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 8749 119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 8749 119
国际应急中心

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微言精解三字经

微言精解三字经--28

发布时间:2024-08-08 21:29:18 人气:85

第二十八讲: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微言诗曰:

       大唐三百大国祯,贞观之治万世名;

       中有武周曌天下,复又李姓御大行。

       隋朝末年李渊起兵结束了隋朝的统治,开创了大唐王朝三百年的基业,李渊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然而天下初定李渊的皇帝宝座坐得并不安稳,以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代表的政治阵营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引发了玄武门之变,那这一政变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李世民又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呢?


       对中国乃至对整个古代世界来讲唐朝实在是太重要了,三字经慷慨地用十二个字讲述了唐朝。唐高祖叫李渊,有个鲜卑姓大野,所以也可以叫他大野渊,字叔德。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在西魏北周时就已经当了相当大的官,有当到大将军的,而他的父亲就已经是隋朝的唐国公。所以唐朝的国名也是这么来的,就像隋朝的国名是这么来的一样。他的母亲就是隋文帝的那位独孤皇后的姐姐,所以两家人是亲戚,是连襟。李渊六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十六岁他开始工作,成了隋文帝的贴身侍卫,由于种种关系他非常受隋炀帝重用,当了太原留守。太原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太原城池坚固钱粮充足,历来就号称中原北大门,更是隋朝抗拒突厥的一个屏障。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到处都在打。李渊很聪明,他看透了仅凭隋朝的力量或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镇压下这满地烽火的,他又非常了解自己这个姨表兄弟隋炀帝,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的猜忌,了解他的嗜杀,所以他担心在这样的的乱世难于自保。当时也确实发生了一件很怪的事情,有一个术士(就是看风水,算命的一类人物)禀告杨广,龙门一带突然出现了浓厚的天子气。当时人有观云这一说,就是看天上的云彩我能看出什么气来,望气,而这个龙门一带的天子气一直延伸到太原,在那就停住了,而且他还算出一卦说有一位姓李的大将最终不利于隋朝。隋炀帝一听当然就对李渊产生了防范之心。所以他先在太原设立了一个宫殿叫汾阳宫,表面上是他去避暑,实际上是监视李渊,隋炀帝一度还动过这么一个脑筋,不是有个姓李的大将要对隋朝不利吗?得,我也不管是今天的大将还是未来的大将,我先把天下姓李的都给杀了。确实有数不清的姓李的遭殃,听见你姓李就咔一刀,李渊虽贵为皇亲国戚却仍然无法打消隋炀帝对他的猜忌,为求自保李渊决定起兵。但起兵反隋是件大事,稍有不慎就会遭灭门之灾,那李渊会如何谋划此事呢?


  李渊起兵后一面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希望当时的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招募军队在七月份率师南下,所以后来唐太宗有个称号叫天可汗。实际上唐朝在起兵初年是曾经向突厥称臣的。唐朝当年使用的军旗是突厥军旗,上面有狼头,这个到后来都讳莫如深了,因为唐太宗太伟大了,我们中国传统史学认为怎么能向北方的胡族低头呢?怎么能向他称臣呢?所以把这段历史全抹了,回到历史当中其实没有什么可怪的。因为,第一,当时的民族关系不能拿今天的民族关系来理解,当时唐太宗这个李氏一族的血脉里面本来就有突厥,鲜卑的血统,他觉得没有什么,同时当时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必须有突厥的支持,不然的话你从太原发兵南下,你可别忘了太原本来就是抵抗突厥的北大门,从背后突厥捅你一刀你还打什么打?所以这是必然的,而趁瓦岗军,当时瓦岗军是在李密的领导下,趁瓦岗军和王世充激战方酣的时候,李渊趁机进取了关中。很快,11月李渊就占领了长安,由此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进入了长安就立了隋炀帝的一个孙子为天子,这个我们不算了,这人叫恭帝。照道理叫隋恭帝,那么隋朝按说不止两个皇帝,这个皇帝不算,假的,一看就没用,是李渊立的,并且还改元为义宁,这一招太毒辣了,把你年号都改了,而且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先把隋炀帝的孙子给立成一个皇帝,因为他跟你隋炀帝不是平辈吗?那我就是皇帝的爷爷了,不管怎么论姨表爷爷也是爷爷啊,同时又把你隋炀帝尊为太上皇,我认这个皇帝不认你那个皇帝,这手很厉害。然后又让这个小孙子授他自己很多官衔,小孙子他懂什么呀,授了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你封我两个官,是我立你为皇帝的,这样就把自己完全合法化了,就显得跟农民起义不一样,你农民起义是造反我不是,我还是隋朝天子封的,就是他委托我来揍你的,他就把自己弄得很好。618年5月李渊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所以公元618年李渊称帝,结束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开创了大唐王朝三百年的基业,然而就在天下初定唐朝建立不久的时候,李渊的皇帝位坐得并不安稳,皇室内部矛盾重重终于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那这一政变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微言诗曰:

       子建煮豆诗,玄武又重演;

       一代帝王事,血溅马蹄前。

  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认为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我的功劳远远超过太子李建成,但我只不过因为是次子,晚生了几年就当不成皇帝,而太子李建成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能不能安稳地当上皇帝要看李世民,李世民如果让我当也许还能当成,如果不让我当这事就难说了。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之间展开了一个剧烈的争夺皇位的内斗。626年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这是在唐朝开创初期最重要的一次斗争。这个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太子李建成和他最小的弟弟李元吉为一方,秦王李世民为一方,两方在战争期间早就有了一种仇恨,为了争夺皇位而积累起来的仇恨终于表面化了,发展成了一个你死我活,骨肉相残的权力斗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正史上历来被说得一无是处,但大家别忘了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起码在传统中国是胜利者写的,当然进入现代以后有现代文明了,历史是人民写的,但在早期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所以不大可信。据正史的一些记载李元吉非常喜欢打猎,在战场上反复无常,又是个好色之徒,还是个虐待狂。而太子李建成呢,桀骜不驯,沉湎酒色。这些记载很早就没人再信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讲李建成的形象,李元吉的形象被抹过一遍了,不一定是真实的。李建成是太子,名正言顺应继承皇位,而李世民虽然只是秦王,但为唐朝东征西杀立下赫赫战功,由他继承皇位也无可厚非,可以说秦王李世民对太子李建成构成了极大威胁,那太子李建成将会怎样对待这位功勋卓著的弟弟呢?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将又会展开怎样的权力斗争呢?

 

 621年,李世民因战胜了窦建德和王世充而声誉鹊起,这时太子李建成在干嘛呢?大部分时间在北方的边疆防御突厥人,按说李建成的担子也不轻,因为在唐朝初年如果你后方不稳定,突厥发兵趁乱进来的话大家全完蛋。但毕竟李建成那边没有激烈的战斗,他是防御,所以李建成的声望跟他弟弟李世民就不能比,而也就在这一年唐高祖又把李世民的地位提高到全国一切贵族之上,把次子的地位提得很高,命令他掌握东部平原的文武大权并且还让他开府洛阳,也就是说秦王李世民把自己的王府放在洛阳。李世民立即组织了一个听命于他的由50多个文武官员组成的一个随从集团,这个就相当于今天的智囊集团了。里面有很多很厉害的人物,李世民就以这个为基础,以他作为秦王的声望,以他控制的东部平原的文武大权,以他精心构建起来的50多人的文武参谋团体为资本向太子李建成发动了挑战,这一招彻底提醒了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已下决心要来劫皇位了,表面面纱已经揭开,我自己有一套班底在洛阳你在长安。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建成也动手了,怎么动手呢?挖李世民的墙角,把李世民很多重要的人调开,同时李建成招募了两千多名身强力壮的人增强他在长安的力量,这只军队被称作长林兵,驻扎在长安,李建成还和李元吉取得了高祖后宫当中很多嫔妃的支持,他做唐高祖这些嫔妃的工作,经常在唐高祖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为李建成和李元吉说好话,这一下两派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最初太子李建成的策略很成功,他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李建成毕竟是李渊立的太子,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权力斗争中身为父亲的李渊还是向着太子李建成的,但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事却完全改变了局势,那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624年阴历的六月原来担任东宫侍卫的一个总管谋反,东宫是太子了,太子的宫就是东宫,这一下就有点乱了,因为你太子的侍卫谋反,唐高祖一看有点晕啊,你的侍卫谋反我总不见得还叫你太子自己去剿灭吧,谁知道他跟你是什么关系?谁知道是不是你太子迫不及待想当皇帝啊?毕竟是你的侍卫,侍卫是最亲信的人啊,而这时唐高祖李渊想到了李世民,就答应李世民你率兵去灭掉这场叛乱,等你成功灭掉叛乱我就立你为太子,从历史记载上来看是有这种可能性的。李世民很快就把东宫侍卫的叛乱给扑灭了。这时麻烦来了,怎么办?李建成是合法的公开的已经立了好几年的太子,他追随父亲起兵也不是毫无功劳,身边也有一帮人甚至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一只非常精锐的部队长林兵,李世民功劳很大屡立战功又扑灭了太子东宫侍卫的叛乱,老爸我又曾口头答应过你,如果你灭掉叛乱就让你当太子,李世民又有自己的王府力量又有自己的谋士更有自己的军队,李渊头大了,所以就想方设法缓和儿子之间日益紧张的矛盾,他想让李建成和李世民脱离接触,两人分得越开越。但情况太复杂了,他左耳朵听到是李世民的话右耳朵听到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话,实在是难以判断,也正是由于唐高祖这种摇摆不定,实在为难的态度导致了局势的急剧恶化,也导致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兵戎相见。


  太子谋反案几乎使李建成失去了太子位,李渊甚至亲口说出要改李世民为太子的话,但很快他就察觉到太子谋反案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阴谋,于是又改口说不立李世民了,李渊犹豫不决的态度更进一步激化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的矛盾。那李建成为保住自己的太子位又会采取什么措施呢?公元626年突厥人开始侵犯边境,李建成就向唐高祖李渊提出派李元吉去抵御突厥人,以这个为借口李元吉调走了李世民手下最精锐的将军和士兵,因为有外敌入侵嘛,你秦王手下的兵我不能不调啊,那也是国家的兵嘛,就开始把李世民身边的人调光,同时李建成和李元吉贿赂接近李世民的人希望他们倒戈,这时局势已到这样一个状态,李世民身边的人一再劝李世民对他两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采取果断措施解决问题。从史籍记载看李世民下决心杀掉他哥哥弟弟也是很花了一段时间的,一件事情刺激了李世民促使他下了最后的决心,什么事情呢?有人向李世民报告,秦王李世民在去为李元吉送行时要杀了李世民。这时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就把打扮成道士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秘密接到了自己营地,这是两个重要的谋士,后来在唐太宗时也是很重要的大官,帮他策划帮他拟定计划,同时又收买了玄武门的禁军将领,花钱搞定,让他为自己所用。玄武门是位于长安北面城墙中心,出入皇城,进城的要道,禁军都驻扎在那,因为那是个要害地方。阴历六月初三李世民上奏,这个奏章有点捕风捉影,有点要挑起事端,奏什么呢?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这个是很重的罪,也就是说自己的哥哥弟弟和自己父亲的嫔妃有不正当往来。那对唐高祖来说,这种举报这种奏章你不能视而不见,在中国传统社会这个是很严重的指控,唐高祖李渊下令案验,也就是调查。第二天一早高祖的一个嫔妃恐怕还真是跟李建成和李元吉有点特殊关系,就把李世民举报他们的消息告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时李建成和李元吉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什么呢?他们决定不在朝堂上进行辨白。因为如果在大庭广众下辩白是很难听的,秽乱后宫的事情怎么说啦?这牵扯到宫里的嫔妃啊,他们两个想反正我们都是爸爸的儿子,直接去见爸爸说明情况,他们就没想到李世民会动手,因为他们想的很简单,你的军队已被我调走,你的军队在我李元吉手上,要去打突厥,你身边又没什么人,玄武门那边等于是中央警卫部队怎么会听你秦王调遣呢?根本就没想到李世民已经收买了玄武门的禁军首领,所以他们没带几个人骑着马直奔皇宫,去向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解释那个事情。正在这时李世民率领十二位心腹已秘密到达玄武门,做好了布置在这里伏击,当李建成李元吉骑马到达宫门口也就是玄武门时遭到了李世民埋伏部队的袭击。李建成被李世民当场砍死,所以是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元吉是被谁杀的呢?尉迟敬德,被李世民的部将杀的,那就全完了,一个太子一个弟弟被杀了。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虽是胜利者,但这却是一场充满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手足相残的人间悲剧,李世民为夺取皇位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杀死,那对于自己的父亲李渊李世民又会怎么办呢,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和李世民父子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真的很厉害,他就派了尉迟敬德去向皇帝报告这个结果。尉迟敬德前一段时候差点被唐高祖杀掉,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老说他坏话,唐高祖想这个人不好准备杀掉他,是秦王李世民把他保下来,这时秦王李世民就派杀掉了李元吉的参与了玄武门政变的尉迟敬德去跟唐高祖报告,唐高祖正在宫内湖面上划船,看见尉迟敬德全副武装,盔甲齐全。史籍上讲什么?荷戈,扛着戈就进来了,按照唐朝法律这是要当场处死的,你不带宣召携带武器全副武装冲进来想干什么?但尉迟敬德就直接告诉他,李建成死了李元吉死了,玄武门的禁军已经听命于李世民,发生政变了。所以实际上李世民是逼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很快李渊就宣布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所以李世民这个唐太宗的位置是彻彻底底通过政变抢来的,否则在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个唐太宗。唐高祖逊位以后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名义上他都成了一个退隐皇帝,很偶尔才出宫参加一种无足轻重的仪式,实际上唐太宗对唐高祖也不怎么样,很冷淡。史籍记载父子两人虽然住得很近,唐太宗也不怎么去看他,只不过在有些场合向自己的父亲太上皇敬敬酒,说两句冠冕堂皇的话。而且李世民给他的父亲李渊所修造的陵墓也很小规格也不高,所以应该说父子之间感情很平淡。而这个父亲完全拿自己这个强悍的有能力的久经战阵的羽翼丰满的儿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唐高祖李渊在过了一段很失意的生活后死于太安宫,庙号高祖,葬于献陵。我们可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所有史书上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被贬低受损失,一是因为他在位的时间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中间,前面是他的姨表兄弟,大坏蛋,但也做了很多大事的隋炀帝,后面则是被中国传统史学认为的一个政治完人唐太宗,他被夹在中间,第二,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也就是他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精心掩盖,因为李世民要掩盖他发动玄武门政变、杀凶、逼父、夺位这一系列历史事实,必须掩盖掉,不然这个形象还了得了,所以被精心掩盖了。实际上正是唐高祖李渊再加上李渊的姨表兄弟隋炀帝的某些功绩,再加上李渊的亲戚隋文帝的某些功绩,使唐王朝在建立初期就已经拥有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我们完全可以说唐高祖为自己的儿子中国史学上伟大的唐太宗,为他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出发点,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惜墨如金的三字经要花整整一节的篇幅讲唐高祖,讲他开创大唐的功业。那么接下来三字经是怎么描述唐朝的历史呢?

  唐太宗李世民夺取皇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而唐太宗李世民最为后人称赞的就是他能善于纳谏。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帝掌握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很容易独断专行,要想政治清明必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而唐太宗的宰相魏征就是以勇于进谏而名垂青史的,那魏征是怎么成为唐太宗的宰相呢,他又是如何冒死向唐太宗进谏的,而开创了唐朝第二个盛世的唐玄宗是不是因为宠幸杨贵妃而导致了唐朝的由盛转衰呢?


  接下来三字经也是用一节篇幅十二个字把唐朝整个历史给概括了。‘二十传, 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二十传指唐朝皇帝的数量,二十个皇帝,三百载指唐朝的寿命三百年,那唐是被谁灭的?被梁,在历史上称作后梁,国乃改这个国家改掉了,不再叫唐朝叫后梁了。一般来讲唐朝三百年的历史分前后两截,分水岭在755年,755年以前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盛世,而755年以后唐朝就开始由盛转衰一直到灭亡。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是李世民在位时创立的一个天下太平,蓬勃向上的时期,前面讲过李世民还在很年轻时就追随他父亲李渊起兵,因为他常年带兵打仗所以对民间疾苦是有切身感受的,所以李世民不是一个纨绔子弟,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位一代明君心中一直有一种忧惧,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把老百姓比为水,把自己唐朝这个统治比为船,当然船离不开水,水能载舟,船永远是在水面上行驶的,但李世民最忧惧的是什么,水能覆舟。处理不好这个关系,水掀起波浪,人民反抗了那么你这个统治之船也是会被打翻的。当然李世民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也非常会耍各种各样的手段,但终究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好皇帝,他身上有许多令人赞叹的优点,是别的皇帝一般都没有的,在历史上最为称道的是什么?纳谏,他非常容易去接受或非常愿意去接受臣下的批评,根据臣下的这种进谏来修改自己的统治策略和统治手段。


  最敢于向李世民直言进谏的就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那魏征是怎样成为李世民的宰相呢?魏征,580-643年,字玄成,河北晋州人。魏征曾出家当过道士,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投靠李渊他主要是为谁服务呢,为太子李建成,所以魏征登上仕途属于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所以特别受到李建成的器重。上讲我们也讲到后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把太子给杀了,自己继位当了皇帝,照理说我把太子杀了也肯定要把太子身边的重要谋士也得处理掉,但李世民非常清楚魏征是个人才所以亲自召见魏征,这样一个接见的场景是非常有意思的。李世民召见魏征一见面就非常生气,说什么呢?魏征,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关系,这李世民先把兄弟关系不好说成是身边的这些人出的主意,在场的大臣一看李世民这种态度都觉得魏征有杀身之祸,这样问就基本上是要处理掉你了。但魏征这一刻显出超越常人的气度和姿态,一般讲皇帝那么火,自己原来服务的太子已被杀掉了,一般也就是解释我没有给太子出主意,我没有离间你们。魏征没有,他非常自信地回答,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那他不会有今天的下场。这个话是很高明,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你们兄弟就不会闹,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弄不好干掉的是你。这个话很厉害,李世民听了不仅火气马上降下来,还就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这种气度所折服,从心里开始喜爱钦佩,在某种意义上还有那么一丝畏惧,他觉得这个人不一样,所以就立即重用了魏征。

  魏征的刚正不阿使李世民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马上任命魏征为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建议大夫,魏征果然尽忠职守勇于直谏,李世民并不顾虑魏征曾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不久又把魏征提到宰相的位置,那魏征是怎样向李世民直谏,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又是否能够听得进去呢?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而魏征也越来越显示出他的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向皇帝大胆进谏,在魏征任职的几十年里我们从史书上可明确查到魏征进谏200多次,这个是很庞大的数字,一个下级部属一般都不怎么敢对上级提意见,何况是一个臣子向皇帝提200多条意见,而每一次唐太宗都尽量考虑他的意见,尽量予以采纳。魏征这种进谏他有时完全是犯颜直谏,所谓的犯颜直谏是不管你皇帝高兴不高兴,听得进听不进,我做臣下的本分就是应该把我的真实想法禀告给你,不能阿谀奉承不能顺着你皇帝,不能天天喊万岁,喊英明吧。即使在唐太宗大怒时魏征也敢当面廷争,在朝廷上就跟皇帝争执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对魏征的敬畏之心还越来越重,在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纪录,举两个例子。有一次唐太宗想去秦岭山中打猎,唐太宗戎马出身是非常喜欢打猎的,行装都准备好了突然唐太宗下令不去了,大家觉得很奇怪当时也没有人问,为什么你都兴师动众准备打猎了突然又不去了呢?魏征问唐太宗,唐太宗苦笑着回答,当初啊我确实是憋不住想去打猎,好久没打猎了,把人叫齐了,行装准备好了,一想,大概你又要来进谏了所以我想别惹麻烦了就打消了这念头不去了,不去了行了吧。一个皇帝对臣下还没进谏他都有点害怕。还有一次,这是最著名的一次。唐朝的这些人都特别喜欢鹰。有一次有人给了唐太宗一只,进贡了一只非常好的鹰,唐太宗很高兴,古人很多人是喜欢鹰的,因为他要打猎要打仗啊,有个鹰做助手,所以他把鹰架在臂膀上很得意地在宫廷里逛来逛去,像一个宠物嘛。忽然远远看见魏征来了,把他吓得赶快把这个鹰拿下来藏在袍子里不让魏征看见,结果魏征跟他谈谈完了事走了。唐太宗掀开袍子一看鹰死了,憋死了,唐太宗心疼得一句话也不敢说,这样一种君臣关系。

  魏征直谏虽说是以国家社稷为重一片忠心耿耿,但忠言逆耳,普通人尚且不愿听到批评意见,更何况是贵为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李世民有没有受不了的时候,而一旦有一天皇帝真的发怒了魏征会不会惹来杀身之祸?

       有一次唐太宗上完朝怒气冲冲回到后宫,这个皇后长孙皇后一看,哟,怎么今天不高兴?就问唐太宗,唐太宗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话,我一定要杀掉这个乡巴佬一定要把这乡巴佬弄死。皇后问谁是乡巴佬啊?唐太宗说还不就是那个魏征,那乡巴佬烦的要死,天天给我进谏。这时长孙皇后也显示出了不起的一面。她说,恭喜皇帝。皇上你有这样一个臣下敢于直面进谏是因为陛下乃圣明之君,你既然是圣明之君有这样一个贤明的臣子你该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能杀掉呢?你杀掉他了以后怎么证明你是贤明君主呢?唐太宗一听恍然大悟,所以此后更加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更加努力的进谏,君臣就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贞观16年(公元642年)魏征生病卧床,唐太宗派出去探视他的中使,什么叫中使呢,宫中的使臣一般是宦官了,派出探病的中使叫道路相望,什么叫道路相望?一拨出去还没回来第二批又去探望,送东西送药表示慰问,整个路上全部是唐太宗派去探魏征病的。魏征一生节俭是个很清廉的官毫无积蓄而且居然家无正寝,家里连间像样的卧室都没有,唐太宗立即下令把自己原来要用来修筑宫殿的材料给魏征造了一间大房子。不久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并放声痛哭,就在这个场合说出了一句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话,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虽是个明君但毕竟是皇帝,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魏征生前虽得到唐太宗最高的礼遇,但死后又发生了什么呢?唐太宗为什么要把魏征的墓碑推倒?

  唐太宗和魏征毕竟是君臣关系不是朋友关系,所以他们之间也有错综复杂的一面。古人讲,人生有四大不可靠,哪四件事?一共八个字,春寒秋暖老健君宠,春寒,春天冷,这个事情靠不住的,为什么,一会就热了天一会就暖了,所以春寒是长不了的靠不住;秋暖,秋天的时候觉得很暖很舒服,对不起也靠不住,冬天马上就要来了;老健,上了岁数了觉得自己特别健康那也靠不住,因为人的身体也有自然规律嘛,上了年纪你就得小心,不能觉得自己健康就想干嘛就干嘛,老健是靠不住的;最靠不住的是君宠,皇帝对臣子的宠爱是最不能当回事的,你知道皇帝什么时候翻脸啊?谁都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人讲的四大靠不住,很有哲理。而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也的确应了这个话,魏征死后半年,因一件小事李世民突然怀疑他结党营私。其实是子虚乌有,魏征已死了半年了,当时有传闻说魏征曾经把进谏的这些意见写下来给别的大臣传阅过。那这个唐太宗当然受不了了,因为你面对面跟我讲是一回事,把向我进谏的东西写下来在臣子之间传观,你什么意思?沽名钓誉?所以唐太宗大怒居然推倒魏征的墓碑。也就是说李世民毁掉了自己的镜子。但为什么说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呢,的确是一波三折,李世民终究不是昏君,贞观18年李世民和臣下在商量是不是要派兵去攻打高丽时,再次想到也提到了去世一年多的魏征,怎么提到魏征的呢?很有意思,李世民自负地说,魏征生前劝我不要东征高丽,但魏征的进谏是错的,我李世民当年之所以不说他错了是为了防止阻塞言路,错的意见我也要听。当时他很得意地讲了这么一段话,然而李世民东征高丽失败,到这时李世民想起自己曾大言不惭地批评过魏征的进谏,不得不对群臣说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如果魏征在绝不会让我进攻,也就是说你们啊,都不能跟我直截了当进谏,假如魏征在我就不会东征高丽就不会失败了。因此李世民一方面承认错误一方面下令把魏征的墓碑再树立起来并且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魏征的爵位,也就是说到最后他又清醒了过来。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魏征的关系是中国封建帝王制时期最理想的君臣关系,正因为唐太宗善于纳谏和魏征勇于进谏使得当时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那么唐朝的第二个盛世开元之治是谁开创的呢?唐太宗去世后唐朝经历了一段混乱和纷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名曌(zhào),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其在位时间长,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705年退位。中宗复位不久后病死。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在执政期间,她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收复西安。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人民负担加重。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称帝后,一直没立太子,她将原来的皇帝李旦称为“皇嗣”,“皇嗣”身份近似于太子又不是太子。按照父系社会的传统,中国古代的皇权都是在一家一姓中传递的。这种继承方式让女皇武则天大受困扰:如果让儿子继承帝位,那倒是一家了,但却跟自己不是一个姓;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跟自己是一个姓了,可又不是一家。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了能当上太子,使尽了浑身解数,连出狠招,把皇嗣李旦折腾得死去活来;经过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契丹、突厥先后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反周,武则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再加上武氏子弟的不成器,武则天最终下定决心重新立已经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为太子。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后,武则天已经没有什么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她志得意满,加上年龄增长,开始耽于享乐。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孙女永泰公主因与丈夫武延基和皇兄、时为邵王的李重润一起议论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处死。武则天晚年,一批男宠慢慢走进她的生活。武则天挑选男宠的标准是年轻、貌美、健壮,还下令“选美少年为左右奉宸供奉”。高宗去世后不久,武则天便有了第一个男宠冯小宝,当时武则天还比较注意约束男宠,后来冯小宝因为任性使气,得罪了武则天最后被秘密杀死。武则天生命中的第一个男宠销声匿迹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为武则天的新宠。当时武则天已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暮年,老病缠身的她长时间不能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将二张兄弟当做耳目,二张兄弟逐渐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仅跟大臣结怨,也使得武则天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形势发生逆转,引起了政局的复杂化,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也因此空前紧张起来。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与高宗和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整个陵园规制仿照唐京长安城。墓前有两块碑,一块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则天的题词:另一块是武则天的无字墓碑。一个迷信文字的女皇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其说法有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还有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儿子恨透了自己的母亲,她本写好碑文,却被她的儿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块无字碑。也有学者认为,石碑原本计划刻字,但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始终不能对武则天作出适当的评价,因而便不了了之。还有一种说法,因为武则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别人不知如何写碑文,所以没有文字。对于武则天历来褒贬不一,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一段时期的混乱多少让李唐的政治经济有了倒退,到了第八位皇帝也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后才平定了内乱,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第二个盛世。唐玄宗这位风流天子在位时间相当长,从712到756年,正是在开元年间唐朝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所以不要以为是唐太宗在位的时候唐朝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强国,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是在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唐玄宗继位后所任用的宰相每个都各有所长,尽忠职守所以朝政充满了朝气。而唐玄宗早期也像唐太宗一样虚心纳谏所以政治清明,政局非常地稳定,唐玄宗在位时唐朝经济飞速发展。但我们现在提起唐玄宗马上就会想起一个人杨贵妃,马上就会想到唐玄宗很挥霍非常喜欢享受。唐玄宗在早期中期时非常节俭,节俭到什么地步?他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及宫廷里的嫔妃不允许佩带金或玉的饰物,节省到这个份上,并且他大量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同时又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和籍外田地,一下子查到80多万户,在古代如果你查出一户人就意味着增加一个纳税来源,这些人原来都躲起来户籍上是没有的,被唐玄宗查出来了,这就大幅度地增加了唐朝的税收和兵力来源。

  由于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非常的富裕全国粮仓充实,当时物价十分便宜,好到什么程度?我们看唐诗看唐朝的文章,当时人要出远门根本不带粮食,没这个想法因为当时物价太便宜了,你想出远门自己走路好了,一路都会有人提供给你免费的食物,那时的经济状况就好到这样。

微言诗曰:

       长生殿上三生诺,马嵬坡下艳魂销,

       当年红尘一骑笑,今宵一梦奈何桥。

  开元之治造就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中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国力强盛,世界各国都派使臣到当时的长安朝贡,长安城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公元755年盛唐才开始走向衰落,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唐朝的由盛转衰呢?

  可惜的是这样大好的一个局面在唐玄宗的晚期被破坏,前面讲过755年是唐朝历史的分界点,而755年恰好就是唐玄宗在位的倒数第二年,唐朝从这个临界点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从755年以后唐朝就盛极而衰,导致这种情况的问题很多,但主要是地方长官的权力太大超过了中央政府对它的控制力,出现了内轻外重的局面,朝廷的权力没有一些地方长官大,而朝廷内的那些正直,有见识,负责任的大臣也逐渐凋零了,后起无人,高端人才出现断层。这个时候唐玄宗的晚年又特别宠爱杨贵妃。前面几次讲过将国家兴亡赖到一个女性身上是中国历史传统的老把戏,这个国家要亡了先找个女性来做替罪羊,所以我们不能认为杨贵妃一个人就可以决定唐朝的兴亡,不能这么看。但是确由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格外宠爱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恶果。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故事是民间流传最广,也是最受民间和人民诟病的。这个故事当然很浪漫。《长恨歌》大家都很熟悉,里面有非常有名的两句诗:‘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就是讲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而他们的爱情故事非常缠绵但是非常悲哀。杨贵妃早年丧父是跟着自己叔父过的,后来杨贵妃出嫁嫁给谁了呢?嫁给了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所以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儿媳妇,从历史的真实情况来看,开元24年唐玄宗后宫原来最宠爱的一位武贵妃去世了,后宫虽然还有几千人但唐玄宗觉得没有合自己心意的心情很坏。这时旁边有溜须拍马的,就上奏说有一个人姿色当代第一可以召见,这就出现了一段历史公案,因为按历史的记载唐玄宗召见杨玉环时杨玉环是道姑,杨玉环已出家了,是穿着道姑的袍子来觐见皇帝的,故历史上我们又叫杨贵妃为太真,太真是出家人的道号。那她跟唐玄宗的儿子寿王到底离没离婚呀?她到底还是不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啊?这一段在历史上就乱掉了,没有什么很明确的说法。估计是皇帝看中了自己的儿媳妇,但实在没办法所以就先叫杨玉环出家先去做道士,然后再把她宣到宫里来,玄宗一见太真就觉得非同凡响。不久就给自己的儿子寿王另娶了一个韦家的女儿,就是给寿王另外讨了个老婆而把太真留在了宫中,不到一年杨太真杨玉环受宠的程度远远地超过了武贵妃。

  杨玉环与西施,貂蝉,王昭君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据说这四大美人都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那这个杨玉环到底有多美丽?为什么唐玄宗会对她如此宠爱?而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又为什么会导致盛唐的衰落呢?


  从历史记载看,杨太真应该是‘姿色丰艳善于歌舞精通音律聪明过人眼波流动’,非常善于讨好和逢迎皇帝。为什么呢?因为她进宫时已不是很小的一个小女孩了,懂事了,已经在皇家生活过一段时间。因为他原来是寿王妃嘛,所以已经心智什么的都比较成熟了,她非常懂得怎么去逢迎唐玄宗,唐玄宗为之神魂颠倒,所以在宫中怎么称杨太真的,不称杨贵妃不称贵妃娘娘,称娘子。宫中提到杨贵妃称娘子礼遇等同皇后,因为称贵妃不就明确表示你还不是皇后,用一个模模糊糊的娘子一称,等于说是皇帝的老婆了,那没人敢去区分她到底是皇后还是贵妃。杨氏有三个姐姐都有才貌,玄宗把杨贵妃那三个姐姐全部封了夫人称号,所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的祖,父,姨,兄,弟都得到了官号和赏赐。当时四面八方涌到杨家来送礼、讨好、登门拜访,搞的杨家热闹非凡,所以唐朝有一段都盼着生女儿不要儿子,儿子太惨了,女儿有可能一下子得到皇帝的宠爱。那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关系后来怎么一步步地从一个皇帝对一个妃子的宠爱演变到一件对唐朝历史乃至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呢?

原文: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微言诗曰:

       物极必反自然理,盛极必衰是法常;

       安史之乱倾国祯,终被后梁取朝纲。

  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创造了唐朝历史上第二个盛世开元之治,也使得唐朝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唐玄宗晚年对杨贵妃的过度宠爱造成了外戚专权朝纲混乱,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正是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三字经中梁唐晋及汉周是指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朝代,但皆有由是什么意思呢?而梁灭之,国乃改中的梁指的又是谁?

  唐朝一共传了20个皇帝,历时300余年最后被梁灭了。那唐朝为什么会灭亡?是不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这一个理由,就足以导致唐朝灭亡呢?一个王朝的兴亡有它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当然不能把它之间的这种兴亡这种波折归罪于某个女人。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关系的确慢慢超越了一个皇帝和宠妃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唐朝后期的政局。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关键。

  由于唐玄宗在晚年格外宠爱杨贵妃,杨贵妃的家人便趁机开始把持朝政,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无才无德却依靠杨贵妃的关系当上了宰相,杨国忠重用亲党拉帮结派,杨家的权势越来越大。天宝中期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安禄山,因为立了边功受到皇帝的宠信,安禄山来朝见皇帝,他也好玩,居然叫杨贵妃为母。那大家想想安禄山这种人,肯定是有野心的人。一个200多斤的大胖子,为了讨好杨贵妃跳胡旋舞,你说他能没有不好的居心吗?这样的朝政怎么能不乱?这样的朝政怎么能够不让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心生异心?果然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带头叛乱,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时所发出的檄文,声讨的就是杨国忠和杨贵妃及杨氏家人。因为你叛乱总得讲道理啊,你凭什么造反?不久天下大乱,潼关失守,唐玄宗就带着杨贵妃到了马嵬(尾)驿,太子早就跟禁军的大将暗中商议好,由这位大将出面杀了杨国忠父子,并且逼着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杨贵妃是被勒死的,死时38岁,匆忙之间就被葬在路边,随随便便拿个毯子一裹就埋了。几年后动乱平息,唐玄宗从四川回到长安,这时他已经是太上皇了,心里还想着杨贵妃,就派人到马嵬驿给她迁葬。因为觉得当时葬得太草率了,死的时候因为是用一个紫颜色的毯子裹一裹就埋了,所以等她在移葬时骨肉成尘,人当然都烂了,一身白骨,杨贵妃已经只剩骨头了。骨头旁边有一只香囊,太监就把这个香囊带回来献给了唐玄宗,唐玄宗是痛不欲生,所以把杨贵妃的画像挂在自己的宫殿里早晚地看,天天就对着杨贵妃的画像发呆。所以《长恨歌》里才有这样的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为什么是恨呢?杨贵妃是被逼死的嘛,关于杨贵妃之死民间有很多传说,最离奇的是说杨贵妃并没有死,跑到日本去了。现在日本还有很多人相信杨贵妃是到了日本的。安史之乱长达八年,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唐朝的元气已衰。基本上是地方割据,节度使手上有兵控制一方,根本就不听你朝廷的招呼,混乱的很。到了唐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荒淫逸乐,又加上天灾不断,所以黄巢、王仙芝在875年率领农民起来造反,在镇压黄巢起义当中起家的一个军阀朱温在907年废掉了唐朝皇帝建立了后梁。


  朱温最终灭掉了唐朝建立了后梁,这就是三字经所说的梁灭之,国乃改,紧接着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那这五个朝代都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梁唐晋,及汉周,这就是指历史上梁唐晋汉周这五个朝代,所谓称五代,皆有由,三字经在这里讲的就是五个朝代的兴亡交替都是有它历史理由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除了后唐建都在洛阳,其它都在开封。而在开封建都的王朝一般来讲国运都不昌盛,后四个小朝廷都建在开封,他们根本没有全国的统治权。为什么呢?相对于五代我们还个说法叫五代十国。当时的南方还有十个小朝廷,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五代十国的命都很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说这和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因为打天下时能做到顺应时势,有勇气,有一定才能,有号召力,这样一些因素往往就可以成功;但治理天下却需要更复杂的智慧,需要一个庞大的计划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把天下给治理好。

  朱温建立了后梁在位6年就死在自己儿子手里,往往这些分裂王朝皇室内部的残杀都特别厉害,朱温这个开国皇帝居然死在自己儿子手中,这是一段什么样历史故事呢?朱温,安徽人,852年生人912年被杀,他的小名叫朱三,一看就是穷人家出身连个大名都没有。朱温既然叫朱三,那就是排名老三了,父亲早亡所以家庭非常贫穷,兄弟三个随母亲一起投靠到萧县的一个地主豪强的刘崇家里,在低人一等的环境中,一般人在寄人篱下的情况下就会比较软弱怕事。朱温不仅没有反而是变得格外狡猾、奸诈、凶残。所以经常在乡里惹事生非不做正经事,乡里乡亲都非常讨厌这个人,他的主人刘崇当然也不会喜欢他,所以经常责打他。朱温参加了黄巢起义成为黄巢手下的一员战将,但又投降了唐朝。唐僖宗在得到朱温归降后曾喜不自胜,因为那个时候正好焦头烂额突然有个大将投靠,因此唐僖宗曾讲过‘真是天赐我也’。但他没想到天赐给他的实际上是头狼,唐僖宗对朱温大加赏赐加官封爵,委以重任并给他赐名朱全忠,实指望他能忠于朝廷。没想到正是朱温最后灭掉了唐朝自立朝廷为后梁,那朱温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后梁又为何如此短命?

  朱温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就是他成立后梁取代了唐朝这个过程当中,也不是一点好事都没干,还是做了些有益的事情。当然总体来看朱温‘滥杀无辜,荒淫无耻’,朱温率领军队在巨野打了一仗,清理战场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朱温怎么说呢?哎,怎么天气变了,老天爷不高兴了,看样子我们杀人还没杀够,于是下令把战俘全部杀了。还有一次朱温攻打青州博昌县(今山东博兴),打了一个多月没有攻克,打不下来。这时朱温怎么办?就下令手下将领驱赶着被俘虏的十万民众,命令这些民众背着石头,木料,牵着牛驴在城南去筑一个土山,这样不就可筑到和城墙一样高就能冲上去攻城了么?到了城下朱温一声令下后面射箭杀之,人不就背着石头木料全倒在哪里了,慢慢就摞(洛)成一座人山,真是惨不忍睹。根据历史记载,当时这种喊声几十里之外都能听到,攻城后朱温又下令屠城,这是极度残忍的一个人。

  朱温没有读过书完全不讲什么仁义礼智信,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在战场上杀人如麻,当了皇帝后更是为所欲为。朱温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恶名还不仅仅因为他的狡诈残忍,更是因为他的荒淫无度。那朱温当了皇帝之后荒淫到什么程度,又落得一个什么下场呢?

  更让朱温遗臭万年的还不是杀人而是他的荒淫,朱温还没有背叛黄巢时曾娶了一个妻子叫张惠,这个妻子是出了名的贤惠而且有智谋,经常参与朱温的军国大事,而朱温对她也是言听计从。朱温还没当上皇帝这位夫人张惠就已经因病身亡,此后朱温就像换了一个人,纵情声色荒淫无度,朱温在历史上最让人不齿最受诟病的是什么呢?他的荒淫到了乱伦的程度,只要他儿子外出征战他就将儿媳召到宫里,而更让人吃惊的是他的这些儿子不但不愤怒,不但不感到羞耻反而利用自己的妻子在朱温面前争宠讨好,希望将来能够继承皇位。后来朱温病重,他儿子朱有圭就带着随从冲到宫中,由他的部下一刀刺死了朱温。朱温死时是61岁,死后也非常狼狈,就是用破毯子裹一裹就埋在寝殿底下。

  三字经告诉我们后梁是被后唐所灭,建立后唐的是唐朝时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唐末军阀混战时,李克用父子曾与朱温多次交战,后来朱温自立朝廷当了皇帝,李克用父子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908年李克用病逝李存勖承袭晋王位并最终灭了后梁建立了后唐,那李存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后唐的国主叫李存勖本来和朱温就是老相识,彼此争斗。李存勖,885至926年。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他是比较有来历的,自幼喜欢骑马射箭曾得到过唐昭公的赏赐和夸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随父亲南征北战。11岁时就跟随父亲向朝廷报捷,打了胜仗报捷,当然唐朝的皇帝也很欣赏他,他成人以后壮貌雄伟,读过一点《春秋》略通文义,文化水平不见得很高。但识字,作战勇敢,父亲李克用临死时曾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自己儿子要完成三件大事,第一讨伐刘文功,攻克幽州;第二征讨契丹;第三消灭世敌朱温。这个李存勖就把三支箭存在家里的庙里,每次出兵打仗就叫人把三支箭请出来装到丝绸做的套子里带着,上阵打完胜仗再供到庙里,告诉父亲我今天又做到了什么,他终于一一完成了这个使命,也灭掉了后梁自己当上了后唐开国皇帝。

       李存勖在战场上是一员有名的勇将,但即位当了皇帝后开创了后唐以后,却暴露出自己在政治上完全是个昏庸无知的蠢人。李存勖从小喜欢看戏喜欢演戏,所以即位后不理朝政天天粉墨登场,穿上戏装上台演戏而且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有一天他上台演戏大概要调调嗓子,就叫了两下,李天下李天下,叫了两嗓子。这时旁边一个伶人,一个戏子跳上去啪的就打了皇帝一个大嘴巴,周围人都吓死了你一个戏子居然敢打皇帝一个嘴巴。这李存勖被打了一耳光后也愣掉了:‘嗨,你为什么打我?’那戏子说‘我就打你,为什么呢?你刚才不是叫李天下嘛’?‘是啊’‘你叫了几声’‘我叫了两声啊’‘李天下只有皇帝一个人你怎么可以叫两声呢?你只能叫一声啊,管理天下事情的不就是皇帝一人吗,你哪能叫两个李天下’?这个李存勖一想,哎呀,有道理,演戏时如果我叫了两个李天下,不是把戏给演错了?显得我没水平吗?打得好,马上把这个戏子重加赏赐提拔为官。而且在李存勖当后唐皇帝时,所有的演员伶人可以自由进出宫中和皇帝打打闹闹,而且可以任意的戏弄侮弄朝廷大臣,这些大臣都敢怒不敢言。

  962年李存勖又听信了身边伶人的谗言杀掉了自己重要的大将,引起了内乱,各地将领率兵攻打李存勖。这时就有个伶人叫郭从谦趁乱杀掉了李存勖,最后他是死伶人手上。欧阳修这样评价李存勖,非常确切。‘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当然欧阳修这个话有一点点不精确,因为李存勖死了以后继位的就是他的儿子李嗣源,这个李嗣源是五代历史上少见的好皇帝。史籍上记载说李嗣源‘每夕于宫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乱为众所推,愿天下早生圣人为生民主’。什么意思呢?古人自称我为某,我是胡人,他不是汉族,因乱为众人所推,天下大乱了所以大家就推我做皇帝了,愿天早生圣人,我自己不行,我一是胡人二是因为乱被大家推上来,希望老天能够早点诞生一个圣人,为生民主,来为天下的百姓黎民做主。但是这个皇帝也没能使后唐长命,后唐13年也灭亡了,谁灭了后唐呢?那就是后晋,后晋是由谁创立的呢?接着后晋登上帝位的又是谁呢?那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后晋取代后唐的历史进程是什么样的,而这位儿皇帝石敬瑭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呢?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400 8749 119

微信咨询
国际应急中心
返回顶部
X国际应急中心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16651680333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