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 8749 119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 8749 119
国际应急中心

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儒茶三字经注译

《儒茶三字经注译(4)》

发布时间:2024-08-12 16:33:35 人气:61

第四讲:

产茶地    布长江    毗陵间    出贡常

宣歙池    亦韵香    襄越婺    不多让

存古木    云南湘    易与倚    醉班章

普洱树    史流芳    细细品    乐未央

注译:

      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产茶区。汉魏六朝时,长江下游地区的茶叶产地主要集中在义兴、乌程、剡县、永嘉等地。入唐后,特别是开元、天宝以来,伴随着饮茶之风在全国的普及,本区的茶叶产地遍及全境。据陆羽《茶经》卷下《八之出》载: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洲、黄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洲下。这里我们不妨根据《茶经》的记载,辅以唐代诗文及宋以后的方志材料,对本区的茶产地和名茶品种作一些具体介绍。据文献记载,浙西六州皆出茶叶,其中湖、常、睦、苏四州皆贡茶。湖州境内产茶地甚多,据《茶经》记载,“湖州生长城县顾诸山谷,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师二寺,白茅山悬脚岭,与襄州、荆南义阳郡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与寿州、常州同。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与金州、梁州同。”在湖州茶叶中,以顾渚紫笋茶最为有名。在顾渚紫笋茶中,明月峡茶尤为上品。《嘉泰吴兴志》卷4载:“明月峡,在长兴县顾渚侧,二山相对,壁立峻峭,大涧中流,巨石飞走。断崖乱石之间,茶茗业生,最为绝品。”会昌年间任过湖州刺史的张文规把明月峡茶誉为“吴兴三绝”之一,作诗赞道:“清风楼下草初出,明月峡中茶始生”(《全唐诗》卷366)。在唐代贡茶中,顾渚紫笋茶尤为名品,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诗云:“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有唐一代,湖州顾渚茶与雅州蒙顶茶并称,号为天下第一。

      常州义兴阳羡茶也是誉满天下的名茶。《茶经》称阳羡茶生常州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石亭山,与舒州同。”中唐诗人李嘉佑《送陆士伦宰义兴》诗云:“阳羡兰陵近,高城带水间。浅流通野寺,绿茗盖春山。”可以想见,义兴的植茶面积不小。白居易因朋友寄来阳羡茶而兴奋不已,吟出了“渴饮毗陵新到茶”的诗句,可见阳羡茶在当时享有盛名。另外,无锡慧山也是常州重要的产茶地,陆羽曾到慧山一带采茶,释若冰在《题惠山泉》中也吟出了“野客偷煎茗,山僧惜净床”的诗句。睦州是浙西又一个重要的名茶产地。《茶经》称睦州茶“生桐庐县山谷”,《新唐书·地理志》载睦州贡细茶,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叙诸茶品目》中,把睦州所产的鸠坑茶列为全国14类名茶之列。杨晔《膳夫经手录》也称:“睦州鸠坑茶,味溥,研膏绝胜霍山者”,认为鸠坑茶超过了寿州名茶霍山黄芽。陆龟蒙《茶鼎》诗云:“曾过赬石下,又住青溪口。且共荐皋卢(茶名),何劳倾斗酒。”“赬石、清溪,皆江南出茶处”,说明睦州青溪县一带也产茶叶。苏州洞庭山一带产茶,《茶经》把洞庭山茶列为下品,不过该茶在唐后期也有较大发展。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载,“洞庭山出美茶,旧时入贡。《茶经》云:‘长洲县生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味同’”,说明唐后期苏州洞庭山茶已为贡茶。茶叶一般在春季采摘,故《茶经》卷上《三之造》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而苏州的贡茶却在冬季采制。《旧唐书·文宗纪》载:“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直到大和七年(833年),文宗才下诏“罢吴、蜀冬贡茶”。不过并没有取消苏州贡茶,只是“所贡新茶,宜于立春后造。”据同治重修《苏州府志》卷12《物产》载:苏州贡茶“出吴县西山,以谷雨前为贵,唐皮(日休)、陆(龟蒙)有茶坞诗”,也表明苏州洞庭山贡茶在二月谷雨前采摘。苏州洞庭山茶到北宋时又发展成为一种名叫“水月茶”的新品种,“颇为吴人所贵”。到明代时,苏州的虎丘茶、吴县洞庭西山的云雾茶、剔日茶,名满天下,以至形成“苏州茶饮遍天下”的局面。

 

  位于临安和於潜两县交界的天目山,是唐代杭州最主要的茶产地,所产的天目茶在唐时也颇为有名。《茶经》称“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即指此茶。中唐时精于茶道的诗僧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一诗中对天目山茶推崇备致:“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全唐诗》卷818)。上元县(即江宁县)的傲山是润州主要的茶产地,故《茶经》称“润州江宁县生傲山”。位于延陵、句容境内的茅山也产茶,许浑《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诗有“云暖采茶来岭北”句。奉天之难时,润州刺史韩滉“以夹练囊缄盛茶末,遣健步以进御”,说明当时润州也贡优质名茶。

        宣、歙、池三州也是著名的茶叶产区。宣州茶主要产于宣城、太平二县。《茶经》称太平县生上睦、临睦,味与黄州同。宣州最有名的茶是鸦山茶,《太平寰宇记》卷103称宣州宁国县“鸦山出茶,尤为时贵。《茶经》云‘味与蕲州同’。”郑谷《峡中尝茶》诗有“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全唐诗》卷676)句,认为鸦山茶产于吴地苏州,误。北宋梅尧臣《答宣州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云:“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竞收青蒻培,不重漉酒纱。顾诸亦颇近,蒙顶来以遐。”说明鸦山茶在唐后期已入名茶之列。所以唐人杨晔称:“宣州鸭山茶,亦天柱之亚也。”歙州山多宜茶,在婺源、祁门一带有大片茶区。《茶经》渭“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婺源方茶,制作精好,其先春含膏亦位列名品之列。祁门县“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所出方茶,可与婺源一比高下。池州,在《茶经》中无产茶记录。杨晔《膳夫经手录》称:“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处者,并方斤厚片,自陈、蔡以北,幽、并以南,人皆尚之。其济生收藏榷税,又倍于浮梁矣。”至德县原属饶州,永泰元年(765年)该县划归新置的池州管辖,可见池州也产茶,且数量不小。另据宋人陈岩《九华诗集》记载,德宗建中时新罗人金地藏携茶种至九华山种植,“金地茶”由此得名。“瘦莖尖叶带余馨,细嚼能令困自醒。一段山间奇绝事,会须添入品茶经。”此诗表明九华山所产的“金地茶”,在当时也颇有名气。

  据《茶经》记载,浙东产茶州有越、明、婺、台四州。越州余姚县在唐代以前就是重要的茶产地,《神异记》载有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茶常获大茗之事,说明该地人很早就懂得入山采摘野生茶了。《茶经》载唐代“越州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越州会稽县所产的日铸茶,在宋代名闻天下。该茶产于会稽山北部的日铸岭,宋人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称“日铸岭,在会稽县东南五十五里,欧冶铸剑之处,地产茶最佳,其芽纤百而长。欧阳公《归田录》曰:‘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为第一’。”《青箱记》亦称:“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日铸茶在宋代既号称“江南第一”,说明稽北丘陵地带的植茶业绝不会始于宋代。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进士及弟的章孝标在《思越州山水寄朱庆余》中说:“藕折莲芽脆,茶挑茗眼鲜。还将欧冶剑,更淬若耶泉”(《全唐诗》卷506)。可见,在唐后期会稽县一带的茶叶生产就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越州另一个重要的茶产地是剡县的剡山。据宋人张淏《会稽续志》卷4载:“前志(即施宿《嘉泰会稽志》——引者)载越中茶品甚详,而独遗剡茶。”其实,非但是施宿的《嘉泰会稽志》遗载了剡茶,就是亲自到过越州进行实地考察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也遗漏了这一重要名茶。大约与陆羽同时,精于茶道,著有《茶诀》一篇的著名诗僧皎然有数首诗称道剡茶。“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剡茗情来亦好斟,空门一别肯沾襟”。“聊持剡山茗,以代宣城醑”。可见在中唐时,剡茶已很有名。张渂引皎然“越人遗我剡溪茗”的诗句后称:“剡茶,自唐已著名矣。华镇《剡中瀑布岭仙茶》诗云:‘烟霞密迩神仙府,草木微滋亦有灵’。则剡茶见称,不特清昼(即皎然)而已。”宋人高似孙在《剡录》卷10《茶品》中称:“会稽山,茶以日铸名天下。……然世之烹日铸者,多剡茶也。”说明自中唐始“名已著”的剡茶,在五代两宋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量多质精,以致人们误把剡茶当成了“江南第一”的日铸茶了。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中,把婺州的东白列为全国14类名茶之列。《茶经》称“婺州东阳县东目山,与荆州同。”毛文锡(五代蜀国人)《茶谱》云:“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五代时婺州出产“味极甘芳”的举岩茶,想必晚唐时这里也应出产此茶。明州鄞县是浙东又一个重要的产茶地,这里有不少茶园,尤以榆荚村出产的茶叶最为有名。台州天台山唐以前就有产茶的记载,不过台州最重要的的产茶地当推唐兴县的赤城山。《元和郡县志》卷26载:“赤城山,在县(唐兴县)北六里,实为东南之名山。”陆羽《茶经》云:“始山丰县生赤城者,与歙州同。”这里的始山丰县即唐兴县,晋时称始丰县。温州永嘉县在唐以前即为产茶地,《茶经》卷下《七之事》引《永嘉图经》云:“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淮南自东晋以来就有饮茶品茗的风尚,入唐后饮茶之风更盛。唐代淮南产茶地主要集中在舒、寿等州。在唐代享有盛名的天柱茶产于舒州太湖县天柱山(又名潜山),《茶经》称“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杨晔《膳夫经手录》称:“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良可重也。”在唐诗中,称赞天柱茶的诗句不少。“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蔑”;“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便是对该茶品质优良的称赞。在淮南产区中,可与舒州天柱茶相颉颃的,当推寿州的霍山黄芽。该茶产于霍山,《茶经》称“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即指此茶。杨晔对霍山黄芽作了这样的品评:“寿州霍山小团,其绝好者上于汉美,所阙者馨花颖脱。”淮南除如上二州产茶外,还有扬州、庐州等地。《新唐书·地理志》载庐州“土贡茶”,既为贡茶州,必产茶无疑。


  与一棵茶树生在一起,春长冬歇,长乐未央。经历万年我们内心长成乔木一样的坚强,抵得住烈日风暴经得起雨雪风霜;那时,你的心灵放松如一片茶叶上的气孔,吐纳日月精华,引导太极,血脉舒展,心情庸和。为什么不呢?“买得青山只种茶”,买不得青山,守住茶!守住了它,就守住了命运。因为,我们的灵魂幽居在这里,也许用这样一段文字,都无法形容我们对千年乃至更久的古茶木的爱恋之情。

  存古木,云南湘,苍茫的山麓和云雾之中我们对茶的热爱和钟情更是无量之极,追随历史的目光,我们将视线伸向了大山深处······。“昔随武侯出蜀巴,伤心流落在天涯。如今不问干戈事,攸乐山中只种茶。”清人姚合生的《龙江打油诗》让我们的思绪带回了历史时光。传说是诸葛亮南征时留下的一把茶籽,让居住在攸乐山的基诺族世世代代以茶为生。至今,基诺族还奉诸葛亮为茶祖。诸葛亮不仅教会了基诺人种茶制茶的方法,还让人们仿照他的帽子的样式建盖房屋,带领这个被“丢落”的民族走向文明。事实上,景洪的基诺先民一千多年前已经在澜沧江流沿岸种植茶树。明朝初年种茶面积达到四千亩以上。清政府为了稳定边疆,也为了进一步管理茶叶边贸,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曾于雍正7年(1729年),在今攸乐山的茨通老寨设立攸乐同知,计划将攸乐城建成滇南重镇,驻兵500,委派官员,攸乐同知具有很大的权利。当时,云贵总督鄂尔泰设总茶店于思茅,统管六大茶山之茶叶贸易,而攸乐茶山被列为古六大茶山之首。在这片西南的大山中,以及茶树蔓延的周边,在时光中掩藏着怎样的悠久故事呢?清代攸乐茶山有茶园上万亩,产茶的寨子有20多个,这些茶叶在道光年间曾一度销往印度和欧洲。基诺人在很早以前就懂的利用茶叶,他们至今还把凉拌生茶当作菜肴,保留了古老的食茶风俗。他们制作的茶膏,把鲜叶捣碎放入竹筒中封口,埋在土里一两个月取出来,再将茶叶煎熬成浓羹,摊晾成块状,存之为药,可治疗伤风积食等症,还能消肿止痛。据考证,类似于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记述的“乌爹泥”。攸乐山的茶略苦涩但回甘持久,汤色清亮,滋味平和,气韵古远。至于攸乐同知,在其设立六年之后迁往思茅,我们今天只能在茨通老寨的攸乐同知旧址,那些星星落落散布在杂草间依稀可见的石砖破瓦上,悄然窥见其昔日的辉煌,以及大清王臣们对滇南边陲一隅的良苦用心······。

  易武茶强大的包容性足以征服十之八九的爱茶人。从清甘淡雅到香高水甜到丰润沉厚,易武茶的每一个高度都是圆融的。气韵沉稳,立身中正,旷世平和,是易武茶的本色。“易武”是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的地方。今天的易武是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个乡,而易武茶山包含了原古六大茶山的漫撒茶山在内。老漫撒地势虽高,但土壤肥沃,水量充足,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少数民族在此种茶,弯弓、一扇磨、丁家寨,至今还保留下来古老的茶树品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中,漫撒普桑河上游一带的一扇磨地,有成片数十亩的古茶园,茶树粗大,品种优良,口感醇厚,这里是六大茶山最古老的茶园。清同治到光绪年间,漫撒先后经历了三场大火劫难,人们不堪灾难折磨渐渐迁离,茶园尽弃,满目萧瑟。随后,易武茶山悄然崛起,永远取代了漫撒的盛名。所谓“易武正山”,与老漫撒茶山相隔,仅以麻黑为界。滇南石屏人很早就进入此地做茶,汉族精耕细作的农植方式造就了工艺成熟的麻黑茶,其香甜柔和,柔而有骨,和而有劲,是易武茶最具代表性的茶品。麻黑寨子早年被叫做“大路边”,而顺着这条“大路”走到底——刮风寨,是普洱茶发烧友朝圣的秘境。刮风寨立寨于险山之下,山势陡挺,山风急骤,这样的山中,必然有古茶树。刮风寨的周围,分别有茶王树、黑水樑子、茶坪、白沙河等几处产茶地。这些茶树的历史可以追朔到明朝,由于当地瑶族系从外地迁来,且善于攀沿采茶而不懂得种茶和管理,阴差阳错,让这些几百年的栽培型大茶树在杂生林中自由生长,与其它的生物平衡供给,最终成为生存的适者。这些大茶树三三两两地杂生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中,病虫害较少,也不需要施肥,水质干净无污染,自然是绝品好茶。因此,茶汤粘稠饱满,滋味丰富,甜度胜过一般汉寨的易武茶,喉韵深长,有浓重的原野气息。至于那些比较容易进入的汉族寨子,荒田、曼秀、三丘田、落水洞等等,一路阴柔到底,是大部分人熟悉的易武茶。

  绿色的芽叶在陶壶中时而轻歌曼舞,若依若立;时而温婉安静,如一叶沉碧潭,深不可测。草木皆有灵,我在想:这一叶的前世今生,要么是那个诗情画意的闺阁女子落难民间,要么是那个出身豪门满腹才情的男子浪迹江湖,终归是不凡。想必如当年皇儿爷选茶,也像选妃一样的光景和规模档次。于是乎要猎奇一个问题:除了龙井白茶最受宠幸,皇帝到底爱哪一山的普洱?话说明代成化年间,一位不知名的地方官员为得到升迁,选遍“六大茶山”各寨之茶,最后因倚邦茶山的曼松茶色香味更胜一筹,而且具有受水冲泡直立不倒之神奇灵性而被选中。他购买了一批该地精制的“神茶”分为两份,一份赠予一位宫中权贵,另一份由该权贵转献给当时的宪宗皇帝。宪宗皇帝品过此茶赞不绝口,当即确定为朝廷专用“贡茶”。倚邦茶山从此赫赫有名,曼松寨因“年解贡茶100担”而声誉远播。明末清初时,曼松寨的古树茶园被定为皇家茶园,采办期间,所有商人不得入山。到了清朝,一个叫曹当斋的人成为倚邦的统治者,这一段是曼松茶最为辉煌的历史。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清政府修筑了一条从昆明经普洱至倚邦、易武茶山的运茶马道,至今我们还能在杂草丛中看到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迹,遥想马帮铃响,茶香远溢,茶事盛极一方。曼松茶春芽细嫩饱满如雀舌,叶片稍小,实非大叶种,然而滋味醇和甘润,内涵丰满,清香高扬,韵味深长。曼松茶与它生长的这座古老茶山一样,卓尔不群,沧桑跌宕。据说倚邦的衰落是缘于攸乐山民的起义进攻,战火将倚邦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经日间荡然无存。当年种茶的土著民彝族香唐人早已从曼松老寨迁走,今天的曼松茶只剩下每年不足二百斤的产量,也算是曼松古贡的余脉吧!

  “普洱茶名遍。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清·阮福《普洱茶记》。蛮砖茶山东接易武,北连倚邦,居于六大古茶山的中心位置,包括今天象明乡的曼庄、曼林两个村委会辖区。曼庄是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心大寨。而曼林的古茶园目前在勐腊县境内的五个茶山中保存得最好,有1000多亩成片的古茶林,其茶树树围大多在100厘米以上,树龄都在三百年以上。蛮砖茶汤色黄亮透澈,滋味醇和滑爽,香气沉敛,水路细腻舒畅,喉韵幽深。

    

        “二月采茶茶正发,姐姐妹妹去采茶。姐姐采的是绿玉芽,妹妹采的是女儿茶。三月采茶茶正香,妹妹头上戴朵花。 妹妹戴花给谁看,要给对面的哥哥瞧”。革登茶山民歌把我们带到了革登,在六大古茶山中,革登的面积是最小的,只有约150平方公里。而革登茶山上的茶王树,却是最早闻名于世的。因一年可摘鲜叶5担,其高大可想而知。据说这棵茶王树是孔明当年种下的,所谓“武侯遗种”。茶山少数民族多数都尊孔明为茶祖,认为是孔明教会了他们种茶,而孔明山便是孔明的化身。我们今天站在革登山的茶王树梁子上,仍然能看到形似戴帽冠头像的孔明山。千百年来,“孔明”一直注视着这座长满大茶树的革登山,他站成了一座大山,站成了茶山民族的信仰和脊梁。每年开春,茶民们都会聚集在孔明山前茶酒拜祭,载歌载舞,祈祷茶山兴旺,天地荣昌。据说在茶王树梁子上唱什么,对面的孔明山就会回应什么。“革登”为布朗族语,意为很高的地方,在这座很高的山上,人与山,人与神,息息相关,默契通融。布朗族自古就是种茶高手,茶树基本上都为人工栽培,然而一草一木中渗透的一脉一液,都充满了山的味道。所以革登的茶野气强烈,汤色明黄,香气沉稳,滋味醇厚回甘,气韵清朗,如沐山风。革登的茶王树早已死去,山中古老的茶树多毁于山火。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看到从枯死的大茶树根部又长出了翠绿的新枝,正应了革登关帝老庙遗址大碑上镌刻这的那几个字“万善同绿”······。

  莽枝古茶甘甜滑润,香气怡人,茶气暖足,余韵悠远。所谓清福,我想,就是饮这一味汤水吧!莽枝茶山与革登茶山相连,面积不大,茶质很好。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茶山种茶,明朝末年,有内地商人进山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成为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正是在牛滚塘,一次由汉族商人入山买茶引起的风波,拉开了清政府对西双版纳改土归流的序幕。云贵总督鄂尔泰命清军进茶山“平乱”,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府,六大茶山归入普洱府。乾隆至咸丰年间,莽枝茶山的莽枝大寨、秧林大寨和牛滚塘最为兴旺,村寨密集,茶山寨寨相连,茶事繁荣昌盛。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发生民族械斗,茶农茶商避乱迁离,茶山渐渐荒芜,昔日的关帝庙前,只剩下一块刻着“永远奉守”四字的大碑永远沉睡在荒芜的大地上······。现在,莽枝茶山有古茶园千亩。莽枝古茶甘甜滑润,香气怡人,茶气暖足,余韵悠远。所谓清福,我想,就是饮这一味汤水吧!

       小女子迷恋老班章,因为它的深沉持重和坚贞刚烈,还有那由内而外透出的豪迈气概,正是英雄与美人的百代相逢,知音难觅已觅得。大男人迷恋老班章,是好汉遇好汉的惺惺相惜,是侠肝义胆的兄弟结义,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释然与慰藉。在每一个爱他的人心里,老班章还是老班章。也许你和我一样,喝过很多种班章茶,而且味道居然各不相同。整个班章茶区内有十多个茶叶品种,苦茶、甜茶、大树、小树、野生、栽培、变种、良种,而且谁又能保证喝到的都是纯料不拼配呢?就拼配而言,光是配比的茶芽就有粗芽、细芽、黑芽等等之分,配方属于秘制,概不外传,所以······。

  喝老班章就如盲人摸象,摸到什么就是什么,喝到什么就算什么。十年前,收茶的人到班章都喜欢小芽头的,所以“大金芽”不能代表班章茶;苦涩的口感跟茶树的品种、大小及雨水量有关,亦非老班章之特色;至于烟火味,纯粹是加工工艺的缺陷,更不能自欺欺人指鹿为马。那么,倒底什么是班章?苦或不苦,茶都在那里,反正生在老班章。问题的关键是,苦后回甘迅猛,苦涩入口即化,新茶也能很快化开,不留苦底,这才是老班章本色!加之茶汤内质饱满,气韵厚足深沉,香气浓郁纯正,凛凛威风颇有将帅风骨!本色班章,不见得芽叶一定有多漂亮,从新茶到老茶,汤色由清亮到黄亮到油亮到红亮,叶底永远是那么地鲜活柔韧,青春焕发。邂逅老班章,谁能不动容?老班章的甜,是苦尽甘来的甜。老班章的香,是普洱茶最本真的香。老班章的古,是人心的古。当我们还不了解老班章的时候,老班章就是老班章。当我们开始纠结于老班章的真伪,产量倒底有多少吨,料纯不纯,树够不够大的时候,老班章不是老班章。在每一个爱他的人心里,老班章还是老班章。

  种茶半坡,立传叶嘉,佳茗佳人,与日月山川常相伴,不由得让我们想要挣脱世俗的枷锁,告老于南糯山的半坡上,真正皈依自然与自由。归隐南糯,也无风雨也无晴。南糯山地处景洪市与勐海县的交界处,一个可以种茶和放牧心灵的地方。在这里,毫无疑问有南方最古老的“嘉木”,正是“虽羽知犹未详”的茶中之极品。800年树龄的人工栽培型茶王树,十多万亩古茶园,以及1100多年的种茶历史,不知要让陆羽、皎然、苏轼这样爱茶之至的文人雅士何等地旷世洒脱一回!竹林寨、拔玛寨、半坡寨、多依寨、姑娘寨、石头寨······。村村寨寨嘉木遍野,山中还盛产美味山珍野竹笋,当地哈尼人会腌制一种神奇的笋酱,因此而声名远扬,是当年进贡土司的席上佳肴。南糯山的红壤肥沃丰腴,阳光温暖,雨水润和,正是那清纯的山水和鲜嫩的茶叶,造就了为世人陈道的“勐海”一味。南糯山古茶,树型粗壮,有独特花蜜香,生津一流,轻嘬一口,舌面甘甜如泉涌,身心润泽。最可贵的是,南糯山茶拥有非常良好的平衡性,历经时光考验,渐渐醇厚,愈久弥香,真正具有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质。南糯茶有高山原野的骨架,有淡泊洒脱的风度,有深厚内敛的气质,又有酥手添香佳人相伴的意韵,实在令人不舍!

  滇南古佛国,草木有佛气。就中普洱茶,森冷可爱畏。迩来入世多尘心,瘦权病可空苦吟。乞君分惠茶数饼,活火煎之檐葡林。饮之纵未作诗佛,定应一洗世俗筝琶音。不然不立文字亦一乐,千秋自抚无弦琴。海山自高海水深,与君弹指一话去来今。和事清人丘逢甲的《长句与晴皋索普洱茶》,据说勐海最古老的茶区在勐宋,此话不假。保塘、那卡、南本等处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密密匝匝的古茶树,千百年来,安安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到来。那时,勐海还叫做“佛海”。昔日佛海之地,每山每村每寨皆有佛寺,所到之处,经轮永转,贝叶飘香,傣族虔诚赕佛,在红土高原的这一方山水间找到了佛国净土,连同佛赐予的满山茶树。这种茶因诞生于佛海净土,因而染濡佛气,卓尔不群,被后人称之为“佛茶”。那卡茶,堪称佛海中最具禅意的茶品。那卡茶的精致,是一种充满了贵族气息的精美与典雅,需用心灵来品鉴,还要像读一部佛经那样的专注。此茶外形亘古而隽秀,汤色庄重而剔透,内质细腻而丰满,滋味醇厚而柔顺,只有高山厚土的茶才能有这样出神入化的涵养!更为奇特的是茶香氤氲,竟是——那极乐国土里莲花的香气!这是一种能让人惊喜和开悟的香气,而且这种香气随着回甘流转,生津轮回,仿佛莲花次第开放,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此等香气,是极乐国土阿弥陀佛用无量的愿力和功德力所形成的微妙香气,荷香之王,微妙香洁,妙不可言!妙不可言已然言。饮此一茶,如闻佛言,法喜充满,色香皆空——佛海有佛茶。

  有佛就有魔,有魔就有妖,妖茶到底妖在哪里?布朗茶偏苦,而广别茶却甜,并且回甘相当迅速,生津好,涩味重,又甜又涩又香的广别茶确实妩媚无比,技压群芳,甚至敢与老班章比高低!妖娆的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的勐混镇,是西双版纳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走进贺开,便走进了一个寨中有茶,茶中有寨的世外仙境,拉祜族、傣族和爱伲人的家园就建在茶林周边,葱绿的茶树密密匝匝地生长在村民的房前屋后,伸手可及。山中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树龄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园连片分布,达9700多亩。贺开古茶条索黑亮紧结,汤色金黄明亮,入口苦底即化,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山野气十足,杯底香持久。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贺开茶作为布朗山系的典范,具有较稳定的品质和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班章茶的崛起,贺开茶似乎平庸了许多,连别具一格的广别茶也被归入册档,号为“妖茶”。我们不得不感叹造物的神奇,广别老寨属于贺开茶山,大约在布朗山中部,海拔低于老班章,仅仅相隔几公里,广别茶的品味却与其它布朗山茶大相径庭。此可谓妖乎?或许,我们会因为广别茶而对贺开茶山有新的认识,甚至发现更多贺开山中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新茶好茶。

  喜爱帕沙的人欣赏她的秀丽清雅,甘苦自怡;而看不懂她的人,需要等待时间的陈化,慢慢地陪着她变老,蓦然回首间,帕沙会转化出惊人的内质,成熟饱满,香醇丰厚,韵味十足。帕沙,是哈尼族在勐海县的另一个定居点。据说现在布朗山的老班章就是从帕沙村分出去的。帕沙古茶山位于格朗和乡最高峰南山支脉上,海拔1500米——1800米,终年云雾缭绕,山高路远,涉足者较少。“格朗和”在哈尼族语中的意思是幸福、吉祥。在这片幸福吉祥的连绵群山中,似乎南糯山更为著名,因而帕沙茶山一度列在南糯山范围内。实际上,帕沙与南糯隔山隔水30多公里,在地理上并不相连,且古茶园的面积至今仍保留两千余亩,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茶山来看待。帕沙老寨至少有500年的历史,包括老班章在内陆续分出了七八个寨子。老寨有棵茶王树树围达2.1米,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而最好的古茶园却在帕沙新寨,地处帕沙群山之巅,怪不得爱伲人取名此山为“帕沙”,翻译做汉语是“挺拔的山林”。在这挺拔的山林里田地很少,茶树很多。从帕沙老寨到帕沙中寨再到帕沙新寨,大寨小寨寨寨有茶园,茶树遍野,古茶树的历史恐怕还早于哈尼族到此定居的历史,据说可追述到唐代。帕沙古茶大多都有三五百年的树龄,其风韵高古,天生丽质,很是有些卓尔不群!帕沙茶稍苦微涩但化甘很快,新茶汤色黄亮,清澈透明,滋味甘鲜醇正,水路细腻柔和,茶气却一点都不示弱,属于沉静内敛的一类。喜爱帕沙的人欣赏她的秀丽清雅,甘苦自怡;而看不懂她的人,需要等待时间的陈化,慢慢地陪着她变老,暮然回首间,帕沙会转化出惊人的内质,成熟饱满,香醇丰厚,韵味十足。


         “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完;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你们要像爱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决不能让它遗失。”这是布朗族史诗祖先帕岩冷遗训。澜沧江沿岸群山云雾缭绕,珍茗瑞草千丛千树,藤萝葛蔓尽附其上,木兰蟹脚悠然寄身,万般有情适得其所,山中居住着古濮人后裔的一支——布朗族。布朗族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农。1300年前,在今天西双版纳澜沧县惠民乡的景迈和芒景,已有大面积人工种植的古树茶园,号称“千年万亩古茶园”,实不虚传。这些古茶树并非“神农”或“武侯”遗种,确是濮人后裔所植。他们最早懂得利用野生茶,或食或药,进而驯化、栽培,代代相袭,承祖业而繁荣之,造福千古。时至今日,布朗人依旧不忘祖训,年年“茶祖节”,呼唤茶魂,供祭茶祖,顶礼膜拜。在每家茶农的茶林里,都有一棵最古老最高大的茶魂树,采摘鲜叶之前,必先沐浴更衣,准备上好的茶叶和饭菜,把祭品放在一个小篾竹篓子里挂于树枝端,然后点着蜡烛,由老人念诵本民族的史诗经文,全体虔诚跪拜,方可上树采茶。此茶谓之“茶魂茶”,据说过去仅限于供给土司傣王和小乘佛教的大德高僧享用。景迈茶不同于一般的大叶普洱种,外形隽秀窈窕,黝黑俏丽,容光焕发,灵气逼人。仙芽若瀹于汤泉,瞬间香气袭来,即入口中,则甘甜似蜜泉汩汩流溢,沁人心脾。景迈茶的甜来得迅猛,甚至不需要等待回甘。景迈茶的香——干茶香、茶汤香、杯底香,香得十分完美。茶心有些涩底,然而不苦。新茶经多年陈化以后,汤头由薄转厚,色如宝石,甘醇美味。自古以来,人们称呼布朗族为“腊”——布朗语“茶”之意。

  困鹿山没有困住鹿,却让很多喜爱普洱茶的人非常困惑。我想,皇帝当年就算品过这样高档的普洱茶,亦未必深谙其味吧?三寸之下无味矣,再好的茶也只能带来感官片刻的愉悦,我们因茶而长久地快乐着,恰恰是因为茶本身之外的许多东西,比如心底一见难忘的那一叶、一山、一人或者一个曾经实现过的梦中理想。因为困鹿古茶在历史上一直是秘而不宣的。这个神秘的古茶园在200多年前曾是清代的皇家御贡茶园,那时,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普洱府宁洱镇建立了贡茶茶厂,负责采办普洱及六大茶山的顶级茶品进贡皇上。早春来临,官府便派兵坚守茶山,监督春茶采摘和加工,不允许其他茶商进入。象困鹿山这样的古茶园由于茶好产量又低,往往是十分保密的,因此不见得名声响亮,普通人也不容易喝到。困鹿山是无量山的一支余脉,在今普洱市宁洱县境内,海拔高处可达2700米,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风景迷人,堪称世外桃源。如今的古茶园只有寨中十几户人家看管,已查清的古茶树三百多棵,年产量八百公斤左右。茶贵如金是可以想像的了!物以稀为贵,然而更稀奇的是,困鹿山古茶园中的栽培型古茶树大、中、小叶种相混而生,茶香高雅而悠扬,很是不凡!困鹿古茶和山中景色非常和谐,山高、云淡、风清,而茶呢——香高、味甜、韵雅,此山、此树、此茶,完美如合璧。困鹿山重出江湖,功夫在茶外。据说有很多海内外名人出钱认养了困鹿山的茶树,其意义恐怕不完全是为了喝茶,而是为膜拜一棵古老的茶树,一种俗世难寻的信念。到过困鹿,不再困惑。

         无量山中有好茶。唐代樊绰于864年在其所著《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普洱茶也是云南茶见诸于史籍的最早最可靠记载,“银生”即现在的景东,是南诏国“银生”节度府所在地。景东县位于云南省西南中部,川河从西北方安定界入境向东南贯穿全县,以川河为界,西面属无量山系,东面属哀牢山系。无量山古称蒙乐山,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其山勢高峻,最高海拔3306米,最低海拔也在1000米以上。山中云雾缭绕,古茶园、古茶树和茶马古道随处可见,现存栽培型野生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在无量山腹地,周围的安定乡、漫湾镇、林街乡、锦屏镇是景东县的主要产茶乡镇。景东县的先民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相传,无量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茶种及其栽培技术为诸葛亮南征时所传授,直到唐代南诏时期,一直是彝族居民在栽培利用茶树,并世代相传,据说他们迁来无量山定居已经有57代了。无量山古茶山迄今保存有许多珍贵的古茶树资源。至清代,无量山茶园面积达10万多亩,每年产干毛茶3000多吨。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税赋沉重,销路不畅,致使江北六大茶山逐渐衰败,与此同时,澜沧江流域的无量山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中心产地,所产茶叶经收购加工成各类紧压茶后,经缅、印等国销往西藏,或经缅、泰销往南洋。无量山茶香气独特,茶性温和,苦底不重,耐泡程度相当不错,回甘生津好,汤质饱满,有山野气息!

  遥想当年,推开竹篱笆的寨门,傣家的竹楼层层掩映,被一排排葱茏茂密的古茶树环抱簇拥在其中。晨曦里远山的云雾飘飘荡荡,丝丝缕缕缭绕在房前屋后,茶树上的甘露清清凉凉,就这样滴落在傣家小扑哨挽起的云髻上,云髻上插着一朵粉嫩鲜红的山花儿,此时正好沐浴这茶树上滴落的一颗甘露······。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冰河时期,地球上气候异常寒冷,几乎所有的植物、动物都被冻死了。可是在北回归线穿过的亚热带低纬度的澜沧江流域,横断山脉阻断了冰川纪自然灾害的侵袭,许多古老的植物种群得以繁衍生存下来,比如说一种叶子很大很古老的乔木茶树,被称为勐库大叶种。勐库有一座著名的邦马大雪山,海拔3200米,山顶终年积雪,山中云雾笼罩,原始森林密布,大叶种的古茶树遍布其间。在邦马山脉北段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古老的傣族村寨叫做“冰岛”,傣语“扁岛”或“丙岛”,意思是用竹篱笆做寨门的地方。600多年前,傣族从滇西的瑞丽迁来,那时,公弄一带已经有布朗族种植的茶园。傣族的土司罕廷发派冰岛俸姓傣族去西双版纳取茶种,冰岛成为第一个傣族种茶的村寨。从此,冰岛成了勐勐土司的私家茶园、贵族茶园,勐库许多村寨都来冰岛取茶种。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勐库400多年,冰岛的古茶园一直得到严格的管理和关照,成为大叶种古茶群的发祥地、普洱茶的良种基地。在冰岛村周围海拔1640多米的山坡上,生长着四千多棵古茶树。冰岛茶采用一芽二叶制成,叶色鲜嫩黄绿,叶形修长丰满。茶汤极醇厚滑爽,苦涩若有若无,伴随着柔和的花果香。汤色黄、透、亮、稠,看上去富态而高贵。一杯入口,生津泉涌,如霖露醍醐,双颊间风生水起,舌面未雨先润,回甘如浪,一浪复一浪地拍打着舌根和咽喉,茶气暖暖升腾。冰岛茶是名不虚传的大叶种典范,叶底清晰完整、肥嫩、硕大、厚实,叶梗饱满,最完美的是二十余泡后的叶片仍然如此柔软,柔软得像婴儿的皮肤!冰岛的古树茶,像童话一般美丽。冰岛,是普洱茶的一个童话。

  昔归的名字让人想起澜沧江畔傣民们田园牧歌式的浪漫生活。百年前的人也许不会想到,搓麻绳的地方(昔归,傣语。昔:搓;归:麻绳)让后人记住却是因为这一味甘苦自怡的汤水。邦东的大叶种,叶片却并不大,薄而长,因为当地习惯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所以茶树保护得比较好,茶质比其他村寨要好得多。谷花茶一点不比早春茶逊色,叶底舒展亮丽,一副秋高气爽的模样。而春茶的口感自然是要丰满些。强劲的茶气,醇酽的滋味,还有昔归茶最令人难忘的,是那3--6泡渐显的花果香和杯底迷人的冷香,犹如被一些欢喜的精灵包围着,伸手不知要抓住哪一个,结果哪一个都抓不住,香气到处弥漫······。昔归古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混生于森林中,古树茶树龄约200年,较大的茶树基围在60~110厘米。清末民初《缅宁县志》记载:“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这里说的蛮鹿,现称为忙麓,锡规现称为昔归。

      

       澜沧江是东南亚人民的母亲河,她的乳汁哺育出高山厚土中卓越的古茶树,这些儿女们刚猛而英武,是普洱茶中后起的精英。这也正是喝忙肺茶给我们的第一感受。在滇西神秘逶迤的澜沧江流域,分布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群落。临沧市的永德县,是中国西南古老郡县之一,历史可以追述到秦汉时期,属哀牢国地,名石赕。不知浴过多少秦时的明月走过多少汉时的关,一种称为“中华木兰”的古老植物悄无声息地存活了下来,陪伴它的还有大面积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树茶。永德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在著名的永德十二茶园中,位于勐板乡的忙肺古茶园,海拔1500——1600米,植被丰富,生态良好,是云南大叶种最适宜种植的区域之一。忙肺大叶种是省级群体良种,原产于忙肺村,茶园中的乔木型古茶树,采用茶叶籽育苗方法由人工种植形成,有80多年的历史。如此说来,忙肺茶山历史久远,忙肺茶虽然树龄不高,但都有着高贵而正统的古树茶血缘。临沧地区属于云南普洱茶资源发掘和开发较晚的区域,这一块美丽的处女地,正安安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到来。忙肺茶是刚猛的。春茶茶质厚重,内含丰富,但苦涩偏重;谷花茶茶质厚而不重,苦涩适中,香气浓郁高扬,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忙肺茶的霸气,让有的茶客望而却步,然而其茶汤粘稠顺滑,生津回甘持久,后击性强,瀹20泡而不衰,颇得老茶人之青睐。浓茶可淡饮。等待这一泡明黄晶亮的茶汤变得越来越红,忙肺山中新锐的茶树上也许会寄生出几只幽香的兰花吧?茶古了,茶心亦古。古木流芳,岁月陈香。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400 8749 119

微信咨询
国际应急中心
返回顶部
X国际应急中心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16651680333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