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 8749 119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 8749 119
国际应急中心

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儒茶三字经注译

《儒茶三字经注译(25)》

发布时间:2024-09-03 14:37:19 人气:43

第二十四讲:

与诗歌     可安邦     辛稼轩     试茶觞

为国礼     外交忙     今盛世     微言扬

  中国诗歌已有数千年历史。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的,除了血还有诗歌。诗歌深深地植根在中华文化基因和骨子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唐诗宋词更如耸立在诗歌历史长河中的两座高山,产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和高山仰止的诗人。

        最早的茶诗当属西晋太守、文学家孙楚(约218-293)的《出歌》,距今约一千七百年,《出歌》在陆羽《茶经》中叫作《孙楚歌》。这是一首歌颂祖国最负盛名的土特产及其产地的赞歌,它也是我国第一首歌咏茶的诗。诗中盛赞巴蜀出产最优质的茶叶,昭示制茶、饮茶的习俗起自巴蜀而渐及全国。

       这里我顺带介绍一下孙楚其人,字子荆。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史称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多所陵傲,故缺乡曲之誉。“漱石枕流”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不服输的倔强脾气,就是来源于这位孙楚。他将自己意欲隐居之意告诉友人王济:“吾欲漱石、枕流。”济笑道:“流非可枕;石非可漱。”—将“枕石漱流”误说成了“漱石枕流”。“枕石漱流”是指以石为枕,以清流漱口。“漱石枕流”则变成以石头漱口,以流水当枕头了。王济指正了这个口误。然而,孙楚却不愿认错,他说:“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以石漱口是为了磨利牙齿,以水流为枕是为了清洗耳朵。”自此,“漱石枕流”就流传开来。先由于孙楚,茶诗创作代代相继,元稹、朱熹等名篇佳作更是传唱至今。

        在这里我再向诸君说一说一个很有名的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南宋名将、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金人之手。换句话讲,辛弃疾在敌占区长大。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欲灭亡南宋,统一江南。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毅然“鸠众二千”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密。后起义军奉表南归,辛弃疾作为“归正人”开始了其南宋的仕宦生涯。历任江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存词620多首,为两宋词人之最。存诗14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有《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破阵子·为孙同甫赋壮语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前身后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存世《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一生以复国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因其“归正人”的尴尬身份,因其将帅兼才、杀伐果决,因其刚正直率的性格,六度被弹劾罢官,成为两宋被弹劾最多之人。有近二十年的时间闲居,令人扼腕叹息!

        辛弃疾除了是誉满天下的词人,还是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式的英雄人物。起义军南归途中,张安国投降敌军,辛弃疾竟带领50人马,在数万金军大营中,将正在饮酒庆祝的叛徒张安国生擒而归,一时震惊南宋朝野。辛弃疾虽屡遭弹劾罢官,但又总在南宋朝廷一筹莫展之时被重新启用。平定茶商之乱即是一例。宋代一直实行严格的茶叶专卖制度-榷茶制:商人要卖茶叶,必须购买官府出售的“茶引”,即茶叶特许经营凭证。商人凭“茶引”到茶园、茶农购买额定数量的茶叶,然后去贩卖。南宋的“茶引”,不是购买一次就可以获得长期的售卖权,而是买一道茶引,只能售卖额定数量的茶叶。据左司郎中李椿奏疏所言,当时平均每斤茶叶的税费达到 400文。加之官吏层层苛扣,使茶商无利可图,铤而走险,故茶商之乱在湖广江西等地频繁发生。孝宗淳熙二年( 1175 年) 四月,以荆南( 今湖北荆州) 茶商赖文政为首的武装团伙,不仅在当地为盗,而且聚集成武,攻入湖南、江西,大败官军,朝野震动。朝廷先后调换三任提刑,动用江鄂大军、诸路禁军、地方土军等多兵种、上万兵力围剿,联合作战,居然对这支茶商武装无可奈何。朝廷甚至调派宋金前线的正规军前往镇压,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由宰相叶衡推荐,启用“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辛弃疾到达赣州后,经过实地侦察,采取了三大策略一举扭转战局: ①重兵围困。将茶商武装围困山中,以消耗断绝其 给养,迫其出山逃窜。②多路伏击。辛弃疾将四窜之茶商武装力量,各个击破。自此,茶商武装大势已去。③招安诱降。赖文政等逃到兴国后,只剩百余人苟延残喘。辛弃疾遣人前往招安,茶商武装全部投降。自此,仅两月,茶商之乱全部平定,应该说辛弃疾才是历史招安茶商的第一个人。

  辛弃疾存世诗词约770首,茶诗词近20首。辛弃疾一生英豪,一心抗金复国大业,奈何生不逢时,在武备积弱,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大局下,“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辛弃疾主要茶诗作品有:《临江仙·试茶》、《水龙吟·题瓢泉》、《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为之釂》、《鹧鸪天·自古高人最可嗟》、《好事近·春日郊游》、《上西平·会稽秋风亭观雪》、《丁卯七月题鹤鸣亭三首·其一》、《新居上梁文》、《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六么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陆德隆侍亲东归吴中》、《玉蝴蝶·追别杜叔高》、《和前人韵二首·其二》、《送悟老住明教禅院。悟自庐山避寇,而来寓兴之资福,盖踰年也》、《鹧 鸪天·三山道中》、《减字木兰花·宿僧房有作》、《醉书其壁二首》、《和郑舜举蔗庵韵》、《满江红·和廓之雪》等。

        《临江仙·试茶》一说为刘过所作。刘过(公元1154-1206年),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四次应试不举,终身布衣。得辛弃疾、陆游、陈亮等赏识。刘过词风与辛弃疾接近,亦有抗金之志。但屡试不第后,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多有归家探母缺少盘缠之说。因此,品试龙团贡茶似是奢望,又因无军中经历,“银鞍和月载”似又与其生活经历远甚。我个人认为,本词应为辛词。

       从这首试茶词内容分析,似应写于早年征战沙场时期,既有对和平时期美好生活的感怀,亦有怀念家人、再续美好的渴望。原诗为:红袖扶来聊促膝,龙团共破春温。高标终是绝尘氛。两箱留烛影,一水试云痕。饮罢清风生两腋,余香齿颊犹存。离情凄咽更休论。银鞍和月载,金碾为谁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长河中像辛幼安这样的人物显然不多,他们以忧国忧民的壮怀激烈为波澜壮阔的中华历史留下浓浓的笔触,用中华特有的文化形式——诗词承载了爱与沉觞,何其悲壮尔?历史总是起伏不平,到如今都已是烟云。繁华如梦,又宛如袖底一缕风,浸着茶香穿越过了时光,回首时自然无晴也无雨。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超过10亿人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饮茶人口超过20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自古以来就与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对外交往发展密切相关。“以茶叙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千年来,茶文化经久不衰,中国茶文化在大国外交中扮演了什么重要角色?


       茶是一片凝结着中华民族劳动智慧的树叶,也是一杯回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饮品,还是一份历史悠久的绿色文化遗产、一张呈现给世界的闪耀中国特色的名片。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中国人对茶道与茶艺的系统应用,标志茶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现代,茶文化广为流传,茶风开始兴盛。中国茶早已誉满全球,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一应俱全。时至今日,茶的种植和加工仍在不断精进之中。

  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在悠久历史的种茶、制茶、饮茶等茶事上,更体现在形式多样的茶礼、茶会、茶宴上。中国自古以来即为“礼仪之邦”,素喜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华传统礼仪规范。在茶会、茶宴方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便将“客坐设茶”作为普遍的待客之礼,可见以茶待客的礼仪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茶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积淀出千姿百态、各具风采的茶俗,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大碗茶盛行于北方,凉茶则多见于南方。江浙一带喜饮龙井茶,闽粤台等地偏好小杯啜饮功夫茶,而川渝地区保留着喝盖碗茶的习俗。各族人民也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诸如白族三道茶、苗族菜包茶、布朗族酸茶、哈尼族煎茶、佤族烧茶和擂茶、藏族酥油茶等。


  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一如美国人爱好冷饮,便在茶水中加入冰块、冰屑或刨冰,配上糖、柠檬片、果汁和酒等调味品,成为冰茶;英国人在茶中加入牛奶和糖,调出了英式红茶,配上茶点在下午时间享用,形成了著名的英伦下午茶文化;非洲人习惯在茶中加入薄荷与方糖,制成炎热酷暑中的甘醇清爽的饮品。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礼仪文化,一如高丽五行茶礼展示的是向茶圣炎帝神农氏神位献茶典礼。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政治宗教信仰等人文元素,一如日本沿袭了唐代传统的制茶技艺,形成了仪式繁复的抹茶道、煎茶道等日本茶道。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同存共生,这就是独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中华茶文化之道。

       通过茶境、茶修、茶性,精神层面的中华茶文化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观念。在中华文明中,茶被赋予含蓄内敛的气质,被寄托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为。如果说大口喝酒折射出中国人热情豪迈的一面,那么小口饮茶正体现了含蓄内敛的另一面。饮茶之道,绝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修身养性,重在修炼清净平和的心境。在中华茶文化的世界中,讲究不显山露水却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释放文化的魅力。中华茶文化广泛吸收了儒、释、道诸家精华,形成了含蓄内敛的风范,强调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内省修行”的一种体现,借“茶以载道”宣扬茶文化中“静”的工夫与修养。纵观古今,静在茶性、茶境、修道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人墨客、羽士高僧莫不将“静”作为修习之道,正如古语所云“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儒家言“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以茶养静;道家言“虚极静笃”“静则明”,以茶求静;佛家曰“禅茶一味”,以茶助禅。茶,带着含蓄内敛的韵味,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培养着虚静空明的心境,引领着人与自然的融合交汇,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自在意境。

  茶香宁静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可以明志。晚唐宰相裴汶在《茶述》中说,“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一诗中也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宋徽宗在其著述《大观茶论》的序中言“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更加全面地阐述了“致清、导和、韵高、致静”的茶文化内涵。几千年来,中国人通过采茶、制茶、辨茶、烹调、品饮的茶事活动来锤炼茶文化的精神,远离尘垢、净化心灵、冶炼品质、提升修养、荡涤心性。

       尽管中华茶文化具有平和淡然、含蓄内敛的自然属性,但是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中国茶早在千年前就已走出国门,以多种形式传播至全世界,时至今日,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茶叶产量近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架起了多元文化的沟通桥梁。

  在此之后,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学得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大量的中国茶典籍及茶具。在此基础上,日本茶道初见雏形。二是通过贸易的方式传播,形成了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三是通过外交的方式传播,中原王朝派出的使节将茶叶作为贵重的礼物馈赠他国。中国茶最初传入俄国是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当时的明朝政府公使携带数箱茶叶,从蒙古边界用骆驼由陆路经过十八个月的艰难旅程,将茶叶转运到莫斯科,作为珍贵的礼物赠予当时的俄国沙皇。四是通过中国种茶专家指导,促成茶树本地化种植。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都是在中国派出专家现场技术指导后,种植茶树才得以成功。


  中国茶的传播之路,历时数千年,通过陆路实现了对中、西亚、欧洲、俄罗斯、东亚的传播,通过海路先后完成了对朝鲜半岛、日本和欧洲的传播。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贺信所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华茶文化是一种开放交流的文化,尽管自古以来流传着无数“走出去”的佳话,但也从不排斥“引进来”。

        中华茶文化,具有超强的融合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理念最强有力的佐证。正如习近平主席2015年10月访英期间在英国女王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祝酒辞所言:“中国的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英国人别具匠心地将其调制成英式红茶。中英文明交流互鉴不仅丰富了各自文明成果,促进了社会进步,也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7年,首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京召开,会议海报选取了“茶”为主要创作元素,巧借中国以茶会友、品茶论道的文化传统,广邀世界政党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的对话会主题,传递“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美美与共”的理念,践行中国传统“和”文化。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400 8749 119

微信咨询
国际应急中心
返回顶部
X国际应急中心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16651680333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