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发布时间:2025-01-06 23:08:42 人气:6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都生于金元时代,各有不同成就,名气很大,后人称他们为金元四大医家。但在李中梓著的《医宗必读》一书中,却错误地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称为四大家,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张仲景是东汉人,明显的年代错误。
在这我就讲讲李中梓这个人,他是《医宗必读》的作者,其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卒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享年六十八岁。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江苏云间(又名华亭、松江府)南汇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 李中梓自幼丧父,天性聪颖,早年习举业,十二岁就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并获有声名。后来因清刚之气、隽上之才,不合“诗文要歌颂者,人物取软滑骨”的录取标准,应考九次而未能中举,仅两中副车(副榜贡生)。因早年多病,父母妻兄及两子被庸医药误而亡,逐转而业医。抱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志向,自学成才,善采众长,学验俱富,从事医学四十余年,先后共撰二十余种,著述屡经兵赘,散佚过半,迄今仅存《医宗必读》、《内经知要》、《伤寒括要》、《颐生激论》、《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医案》九种。
那《医宗必读》是一本什么样的医书呢?其有十卷,撰于1637年,是一本综合性医学读本。作者深谙《内经》,临床经验又极丰富,故撰此书以益后学。卷一医论及图说。医论共十四篇,以介绍医学源流、指导学医门径为主;图说部分根据《内经》列述人体骨度部位及脏腑、生理等。卷二为新著四言脉诀、脉法心参及色诊三篇,提纲挈领地阐述中医的脉学、诊法。卷三至四本草征要,系选录《本草纲目》部分药物的有关内容,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详予注释。卷五至十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3种病证的因证及治疗,并附医案。病机分析以《内经》理论为纲,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在中医门径书中卓有影响。现存三种明刻本,四十余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
李中梓一生治学严谨尚实,勤于探索,有所创新。在学术上主张淹通众家之长,不偏不倚,谨守绳墨,往以变通。学验俱富,临证多奇效,为明清时期著名医学家。弟子众多,一传为沈朗仲,再传为马元仪,三传为尤在泾,流传极广,世称士材学派。
李中梓在脏腑辨证方面特别重视脾和肾,他在《医宗必读》中围绕“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展开讨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中梓认为,治病求本,而生命之本不外乎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两方面。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藏精,是生命之本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脾和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先天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先天。李中梓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肾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足。元气为诸气之本,无论脏腑之气,经脉之气,均以元气为根。因此要保全生命,必须保护肾中精气。同时,他认为后天脾胃也十分重要,强调:“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五脏六腑由于水谷之气的不断滋养才得以发挥其功能作用,而水谷之气的化生有赖于脾胃,故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这一思想与李东垣“脾胃为元气之本”的认识基本一致。
临证治疗方面,李中梓继承了李东垣、赵献可、薛已诸家之说,从脾肾先后二天入手。《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中说:“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火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汤主之。”对于各家之间的“补脾不如补肾”和“补肾不如补脾”之争,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卷十·不能食》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脾肾并重同治,认为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只有脾肾二脏安和,方可一身皆治,百疾不生。他说:“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日后天之本在脾。”
李中梓对于中药研究有素,如认为:款冬花虽温而不助火,可以久用。沉香温不燥,行而不泄。山药性缓,欲长用。淡竹叶性寒清心火,但有走无守。石斛气浅力薄,配人参、黄芪才奏效。驴皮胶入肺肝,止血补瘀,疏风补虚。对于药物的不同特点,他指出:宽中发汗,苍术强于白术;补中除湿,白术优于苍术。半夏辛而能守,南星辛而不能守,其性烈于半夏。南星专主风痰,半夏专主湿痰。防己泻血分湿热,木通泻气分湿热。羌活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人手足太阳以理游风;独活善行血分,敛而不舒,沉而能升,入太阳肺、少阴肾以理诸风。昆布消瘰疬瘿瘤,软坚散结,功效强于海藻,久服令人消瘦。
《医宗必读》中的《不失人情论》,论述医患关系颇为精彩。李中梓把人情一分为三,即与医疗活动相关的病人、旁人及医人,并以此为导入医。《灵枢·师传》指出医生须“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尤其提到对“骄恣从欲”的王公大人,“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
《不失人情论》中所说的“病人之情”,包括病人的体质、性情、喜好、贫富、生活际遇、就医时的心态等诸多方面。李中梓还特别提到有的病人“故隐病状,试医以脉”。这类“考验”医生的病人,即使在现代的医疗活动中也会经常见到。李中梓为人严谨,从不故弄玄虚,提出古代先贤亦是遵从四诊合参的诊断原则,并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
《不失人情论》中所言的“旁人之情“,主要是在病人身边出谋划策,帮助分析病情、推荐医生的亲朋好友。当今社会,患者在诊病前通过网络搜索、广告宣传等分析自身病情,也可归为这一类。更有人或不明医理,或对医生心存偏见,常常给正常的医疗活动带来干扰。
《不失人情论》中所言的“医人之情”,则描述了庸医及医德低下医生的不良行为。例如花言巧语欺骗患者;利用语言恐吓病人;拉拢患者亲近的人推荐自己;假说自己的技术是神授或秘传;不懂四诊方法,用药不依法度,而自吹别人都不如他;嫉妒成性,排挤同行,对同行阳奉阴违等。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的《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一文中,亦对医生的医德及行医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李中梓从孙思邈“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中悟出了为医之真谛,强调医生应谨守医德,是谓行方;详察病人的体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谓智圆;诊法宜详,辨证须细,慎下结论,是谓心小;诊之确切,遣方用药析理详明,勿持两可,不畏峻剂,是谓胆大。这段阐述不仅在当时,甚至对现代的医务工作者,亦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李中梓不愧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医学理论家,他全面继承与发扬了中医各家学说,善于师古创新,临证发挥,切磋学术,勤于总结,著书甚富,深受后世医家的推崇。在李中梓医学思想的启迪下,余善于辨别疑似证,特别是确切辨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类容易混淆的病证,从《医宗必读》中得到启示,准确作出诊断,指导遣方用药。临床注重阴阳水火的相互关系。因为阴阳水火是万物之本,在人身之中即为气血。水火宜交不宜分,水火的升降出入,运动不已,推动了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火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汤主之。在水火阴阳的关系中,阴虽根于阳,阳虽根于阴,然阴阳二者,阳于生命活动尤为重要。因此,气血阴阳俱虚者,当首先补气补阳,临床可从脾肾人手,调理二天。颂日:
坐见茅斋面壁孤,内经知要学医初。
巴豆治愈痰泄病,医宗必读士材书。
上一篇:《微言医道三字经(9)》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