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化黑茶中的王者,千两茶也被称为"黑色黄金"。它是安化黑茶文化的经典,更是历史的浓缩,工艺传承的极品,被誉为“世界茶王”和“中国茶文化的化身”,一度在茶人圈中享有着至高的地位和声誉。
千两茶因每支茶净重1000两,直观地被称为“千两茶”。但如果从品质工艺上命名,千两茶又被称为“花卷茶”。因其外形类似于卷紧的布匹形状,外面再用竹篾编织成花格型篾篓包装,称为“花”;制作时由人工踩制并包装裹卷如布匹,称为“卷”。千两茶(花卷茶)是安化黑茶历史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相当浓厚的黑茶文化底蕴。
据考证,2021年从故宫回归安化的两截“树形花卷茶”的生产时间大约是在1796年至1820年之间,这说明清朝嘉庆年间安化千两茶便已出现。
在清朝道光(公元1821年)以前,就常有陕西的茶商到安化以羊毛、皮袄等物换购黑茶,因他们当时资金不充足,进货量也较少,人称“滚包商”。他们所采购的茶叶经蒸、揉、干后踩捆成包,叫“澧河茶”。为了骡马驮运方便,随后又将茶改为小圆柱形,每支重100两,称为“百两茶”。
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山西茶商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更好的原料,增重为每支1000两,广泛被称为“千两茶”。千两茶每支长1.5米,周长0.65米。因为计量算法的差异,千两茶有重36.25千克的,也有重31.25千克的。茶的外形都延续传统风格,又粗又大,堪称茶中巨无霸,无与伦比。包装为独特的花格篾篓,原始、古朴、大气、独具魅力,既有浓重的历史感和地域特色,又具有粗犷、阳刚之美。
千两茶在历史上曾一度为官茶,茶商都一致强调采摘完全成熟的安化大叶种芽叶用以制造千两茶为佳。原料经发酵、烘焙、筛分、拣梗、拼配、踩制、凉置(49天),缓慢的制作过程才得到最终的成品,保证其优良的品质口感。
千两茶的精制、包装同时进行,茶叶与包装紧结成为一体。千两茶的包装材料从外到内依次为楠竹篓、棕片、蓼叶三者组成,蓼叶直接接触茶叶。包装全为天然绿色材料,有利于千两茶的存放和转化,保证茶叶的纯正性。
作为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干两茶,其生产工艺复杂而独特。传统生产环境和季节要求严格,7、8、9月为最佳生产黄金期,生产周期长。因独特的工艺形成其特殊的品质,关键的“日晒夜露”工艺,利用日光和室外高温进行自然的发酵干燥,历时七七四十九天,纳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从而造就了千两茶的独特品质。
千两茶色泽黑褐,茶卷紧实,内质香气纯正,茶汤橙黄明亮有活性,香气醇正清爽,滋味甜润饱满,品饮生津回甘,回味无穷,极耐冲泡。千两茶工艺特殊,踩捆是一道关键工序,不仅体力消耗大,更需要一定技巧。安化本地刘姓人家视踩制工艺为绝活,“传男不传女”,对外严格保密。
为了传承千两茶的制作技艺,香炉山茶厂刘姓族人进厂带徒传艺,生产千两茶。这使得千两茶的技艺被一部分外姓人所掌握,遂得以流传下来。在八十年代期间生产了少部分千两茶,其中大多用于边销外流,以不同的渠道和形式一部分被各地博物馆收藏,还有一部分流至海外地区,内地存量很少很少。虽然千两茶的制作人工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季节性强,但品质是第一,香炉山茶厂始终坚持生产花卷茶的有氧发酵工艺。
21世纪,中国的经济迎来蓬勃发展新时代,千两茶的市场需求日益迫切。为了满足茶叶渐趋繁荣的对外贸易,湖南益阳香炉山茶业有限公司恢复了传统的千两茶生产工,使濒临失传的千两茶技艺得以传承。
2008年,国务院将“千两茶制作技艺”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至此,有“世界茶王”之称的千两茶真正成为了中国传统黑茶文化的瑰宝,为黑茶文化的发展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15年,香炉山千两饼与花卷茯砖荣获米兰世博金奖,为国争得荣光,毫无疑问地成为世界黑茶第一品牌。
2017年阿斯卡那一带一路专题会议上,以湘品入世,成为指定国礼,送给几十个国家的元首,2018年通过FDA认证,这无疑都是品质的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