(他的想法还是比较纯洁的),停止相互间的战争让天下和平,诸位看如何?楚成王心怀鬼胎,他接上说,哎,您说的很好,但谁是盟主霸主啊?宋襄公一听就晕了,你还不把我当霸主啊?这会是我开的呀。那也没办法,宋襄公就说,这好办,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他话音刚落楚成王就讲了:那行啊,楚国早就称王了,我是王啊,你宋襄公是公啊,公侯伯子男嘛,王爵在上头,你比我低一等,我看我来当霸主吧。楚成王一下就坐在霸主这个位子上了。宋襄公一看这不瞎闹嘛,拍桌子大骂说,我的公爵是周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啊?而你这个王是你们楚国自己封的,你有什么资格做盟主啊?宋襄公认为自己想当霸主是为了辅佐周天子平息战乱让天下太平,却不知道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争霸本身就已意味战争了,楚成王也想当霸主,但他是靠拳头来说话的,那有备而来的楚成王会怎样对待宋襄公呢?
这个楚成王不守信用,他带来的打扮成仆人和侍者的人纷纷开始脱衣服,而里面全是铠甲,这些人露出了真面目一下冲到会场上,在场的诸侯一看楚成王是带着兵来的都逃掉了,楚成王下令把宋襄公抓起来,然后指挥500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宋国。宋国本来想当霸主,现在连自己的国君也被人抓了,而且被人押在车上,人家率着大军来攻打宋国。幸好宋国在那个时候还比较有朝气也有防备,所以楚庄王没能一下子灭掉宋国,也只能率兵撤退,但撤退时楚成王把宋襄公拖到自己的车上顺便带回楚国去了,宋襄公就被俘虏了,一直过了好几个月,在齐国和鲁国的调停和请求下,楚王也觉得抓你这个宋襄公没什么用就给放了。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但由于楚国兵强马壮,拿楚国也没什么办法,终于有一天宋襄公听说郑国实际上是积极支持楚国做霸主的,这郑国很小国力也不强,宋襄公就想拿它出出心中的怒气,我先把你郑国给灭了。过了不久郑国国君去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在公元前的638年夏天宋襄公不顾反对出兵伐郑,你一打郑国,郑国肯定向楚国求救,那楚国肯定要救郑国了,不然自己面子没了,我还怕你宋襄公?楚成王直接发兵杀向宋国,很厉害的,他不跟你在郑国纠缠,这下宋襄公软了,这边郑国还没攻下来,老巢又被楚成王攻击,所以赶紧撤军,到了一个河边扎好营盘,这时楚国的兵马也到了对岸,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就开始了。宋襄公旁边一个随从就跟宋襄公讲,楚军只不过是为了救郑国,现在我们已从郑国撤退了,咱们又打不过楚国,就别打了,跟楚国讲和吧。宋襄公不干,他说楚国虽然兵强马壮可他不讲仁义啊。楚国是不讲仁义,说好开会不带兵,却暗中乔装带了一帮兵。不守信用嘛。所以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可我们宋国是讲仁义的啊,不义之兵怎么能打得过仁义之师呢?所以宋襄公叫人特意做了一面大旗,上面绣着仁义两个字,就举着这个大旗准备跟楚国打。第二天早晨历史上最好笑的一幕开始了。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真的能打败楚军吗?历史上的宋楚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可笑的事呢,而国力弱小又始终没能真正成为霸主的宋襄公为什么能名列春秋五霸之中呢?
楚兵开始过河,宋襄公这边在河对岸等着,宋襄公身边有个叫公孙固的,是他的一个大臣,跟他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渡到一半时我们就杀过去一定能取胜。宋襄公回头非常庄严地指着那面仁义大旗讲,人家连河还没过完你就打人家,这算什么仁义之师?我们等,等他渡完河再打,堂堂正正的。等楚军渡过河在布阵的时候,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主公啊,他河都渡过来了,现在正乱,阵脚还没稳,我们应该冲锋把他击垮。宋襄公又庄严地指着仁义大旗说,你怎么老出歪主意啊?人家阵还没布好你就去打他,你这叫仁义吗?他又不打。宋襄公的话刚说完楚军布阵好了,一路杀过来,而宋襄公的确非常勇敢,第一个带头往前冲,但这一冲冲得太快了,直接冲到楚军的阵中间去了,这个宋襄公大概平时对下属不错,所以下属拼命把他救出来。所以我们知道了这位宋襄公是个唐吉柯德式的人,是个愚得可爱的人,但愚得又的确可以值得有点尊敬的人。公元前的637年受伤大败的宋襄公伤口感染,结束了他比较悲壮的一生。但也正是因为他的讲信用讲仁义,而使这位弱小的宋襄公也名列春秋五霸的第二位。
春秋五霸中除了齐桓公,宋襄公外,还有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都有哪些精彩的人生经历,每个人的脾气禀性又是如何?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霸主的原因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可能会忘记他们的名字,但与他们有关的成语词汇却记忆犹新,比如退避三舍,一鸣惊人,甚至于我们生活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寒食节清明节的由来也与五霸中晋文公的坎坷遭遇有关,那这两个节日的由来是什么?在晋文公身上都发生了什么故事?他又是怎样最终成为一位英明威武,为民拥戴的一代霸主呢?
春秋五霸的第三位是春秋时期晋国非常著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名重耳。他的父亲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小儿子,所以重耳只能流亡国外,流亡国外多久呢?达19年之久。在公元前的644年他听说齐桓公的相国管仲去世了,重耳觉得自己很有本事,他虽是晋国贵族但在晋国他没有机会没有位子的,所以就跑到齐国去为齐国国君效劳,当然同时也希望能得到齐国的帮助和保护。这个人坎坷归坎坷,在他成为霸主之前你也看不出他有什么霸主的样子。他到了齐国后生活很安逸,所以也就不怎么打算再回到他的祖国晋国去当国君,好像不是个胸有大志的人。齐桓公送了他20匹马车,那他就那里觉得过得蛮舒服了,而且齐桓公还将自己的宗室之女,自己家里的一个女孩叫齐姜的嫁给了重耳。公元前639年发生了一件事,当时重耳手下有两个辅佐他的人躲着一棵桑树底下商量,商量什么?如何让重耳离开齐国回到晋国夺回国君之位。商量的时候没想到这棵桑树上有个人,谁呢?一个女奴,也不知道这个女奴为什么爬上了树。她就听见了树下两人的谈话。女奴就赶紧把她听到的事汇报给重耳的妻子齐姜,这个女奴当然是非常尊重她的女主人的,因为你老公要跑了,你这不就得守活寡嘛。哪知道齐姜不是一般的女性,她是嫁夫随夫的,我嫁给了你重耳那就是晋国的贵族。她倒认为自己的夫君不应躲在齐国享受,你要胸有大志,回晋国去。所以齐姜非常了不起,当然也很残酷了,就把这个女奴当场给杀了,因为怕这个女奴到处去说,把她夫君的手下的谋划给泄露了,齐姜也劝告重耳说你赶快走,想办法离开齐国。重耳却说我不走,我在这过得很爽,不走。他手下的人也没办法,自己主公不争气啊,就把他给灌醉了,灌醉了后把重耳抬到马车上,赶起马车往回跑,这其实是为你重耳好啊,重耳醒过来干了什么呢?大怒,怒到什么地步,抓起一把长矛追着他的手下到处刺,要把他们杀了,气坏了,因为他醒过后发现自己已经离开齐国了。
晋文公重耳最初还是以贵族公子的身份自居,心安理得地接受齐国的礼遇,乐不思蜀,安于现状。但是在妻子和大臣们的努力之下晋文公离开了齐国,他们先是到了曹国,那曹国国君对他会是什么态度呢?这个曹国国君听说重耳有异相,按照中国的传统,大人物跟一般人长得都不大一样,看中国的正史里讲开国帝王一般都有一些大人相,大人物的相貌。最主要有两条,说起来也挺可笑,一个叫双耳垂肩,这是猪相,只有猪的耳朵才搭在肩上;另一个叫双手过膝,手很长,过膝盖,这是猴相。重耳也有异相,他的肋骨居然是连成一片的,也就是不跟正常人一样是一根一根的,他是一片,一块板。那么曹国国君听说重耳有这个相,想去看看到底是不是连成一片的。怎么办呢?他就在重耳洗澡时偷窥他的裸体,嗯,真是一排啊。重耳很不爽,曹国国君的行为让重耳感到无比羞辱,同时也让重耳尝到了寄人篱下的辛酸。重耳毅然决然地离开曹国继续流亡生涯,后来他到了楚国。当时的楚成王虽然也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但是却问重耳准备将来如何报答楚国,那重耳会怎么回答呢?
重耳讲,谢谢您款待我,我将来一定会报答楚国,怎么报答呢?如果将来有一天晋国和楚国开战的话,我会命令我的军队退避三舍,后退90里,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今天讲这个成语什么意思,我让你一步海阔天空,惹不起躲得起,退你一点,但在当时这句话是有点软中带硬有点杀气的。那时重耳还根本不是晋国国君,他接受楚成王的款待,但他已意识到将来有一天如果夺回晋国国君之位,我会跟你楚国开战的(此时楚国那是很强大啊),但是你款待过我,行,我让你三舍,如果打仗时我先命令我的军队后撤九十里,让你九十里,我就报答你了,接下来咱们该怎么着怎么着,这就叫退避三舍。你看这种性格,在落难时依然有很深沉的谋略。当时楚王身边有个大夫就建议楚成王马上把重耳杀了。为什么,这个人将来是楚国的大患。当时楚成王大概是看走了眼,没有动手,让重耳又走了。而公元前的633年退避三舍的预言终于变为现实。当时宋国的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发兵救宋,亲自率军,他真的下令军队先退九十里,然后在城濮(今山东的一个地方)大败楚军,这就是晋文公。
重耳经历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背井离乡,这种近乎逃难的生活也让这个贵族公子得到了锻炼,坚定了复国图霸的决心,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当上了国君,并且最终称霸天下,我国民间的寒食节和清明节就与晋文公重耳有关,那这两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寒食节和清明节和晋文公有关,那就是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是重耳手下一个臣子,重耳逃出了卫国,因为那时重耳还在流亡生涯,比较苦,到处在逃嘛,已经沦落到连饭都没的吃的地步,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是个公子哥啊,那里咽得下野菜,吃不下。这时他手下有个叫介子推的人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一碗热汤奉献给重耳,并且骗他说是麻雀汤。重耳吃了后,哎呀,味道好,味道好,这麻雀汤很好喝。一路上重耳当然是坐车了,而这个介子推就一瘸一拐的被重耳发现了,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件事情,重耳大受感动并且承诺,将来自己当了国君后一定重重的报答介子推。后来他果然当上了国君,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一霸晋文公。当年跟他一起逃难的人都受到了封赏,但是偏偏忘了介子推,他忘了,没有封赏介子推。而介子推这个人真的是个君子,他认为也无所谓,就算当年我不割腿上的肉给主公吃,主公也饿不死,也会当上国君的,所以介子推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亲躲到了山里,就算了,你不封赏我我也不要了。而当时有很多人就为介子推鸣不平,写了诗歌到处传唱来讥讽晋文公,你这是忘恩负义嘛。这些诗歌很快流传开来,当然最终也传进晋文公的耳朵里,晋文公一下想起来了,觉得自己真是不对,所以就亲自带着大臣到介子推躲的那座山绵山去请介子推出山,当时介子推已经心灰意冷,拒绝出山。但是情况是复杂的,重耳手下有很多大夫很多臣子,里面有几位臣子就非常嫉妒介子推,一看国君对介子推那么尊重很吃醋,就出了一个很阴险的主意,什么主意呢?说国君,介子推不是不愿出山吗?但是介子推是个孝子啊,他带着老母亲呐,放把火,烧山,那介子推为了保护母亲,也一定要带着母亲下山嘛,这不就行了嘛?放火的时候只三面放就行了,留出一面不放,又烧不坏他,还有一面他肯定能逃出来。晋文公想这倒不失是个好办法,你们去办吧。哪知这几个人四面放火,活活把介子推烧死了,晋文公带着属下到山上时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活活地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地悲痛,就下令介子推被烧死那天不许点火不许煮饭,只能寒食,吃冷的,所以叫寒食节。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不仅如此,第二年寒食节晋文公非常想念介子推,身着素服又到了这个山上,表示一种哀悼之意,到这棵柳树下去祭奠介子推。晋文公突然发现这棵柳树居然活了。没有被烧死,所以晋文公就下令把这棵柳树封为清明柳,于是我们后来又有了清明节。这两个节日就跟这个有关,跟晋文公相关。前面说过春秋五霸是一个串一个的,彼此都有关联,第四位霸主是晋文公的岳父秦穆公。
秦穆公能成为五霸之一有个最大特点,那就是招贤纳士任人唯贤,对人才总是倍加爱惜,那秦穆公是怎样求贤若渴,历史上又流传着哪些秦穆公求贤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非常有名,叫秦穆公羊皮换贤。用羊皮去换有用的人才,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絷到晋国代自己求婚,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经常互相通婚,贵族之间相互通婚。晋献公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秦穆公,当时的规矩是要陪嫁些奴仆和奴隶过来,其中有个奴仆叫百里奚,百里奚是什么人?他是被灭掉的一个国家的大夫,原来也是有身份的,但国家被晋国灭掉了,所以他就沦落为奴隶,很有才能。晋献公本来也想重用他,但也许是礼节不够被百里奚拒绝了,宁死不从。宁死不从怎么办?那你就当你的奴隶去吧,所以他就变成奴隶。公子絷带着百里奚这批陪嫁的奴隶在回秦国的途中,百里奚逃跑了。秦穆公和晋献公的大女儿结婚后,这秦穆公就拿起这个陪嫁的单子看看你有什么陪嫁的,有奴隶谁谁谁,还点名,哎,怎么少了百里奚,这个人呢?就问公子絷,人呢?公子絷也不当回事,哎呀主公,一个奴隶跑了就跑了,当它一回事干什么?秦穆公手下有个从晋国投奔过来的人了解百里奚,马上就跟秦穆公讲,谁跑都可以,这个人跑对秦国是个损失,这是个人才啊。秦穆公一听是个人才就下决心一定要找回这个百里奚。而这个百里奚不是跑了吗?他一路乱跑啊,因为他的国家亡掉了现在是奴隶身份,他就跑到了楚国边境线上,被楚兵当作奸细给抓了起来,百里奚说,哎哟,你抓我干嘛,我是一个无国无家的人,亡国的人,我是给有钱人家看牛的,现在国家灭亡了我是出来逃难的,不是奸细。楚国士兵一看,这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一副老实相也不像奸细,就把他留下了,你不是说会养牛嘛,给我们养牛吧。所以百里奚就留下替楚国的士兵养牛。这百里奚还真会养牛,把牛养得膘肥体壮,慢慢在当地大家都叫他养牛大王。楚国的国君楚成王知道这里居然逮了个养牛的技术专家,不错不错,既然他能把牛养得那么肥那为什么不让他去养马呢?畜牧专家嘛,就把百里奚派到了很远的南海去牧马,这样百里奚离开秦国很远了,秦国在西北头他在南边养马。秦穆公费尽心机打听到百里奚没死,现在在楚国南海那边养马,他就想准备一份厚礼去请求楚成王把百里奚给放回来。但这个举动有点太过了,这也反应了秦穆公的求贤若渴,但这样做会事与愿违,这时秦穆公手下有个大臣就赶快进言,说哎呀主公万万使不得,楚成王让百里奚去放马,为什么啊?因为他没意识到百里奚是个有用的人才,只认为他可以放放马,说明他在楚王眼里地位并不高,您老人家弄了那么一份厚礼去换个奴隶,不明摆着提醒楚成王这人很值钱吗?还会把他放回来吗?现在各国国君都在网罗人才,你这不是不聪明嘛?秦穆公一想有道理,就问大臣,那你说该怎么办?大臣说,五张羊皮,当时奴隶的价格就是五张羊皮,就按市场上通行的奴隶价格送五张羊皮给楚成王,编个故事把他弄回来。这样秦穆公就派了个使者去见楚成王,说我们这有个陪嫁的奴隶百里奚,他居然敢跑了,跑了后听说躲在贵国,我们要把他赎回去办罪,这里专门为您准备了赔偿,他现在在您手下,我们备了五张羊皮,但既然求到您国王我不能按通行的价格,我们准备了上等的五张黑羊皮表示对您楚成王的敬重。楚成王一听这算件什么事啊。来人啊,把他给我装上囚车送到秦国去。就这样百里奚被弄回秦国。当百里奚莫名其妙被装上囚车到了秦国,他知道自己是秦国陪嫁的奴隶,估计去了绝对没好日子过,可能连命都保不住。哪知秦穆公当场拜他为相国,百里奚当然很感动,你这样重用我,所以又推荐了自己的朋友蹇叔和蹇叔的两个儿子。不久后百里奚自己的儿子听说父亲在秦国当了相国,也不远千里投奔秦国,后来成了秦国非常出名的将军,五张羊皮换来了五个大臣,这是中国历史上渴求人才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也是秦穆公的千古佳话,而秦穆公还跟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有关,谁啊,伯乐。伯乐相马嘛,这个典故中国人都知道。
春秋时代有一种人才最被看中,就是相马的高手。因为只有很好的改良马种才能提高国家的作战和运输能力,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今伯乐年事已高不能再帮秦穆公相马了,所以秦穆公希望伯乐能给他推荐一个人,那伯乐会推荐谁呢?
秦穆公有一天跟伯乐聊天,说伯乐先生您现在年纪大了,你的子孙能不能接您的班呢?伯乐说,不行。他说我的子孙能相马,但不一定能找到最好的马,良马啊都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是混在马群里的,要在马群里慧眼识马,我的后代不如老臣,但我可向您推荐一个人,这个人当年和老臣一起捡柴火的叫九方皋,这人在相马方面不比我差。秦穆公当然就召见了九方皋,让他出去相马,您给我出去找好马。九方皋三个月后回来禀告,主公,您要的好马我给您找到了。秦穆公说在哪啊。在沙丘某一个地方。秦穆公就问什么样的马啊?九方皋说,我找到一匹黄色的母马,挺好。秦穆公一听大喜,派人到沙丘一看,什么黄色的母马,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当时就晕了,暴怒。跟伯乐说,您老人家真厉害真行啊,推荐的什么人呐,你说推荐一个能相马的,连公母都分不清,颜色也看不正,整个一个色盲嘛,他能相什么马啊?伯乐也很厉害,他说:哎呀,居然九方皋相马已经到了这个境界了,这个可是千万个我也比不上的啊,九方皋看见的是马的内在素质啊,那这匹马一定是好马。所以九方皋这人比再好的马都宝贵呀。伯乐在那边拼命为九方皋说话。当然根据记载,这匹马确实是天下最好的马,信不信就由大家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在历史上留下的一个佳话,就是秦穆公善于任用人才。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中最后一位霸主,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个成语一鸣惊人,说的就是这位楚庄王,但在楚庄王称霸前却是一个贪玩的君主,那他是怎样当上霸主的呢?一鸣惊人的典故又说的是什么故事?
楚庄王当国君已经三年了,但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不好好地管理国家,不仅如此还在宫殿门口挂起了一个大牌子,上面写了六个字:进谏者杀毋赦。还不让人劝谏。好多大夫实在看不下去,有位大臣叫武举就来拜见楚庄王,楚庄王当时什么形象呢?手上举个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的在观赏歌舞,很爽的样子。一看到武举就说,你来干嘛?是来喝酒还是想来看跳舞啊?还是想一块哼两句?武举说,大王,我来就是因为有人让我猜个谜,我猜不出,来向大王您请教。楚庄王就醉醺醺地说,什么谜啊?说来我听听。‘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也不翔’,楚庄王一听,其实他是很明白的人,他当时觉得自己还没到成就霸业的时候,一听就说我猜到了:您别急啊,这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就是两个成语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由来。这个武举大夫一听心里有底了。他知道自己这位国君韬晦还在,不是个昏君是个很厉害的角色,所以他非常高兴,喜颠颠地跑了。他知道这只鸟是要鸣要飞的。过了几个月大家都看着,哪知道楚庄王这只大鸟还是不鸣也不飞,照常打猎喝酒,天天泡在歌舞声中依然故我。又有位大夫忍不住去劝谏,楚王一听大怒,说你这老头想找死啊,我早就说过,有牌子在那挂着呢,劝谏者杀毋赦,你明知故犯啊?你这不是冲着我来的吗?这位大夫非常痛切地跟楚庄王讲,我是傻,我明知死也来,但大王您比我更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还能得到忠臣的美名,而大王您如果再执迷不悟这样下去,楚国早晚要灭亡,而您就是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更傻吗?我说完了,大王您要杀就杀吧。这个时候楚庄王就把酒杯一扔,一下子站起来说,大夫,您和以前几位大夫说的都是忠言,你们看错我了,我一定照你们说的办。当场下令解散乐队解散舞女,从此开始干出一番大事业,一鸣惊人,把南方的一个楚国率领成了一个春秋五霸之一。到了这里春秋五霸的故事就讲完了,春秋以后历史进入了著名的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件呢?
上一篇:微言精解三字经--21
下一篇:微言精解三字经--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