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 8749 119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 8749 119
国际应急中心

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儒茶三字经注译

《儒茶三字经注译12》

发布时间:2024-08-26 01:45:39 人气:34

第十二讲:
茯砖饼     泾阳传       老青砖     名三川      

宝炎砣     有下关       古藏茶     在雅安

注译:

       茯砖饼,泾阳传。这里就讲讲泾阳茯砖,它是陕西省泾阳县特产,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气和作用又类似茯苓,且蒸压后的外形成砖状,故称为“茯砖茶”。泾阳茯砖茶又称“封子茶”,“泾阳砖”,是再加工茶类中黑茶紧压茶的一种。泾阳茯茶工艺复杂,多达29道筑茶工艺,并有三不制之说“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这三大无法复制的硬性条件。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按再加工茶类分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泾阳茯砖茶又属紧压茶类,其茶体紧结,其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清香持久、陈香显露、清彻红浓、醇厚回甘绵滑,在历史上主要作为边销茶销往边疆,具有“消惺肉之腻,解青稞之热”的功效,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中国丝绸之路外销的货物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泾阳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古时,泾阳茯砖茶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等四十余个国家,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历史上,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销售后,回来带的主要是兰菸,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至明、清、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筑制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明清到民国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四十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
       泾阳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之北,“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陕西省园林县城。古以水之北为阳,故名。其名最早见于《诗·小雅·六月》“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古为京畿要地、三辅名区,今有“关中白菜心”美誉。东与三原、高陵区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三原县毗邻。全县总面积780平方公里,地形呈南北高中部低走势,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公里。其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泾阳茯砖茶在历史上远销西北乃至更遥远的中西亚各国,不仅带来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产业的兴盛,更承载着秦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豪迈情怀。从宋时起就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历史上,泾阳茯砖茶获得了诸多的美誉。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当地的制茶技术,自古就有制作泾阳茯砖茶三不能制,即 “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的说法。直至1958年,由于泾阳本地并不植茶,按照国家“多快好省”建设方针,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泾阳从此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停产。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生活需求丰富多彩,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传统产品更加青睐。泾阳茯砖茶老商号的后裔们又看到了重振先辈们曾经创造过的“茯砖茶霸业”的历史机遇,决定开发这一历史传统产品。2007年,泾阳茯砖茶工艺恢复试制成功恢复生产。

       老青砖,名三川。青砖茶主要产于鄂南。以后发展到汉口、襄阳等地,已有六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它以海拔100—800米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压制而成。色泽为棕色,茶汁味浓可口,香气独特,回甘隽永。青砖的外形为长方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橙红,叶底暗褐。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还具有清新提神,帮助消化,杀菌止泻等功效。青砖茶首先从羊楼洞开始生产。2015年国际茶叶委员会因此授予赤壁市为“万里茶道源头”,羊楼洞为“世界茶叶第一古镇”。羊楼洞不仅是世界著名中俄万里茶道源头,还是青砖茶、米砖茶的鼻祖,始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也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茶叶原料供应和加工集散中心,影响了汉口和九江两大茶市的发展。


       羊楼洞青砖茶经历了篓装散茶——帽盒茶——青砖茶等三个发展阶段。其前身就是产生于200多年前的帽盒茶。该茶系用人工脚踩而制成,为椭圆形茶块。形状与古时帽盒一样,每盒重量正料7斤11两至8斤不等,每三盒为一串,便于运输。公元1661-1720年(清康熙年间),康熙帝亲征葛尔丹后,废除明朝茶马市,开放蒙汉民间贸易,使羊楼洞茶区的边销帽盒茶得到迅速发展。到后来,由于蒸压机械的出现,帽盒茶便改为现今的青砖茶。青砖茶的特殊生产工艺,首先是原料生产工艺:鲜叶——摊凉——杀青——揉捻——晒干——入库;其次是砖茶加工工艺:选料——加湿——聚堆——发酵——自然干燥——陈化——复制——拼配———汽蒸——高压压制——烘干——包装。这是不同于其他黑茶的关键所在。
       鄂南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东经113°32′—114°13′,北纬29°28′—29°59′,地处长江中游与下游的结合部、鄂西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底,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区、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气候特征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的相互作用,雨量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严寒期短、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1%,实际日照时数为2300小时,太阳光辐射年平均达到498千焦/cm,为全省一级光能区。年平均气温16.9℃,全年无霜期为238天,年降雨量为1251~1608毫米。土壤多为地带性黄棕壤,以微酸土壤为主,适宜于多种作物的成长,茶叶种植区域土壤未受污染,酸碱度合适,土壤含有铝、硅、钾、钙、铁、锌、硼、镁、钼、硫等多种微量元素,土壤含水适中,通气性好,茶园多位于红色、黄色酸性土壤覆盖的平原、缓丘地带,土壤铝、硅、钾含量丰富,质地轻,PH值和盐基饱和度较低,是高品质茶叶的理想产域。

      鄂南地区茶事甚早,传说三国时东吴士燮、庞统、神医华陀曾在此采茶作药,医护将士。魏晋时,采茶叶已在鄂南地区初步发展,如晋代陶潜的《续搜神记》中所载:“晋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按:今鄂南全域晋时属武昌郡,其时武昌郡统七县,惟鄂南有大山。从地理沿革看,武昌山当属幕阜山一脉)。晋代著名道学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曾在赤壁葛仙山、黄葛山、随阳山等处修行十余年,采茶煮茶,潜心著述,写成道家著名典籍《抱朴子》,对中国古代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到了唐代,“长江中游的茶叶在唐代取得空前的发展,这种发展得助于当时迅速兴起的饮茶之风”。鄂南茶叶不仅列为贡品,还加入国家商贸,采茶叶空前发展,茶叶种植亦在民间广泛出现。今赵李桥所辖羊楼洞松峰山上的一株千年老茶树,相传植于唐太和年间(公元827年前后),它见证了唐代鄂南茶叶的辉煌。《太平寰宇志》载:“鄂州蒲圻、唐年(今崇阳、通城)诸县,其民……唯以种茶为业”。茶圣陆羽在《茶经·茶之出》中云“江南出鄂州、袁州、泉城红、泉城绿、吉州。”鄂南各县唐时统属鄂州,唐时鄂州以江夏郡产茶为最,而鄂南各县则是江夏的主体辖地且是最适宜种茶区域。毛文锡在《茶谱》中说:“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痛。”可见鄂南在唐代就以药用大黑茶而蜚声茶界了。唐时鄂南的茶叶还为民族之间的文化友谊沟通作出了贡献,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中央政府赏赐给附马都尉吐蕃王松赞干布之茶叶即采自岳、鄂、赣三州,既三川也。宋代实行茶马交易及榷茶(茶叶国家专卖)之制,鄂南产茶更盛,《宋史·地理志》载:“岳鄂(今鄂南地区)处江湖之都会,全邵屯兵,以扼蛮獠,大率有材木、茗诧(诧即茶)之饶……”。随之国家定“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将荆湖北路之岳州、鄂州定为榷茶之地,年定上交国库榷茶247万斤。《宋史·食货志·下五·茶上》载国家规定茶叶主要品种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这种所谓的“片茶”,系将茶叶蒸后压成饼状,即今洞庄砖茶之雏形。元明时,鄂南已成为湖广区域最重要的产茶区域。《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所,湖广以武昌为首,然当时以兴国军(今通山、阳新一带)为最著。”《湖广通志》:“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阳、蒲圻者次之。”明代中期,为了茶马贸易的需要,当时产于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及湖南临湘一带的老青茶,运至羊楼洞(今赵李桥)加工后,大批销往蒙古等边疆地区。羊楼洞成为鄂南茶产销集散中心即从是时起。当时,羊楼洞一带出产的茶叶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便于长途运输。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办法,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这种“帽盒茶”,即今赵李桥青砖茶之滥觞。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亲征噶尔丹后,废除了明代的茶马司和马市,开放了汉蒙民族的民间贸易,羊楼洞供边销的帽盒茶制造业更加兴盛。

      乾隆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间(1786-1795),山西茶商进入羊楼洞设茶庄制茶,当时著名茶叶生产厂家有三玉川、巨盛川,每年生产帽盒茶约40万公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鄂南的“蒲邑四乡皆产之,而种植较盛、获利颇多者,厥惟南乡,以其近羊楼峒(洞)茶市也。”而鄂南的崇阳,这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茶叶产区:“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成雨”。“同郡邻省,各处贩客云集,舟车肩挑,水陆如织。”成为湖北著名的茶市。道光年间,广东帮茶商到羊楼洞收购精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有红茶号50多家,年制红茶5万担,供出口欧洲。
       清中后期,随着制茶技术的改进,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青砖茶开始出现了。嘉庆二十年蒲圻贡生周顺倜所作《莼川竹枝词》云:“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梁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原注:每岁西客于羊楼洞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签,题‘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字。芙蓉山在西乡)”关于青砖茶正式生产的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始自咸丰末年即1861年。根据查证,我们认为青砖茶出现的时间应该还略早一点。宣统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捎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麇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阴雨则以炭焙干。”可见在道光末年已有成形的青砖茶出现。关于这一点,《蒲圻志》里也认为羊楼洞黑(青)砖茶的出现是在“道光、咸丰年间”。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初期的砖茶制造工艺较为原始:“砖茶庄之制砖方法,初极幼稚,即置茶于蒸笼上,架锅上蒸之,蒸毕倾入斗模内,置压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压成砖形,随即脱模置放室内,任其自干,数日后即可装箱起运。”这种压制砖茶的方法和机械压制方法相差无几,唯当时的干燥方法是放置半成品任其自干,与采用锅炉蒸汽烘干稍有不同。其法后有所改善:“由杠杆压榨器改为螺旋式压榨机,制成之砖,较为紧结”。洞庄茶厂砖茶生产历史悠久,据记载可追溯到唐朝年间,羊楼洞古镇雷氏家族世代经营砖茶,清乾隆元年(1736年),羊楼洞商人雷中万(雷氏第五十五世)开始创办“羊楼洞茶庄”,后又将“羊楼洞茶庄”更名为“洞庄茶号”。茶号设在羊楼洞古镇庙场,厂房设在羊楼洞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芙蓉山产老青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雷中万第四子雷东阳,孙雷国祥(生于1777年卒子1818年,即乾隆四十二年至嘉庆二十三年),曾孙雷立南(1812一1878,号受山)均经营洞庄茶号,生意兴隆,“贸茶为业,往来粤东,颇获蝇头。”。洞庄砖茶留传,已有200余年历史。古诗: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便是描写的羊楼洞著名的观音泉与洞庄砖茶史。砖茶巨大的销售量和丰厚的利润也引起了外国资本家的注意,19世纪60年代,俄商率先在汉口开办茶庄(厂),收购毛茶,使用蒸汽机压制茶砖(红茶压制的米砖)。“在汉口及九江一带之俄办砖茶厂,制造砖茶之方法简单而有效。有一笨重之模型,上有精细花纹,放于水压机中,不论红茶或绿茶,经过平常制造过程后,再加蒸热而放入模型中,其程序为先放一层上等茶,然后放一厚层之粗劣茶叶、再加一薄层上等茶于面上。俟复以模型后,再用水压机重压之。旋去压力,取出模型,即得砖茶。经三星期之干燥,即告完成”。 仅仅几年间,“汉口烟筒林立者,即俄商以机器制茶之屋也”。

       1863年以后,汉口成为世界茶叶港,沙俄皇族财阀、茶商巴洛夫,开始从汉口深入鄂南羊楼洞开设加工毛茶、制造砖茶的茶庄。俄商李特维诺夫亦直接来华投资,在羊楼洞兴办了“顺丰砖茶厂”,开创了中国近代第一工厂。随后几年,俄商又先后在羊楼洞开设了“阜昌砖茶厂”和“新泰砖茶厂”。不仅如此,羊楼洞的茶种还在俄罗斯繁衍生根,1893年,清政府派遣刘峻周赴俄国种茶,临行,从羊楼洞运走10万棵茶苗至俄国格鲁吉亚种植成功。
      同治光绪之际(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羊楼洞进入茶事极盛之期,年销往西北砖茶可达30万担以上,镇上茶庄近百家(由俄商、晋商,粤商等分别开办),工人计日或计件取值,最大的茶厂有十七个分庄,雇工总数达数百人。运茶的独轮手推车川流不息,小镇上制茶从业人员多达二万多人,有“小汉口”之称。羊楼洞之青石板街道尚留存独轮碾压所成深槽,当日之繁荣可见一斑。
      羊楼洞所产砖茶压制初期主要供蒙古、新疆、俄罗斯西伯利亚及欧洲等地,因为路途遥远,且为了便于驼运,砖茶的外包装是用衬以厚纸和叶子的篾篓。其主要运输路线是用独轮车将砖茶从羊楼洞运至新店,再由新店装船运汉口,溯汉水而上至襄阳和谷城,然后从襄阳到唐河,或从谷城到邓县,再用畜力陆运河南社旗,经洛阳渡黄河,走山西晋城、长治、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包头,经张家口转销各地的称东口货,经包头转销的称西口货。东口货再从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至当时的中俄边界重镇恰克图,恰克图成为当时欧洲与俄罗斯的茶叶集销中心,茶叶之路由此西延至布里亚特首府乌兰乌德和西伯利亚最大城市伊尔库茨克,经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秋明、叶卡捷琳堡、彼尔姆、柯斯特洛马、雅罗斯拉夫、莫斯科、终抵圣彼得堡。十九世纪上半叶,经恰克图转口的鄂南茶叶出口额达到了中国对俄出口总额的40%。在贩茶运茶的过程中,刘姓的一支发现谷城西南山区适合种茶,就在谷城落户,这支茶商的后人,就是汉家刘氏茶坊家族。当时以鄂南赵李桥为起点的这条在历史上存在了二个多世纪的茶马古道,总长近万里,行程需数月,成为沟通中国与欧洲茶叶贸易的桥梁和纽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砖茶北上运输的路线,直至民国七年(1918年)才开始改变,那时粤汉铁路(今京广线南段)与京汉铁路通了车,在西距羊楼洞4公里的地方设了一个赵李桥火车站,青砖茶可直接由赵李桥上火车北运,而不再经水路中转。米砖茶的生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初,羊楼洞的晋商“聚兴顺”将牌坊图案印于米砖茶之上,用作产品标识,“牌坊”商号诞生。俄商将德国报废的蒸汽机火车头拉到鄂南羊楼洞,将其蒸汽锅炉部分改造用来蒸茶和烘干砖茶,利用其动力压轴原理改作压机压制砖茶,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工业革命,俄商将“火车头”图案压印至米砖茶表面上,“火车头”商号诞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羊楼洞青砖茶生产工艺已极成熟,以“义兴”砖茶厂为例,每班就有装匣12人、提包6人、洒面吊3人、底吊3人、送吊(称秤)3人、端箕3人、担洒面3人、担里茶3人、担底茶3人、木工人12、推盘18人、搬斗18人、出砖6人,担砖3人、晾砖3人、送斗3人、油面板3人、担煤3人、烧炉3人、捆箱5人、担水10人、验收6人、管厂3人;还有发酵(洒水查温度)、翻堆(日翻八千斤)、挖洞(通风)、烘炕、搬箩等工人。当时因为“川”字青砖茶名气极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砖茶压制出来后,“义兴”砖茶厂的老板王致中都要带领山西籍的管事一块一块的复称,不准缺斤少两。见到洒面不匀或砖面茶叶粗糙的一律不准装车外运。由此可见为了维护鄂南“川”字青砖茶的产品信誉,多少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抗战爆发后,羊楼洞被日军铁蹄践踏,日军国人韩弼臣、王致中两老板创办的著名大茶庄“聚兴顺”、“义兴”强令更名为中日合资的“武汉制茶株式会社”下属第一厂、第二厂,侵我民族资本。 1945年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民国政府接管日伪资产,成立民生茶叶公司下属鄂南砖茶厂。1949年7月中旬,中南军政委员会派遣军事代表率员接收国民党湖北民生茶叶公司鄂南茶厂。10月初对国民党湖北省银行复兴茶厂、民族资本义兴茶行、聚兴顺茶行进行接收,成立“中国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1953年,企业自羊楼洞迁至赵李桥,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

        宝炎砣,有下关。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早就畅销省内外。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由思茅地区景谷县所谓“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现代沱茶的形状。其因创制于云南下关,故又名下关沱茶。产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1368—1644)谢肇制的《滇略》一书中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
      明代谢肇浙《滇略》卷三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普洱团茶的生产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载:“小而圃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清人张泓《滇西新语》亦说:“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妆资,故名。”从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女儿茶的各种特征:1.鲜叶采摘时间(雨前);2。重量(四两重,约合125克);3.形状(团茶);4.制作时的散茶用料(芽茶,仅次于毛尖的珍品普洱茶);5,名称的由来(少女将这种自己采制的高档普洱团茶卖出后,积攒私房钱,用作购买出嫁时的嫁妆)。由此可见,到了清代则更具有下关沱茶的加工雏形了。
       清代末叶,云南茶叶集散市场逐渐转移到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的下关。下关永昌祥、复春和等茶商改团茶制成碗状形沱茶,经昆明运往四川省重庆、叙府(今宜宾)、成都等地销售,故又称叙府茶。下关沱茶选用云南省临沧、保山、思茅等30多个县出产的名茶为原料,其初制工艺经过人工揉制、机器压紧数道工序而成,形如碗状,造型优美,色泽乌润显毫、香气清纯馥郁。汤色橙黄清亮、滋味醇爽回甘。常饮具有明目清心,提神养颜,抑菌治病之保健作用。在国外,人称“减肥茶”、“美容茶’、“益寿茶”。在中国,下关沱茶与云南白药、云烟被誉为“滇中三宝”。大理地处滇西要冲,“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于此交汇,在商贸通道上构成了交叉型和双边型的商业文化,使大理成为中原、东南亚、南亚、西亚文化的交融之地,正是茶马古道和蜀身毒道的文明,使大理成为了“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不仅区位优势明显,更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享誉中外的下关沱茶就产于此。下关沱茶产地位于终年积雪的苍山之麓,碧波荡漾的洱海之滨,这里常年清风吹拂,泉水甘洌,有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是加工精制茶叶的理想环境。下关沱茶普洱紧压茶类,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圆面包,其外观精巧,曲线玲珑。其加工演变过程源于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与下关沱茶量为接近的是“月饼形”团茶,此茶由景谷县私人茶坊制作,于1900年运销下关后并且在下关制作,又称“景关茶”。“永昌祥”下关茶厂在原有形状上加以改进,既吸取了“月饼形”团茶的小巧和便于运输,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以及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后发酵因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小碗臼形下关沱茶的最大设计特点是:能使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大表面积。如此精巧的设计,既保证了紧压团茶良好的透气性,防止团茶园过厚而内生霉变,又增大了团茶凹凸面与空气的接触,能有效地促进其缓慢地有氧自然发酵过程,对生料团茶的后发酵十分有利,能使其长期贮藏,历久弥珍。这一经典的创新设计于1902年完成,既秉承传统,又启迪未来,对往后的云南沱茶蜚声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为大理喜洲“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子珍(镇圭),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滇川贸易,在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其经营方针是:滇茶销川藏;川丝销缅;缅棉销滇;滇藏药销川。主要靠长途贩运,调剂余缺获利。永昌祥的下关沱茶一经问世,很快在滇、川、藏等地打开销路,其他商家见沱茶利厚可图,纷纷投资经营,下关一时成了众商家角逐沱茶的大战场。在抗战结束前,下关有大小十八家茶厂,其中,以永昌祥、茂恒、复春和、成盛、洪盛祥等商号开办的茶厂规模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昌祥在商战中稳扎稳打,力挫群雄。该号的“松鹤牌”沱茶不仅非常重视质量,而且促销、防伪方式新颖。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都可找到附有一根标有商标的金黄色丝带的沱茶,顾客每积足十根丝带,便可到经销店换取一斤茶叶。
      在四川,“松鹤牌”下关沱茶备受推崇。陈邦贤伯勉斋随笔)记载:“在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量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量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云南通史长编》记载:“全川人士,盛称永昌祥下关沱茶,村镇茶肆,亦以其名标榜。”沱茶产于下关却在四川出名,纯属有绦。在川、滇方言俗语中,人们习惯将团块状的固形物称为“坨”。起初,永昌祥下关茶厂生产的普洱紧压茶主要有:主销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流域的“碗臼形”和销往康藏的“带柄心脏形”两种规格。以销区定名,前者称为“叙府庄茶”,后者称“紧茶”。由于下关“叙府庄茶”销川后,经沱江水冲泡,色、香、味俱佳。

      古藏茶,在雅安。最后我们讲讲神秘的藏茶。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六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从古到今,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又称为大茶、马茶、乌茶、黑茶、粗茶、南路边茶、砖茶、条茶、紧压茶、团茶、边茶等。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是千年古茶。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后发酵茶。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后发酵茶。我国黑茶始制于四川。雅安藏茶历史悠久,因产于雅安,唐宋以来畅销藏茶而得名,自古以来与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维、回、羌等民族同胞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雅安为西藏及周边藏民聚居区生产小叶种全发酵砖茶, 雅安藏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边茶、四川南路边茶、大茶、雅茶等,民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深切感悟和体会。《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藏茶、边茶,天全即今雅安市天全县。 《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宋以来,朝廷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明史·茶法》:宋太祖“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雅(今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七年在雅设茶马司,位于今名山新店。指在西康汉区(现四川省雅安市范围)专为西藏及周边藏民聚集区生产的小叶种全发酵砖茶;


       从需求上定义世界屋脊之称的藏区属高寒缺氧,强辐射,居民生活必须摄入高脂肪、高糖类食物以适应自然环境,藏茶成为调和和分解油腻、补充维生素的必需品。高海拔地区不产茶,所以要从汉区贩茶到高原,就形成了藏族生存的补给线(茶马古道、南路边茶),藏茶也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从民族物质互补上定义,历代历朝都将藏茶作为替换战马和节制藏族同胞的锐器,曾一度使茶成为政治需要的砝码,到明代洪武年间最为严厉;新中国成立之后,少数民族地位提高,藏茶又成为连接民族友谊的桥梁;从经济上定义,因为藏区在历史上货币杂乱,加之社会形态处于农奴节段,以物易物是交易主流,藏茶按条(竹篾长条,有10kg/条、5kg/条)比值论价交易,又因为藏茶贮存越久,价值越高,藏族同胞把条茶囤积起来,成为藏区的时尚,往往在物质馈乏、经济萧条年代将条茶当货币使用;从生产工艺上定义,藏茶是各种制茶中最为耗时、最为复杂的流程茶类,一般要经过和茶、顺茶、调茶、团茶、陈茶等五大工序和三十二道工艺,约六个月左右,依古法炮制出品,标准藏茶褐黑有光,具有红、浓、醇、陈四绝特色。“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无机物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15种矿物质。具有以下功效特点:①、抗氧化功效;②、降低三高,抑制动脉硬化功效;③、抗辐射、抗突变、抗病毒功效;④、调理胃肠和改善代谢功效;⑤、解毒和优化水质功效;⑥、全方位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随着茶与健康研究的深入,藏茶许多不为人知的功效已被发现。“藏茶保健”已在国内外掀起热潮。由于藏茶有多方面、双向调节的功能,使她的适用人群非常广泛。无论长幼,无论胖瘦,都可以通过饮用藏茶中获益。根据不同的口味或机体状况,饮用时可以调掺、勾兑水果、蜜糖、乳制品、香料、酥油,茶叶或其它中草药。藏茶历久日新,除保持本色、品质不变外,还能使添加物浸出其质的特性。这是藏茶作为基础保健品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特点。由于藏茶是中国黑茶的鼻祖,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而且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所以极具收藏价值,她是古茶类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种。
       1、原料特点:其为生长期为6个月以上的成熟鲜茶叶为原料。2、制造特点:、工序最为复杂的茶叶,其生产工序多达32道,原料进厂经粗加工后须陈化(存放)藏茶为深发酵(全发酵)茶。3、内含物质:茶叶中内含的儿茶素、多酚、多糖、纤维素、植物色素、蛋白质、脂类、醇类、酮类、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酸等500多种物质,使之转化、异构、降解聚合耦联,生成其它商品茶无法比拟和缺乏的多糖、茶红素、茶黄素、纤维素、微量元素等。4、稳定性好:藏茶通过长期陈化、发醇和特殊工艺制作后,具有十分稳定的色、味、气稳定效果,便于生产、运输和保存,有着存放数百年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不变气的特性。5、可调性强:其茶汁可以和多类食物和饮液混合食用,如多种中草药、谷物、奶乳、水果、植汁、盐、糖等。6、适用性广:①饮用方法多元性:煎、煮、冲泡、提汁、干嚼均可。②餐前、餐后,眠前、眠后,冷、热均可服用。③男、女、老、少,健者、疾者均可服用。


       有文字确切记载出现在《宋史》上,但从西藏的其它典籍中考证,自西藏出现藏文字以来,茶就是经常出现的内容之一,西藏史记载的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唐代藏王松赞干布久病卧床。一天,藏王依窗休憩,忽见一只小鸟飞来,口衔一根嫩枝。藏王命宫役取来熬水,服下后,固疾竟不日而愈。藏王遂派人按此枝四处寻找,终于在汉区(今四川)找到了茶这种植物。另一说是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曾带三件宝物:茶叶、丝绸、笔墨。自此,藏茶和中原文化逐渐与藏胞的饮食起居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藏文化。总之,藏茶的历史随着中原和西藏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藏茶的发展在元朝统治西藏时期达到鼎盛。公元1206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率骑兵直指阿里,西藏归降。成吉思汗去世后,由其第三子窝阔台继位,窝阔台将甘肃、青海及原西夏属区封给他的二子阔端,阔端将藏茶引入蒙军的金戈铁马,将藏茶带到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直到今天,从中国运去的砖茶仍然是中西亚最为认可的正品“茶”。所以,藏茶流传迄今,至少有上千年历史。因为藏茶成为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后,历代中央政府都以它作为控制西藏的“利刃”。这种区域封锁和交易专断性,使得这种千年古茶在汉区也变得异常珍贵。藏茶的中心产地从古自今都在四川雅安。雅安原为西康省省会,称雅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理学上称“雨极”)。雅安境内的高山自古出名茶,传说2000多年前,有位叫吴理真的道士在蒙山收集野茶,种下七株仙茶,取甘露井水熬煮,创造了“茶”这个流芳百世的饮品。因此,雅安可以说是全世界“茶”的诞生地,是茶叶的鼻祖。到了唐宋时期,雅州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南边陲运往西藏,形成初具规模的“南路边茶”。中央政府曾用茶来换取西藏的战马,这就是著名的“茶马互市”。管理“茶马互市”的官方机构叫“茶马司”,雅安境内遗留的古遗茶马司还有六个,历史记载中以雅州、碉门(今雅安天全)和黎州(今雅安汉源)最为著名。雅安作为藏茶生产中心和茶马交易的集散地,集中了从四川泸州、宜宾、灌县、重庆等地和一部分云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规模空前壮大。运送藏茶入藏的马帮在古雅州集结时,最多达到三千壮丁,两千驮马。每年都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达20000匹马在雅安成交。雅安作为茶马贸易的中心,又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所以“茶马互市”的政策法令都以雅安首发。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西藏的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份,雅州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 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说明雅安在“茶马贸易”及藏茶的运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后,雅安藏茶已向藏区输送藏茶500多万担。西藏自治区每十年一度的大庆典,政府将雅安产藏茶为指定的馈赠珍品送达每一位藏族同胞。自古以来,中医就有以茶入药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顶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并且指导了茶治疗诸多疾病的方法。这表面古时认为蒙顶山茶是唯一中性茶,可入药治疗诸多疾病。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唐代顾况《茶赋》中说,茶能“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霄之昏寐”。藏族谚语说,“青稞之热,非茶不消,腥肉之食,非茶不解。”
       所以对属于全发酵的藏茶,中医将其药性归为味苦、甘、性温和。认为其能醒神益思,和胃生津,健脾祛湿,化食消积等多种功效。在机体调理中针对热毒、温热、食积等实证最好,而高节奏的现代生活,高热量高脂的饮食习惯恰恰是人体的多发病和食物链的源头。所以中医提倡喝藏茶保健,防病于未然。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400 8749 119

微信咨询
国际应急中心
返回顶部
X国际应急中心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16651680333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