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 8749 119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 8749 119
国际应急中心

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微言医贯三字经

《微言医贯三字经》5

发布时间:2025-01-16 人气:74

第五章:
主客辩   医之疑
引前贤   做解析
中风论   多学习
王安道   分真类
千金方   引伯歧
金匮略   浮紧急
刘河间   主火气
李东垣   谓虚极
湿之邪   朱丹溪
献可曰   治风痹
根于中   命神机
根于外   乃气立
凡五内   必相依
心与肾   大关系
注泽:
       赵献可实在是个高人。他《医贯》这本书,你要真正能掌握以后,就能够把病看得入木三分。而且这位老先生很长寿。你只有认识深刻才能够把他所讲的这些医理理解透彻,只有认识深刻,人也才能活得长寿。《医贯》第二卷是《主客辨疑》,那么这个“主客”,主是什么?客是什么?第二卷讲《中风论》《伤寒论》《温病论》《气郁论》,我们就先讲讲《中风论》。《中风论》中,赵献可引用了好多前人的论述,后边也夹杂他自己的论述。

     

  首先他讲王安道在《中风辨》中谈到中风的症状只有卒暴僵仆、偏枯、四肢不举、或不知人这四种情况。“余考诸《内经》”,意思是我从各版本《内经》里边去考证它,《内经》里边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就是中风。风邪伤人以后,会出现很多情况,所以中医里边讲“风为百病之长”,也就是各种病邪都可以和风邪一起来致病。“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举者,并无所论”,这几种情况在《黄帝内经》里边根本就没谈。其实不然,只是不以其名曰而己,《黄帝内经》里是有的,只是叫法上不一样,王安道可能逐字查找的时候没有找到。

       在孙思邈《千金方》里引用岐伯的话“中风大法有四”,也就是大体上来讲有四种情况,“一曰偏枯”,偏枯即半身不遂,临床我们见得很多。“二曰风痱”,风痱就是刚才提到的“四肢不用”,指的就是急性多发性神经根性神经炎,出现四肢瘫痪;“三曰风懿”,风懿是什么?突然的昏迷失语、不能说话,这叫风懿;“四曰风痹”,风痹是指的四肢关节的疼痛。这里讲了中风有这四种情况,上文用“伯歧”,无非为了押韵,将歧伯二字颠倒过来而已。

      《金匮要略》中风篇提到“寸口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沫。”这是《金匮要略》中风篇有关中风程度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篇讲的寸口脉就是指寸关尺的寸口脉,“浮而紧”,寸口脉一摸就摸到,而且很有力,这就是浮紧急。我们在临床上,高血压的病人常见到这样脉象。什么叫“紧则为寒”,“寒主收引”,脉是紧的,这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讲。那从我们现代临床看,这类病人往往存在外周微小血管痉挛,表现出来“寒象”即四肢凉。寸口脉,也就是中等大小的血管,反而血容量多,表现出来就是又大又有力。“浮则为虚”,因为大,所以说它能够感觉到是浮。为什么说虚?寸口脉浮,但是外周供血相对不足,这就是外边虚了。那“寒虚相搏”什么意思?就是说既有寒,又有虚,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的时候,交互存在的时候,“寒虚相搏,邪在皮肤”,讲的是受了寒又由于体质虚,寒邪首先是侵入皮肤,即从表入里。“浮者血虚,络脉空虚”,络脉空虚,所以外邪就容易进来。“贼邪不泻”,外来的邪气不能够消失的话,“或左或右”,或者是中了左边或者中了右′边,邪气所中的那边叫“邪气反缓,正气即急”。
       书中又讲“正气引邪,僻不遂”,一边病一边没病,病的这一边瘫痪了,没病的那一边反而显得挺有力,两边不均衡。“邪在于络”,这是邪在皮肤,比较浅的,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面瘫这一类的,当然也包括中枢性的面瘫,古人没有分这么细。“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如果邪气再往里走,邪在于经”,进一步深入,由小入深,“即重不胜”,这会影响到肌肉了,浅的只是体表的感觉,重了影响到肌肉以后,抬不动,没劲,或是不能运动了。如果再重,就是“邪入于腑”,邪入到脏腑,那比肌肉就要再深一步,就出现意识丧失、昏迷。“邪入于脏”就是更深入到脏,你看这个简体“脏”字,不能理解本义,如果写繁体字“臟”,就容易理解了。进入到最深层时,“舌即难言”,也就是说失语了,口吐涎沫,整个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不行了。
      这个描述,实际是西医学中不同程度的脑卒中、脑出血症状,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小灶出血,甚至比较严重的出血,就是一步一步这么来的,并不是真正有什么邪气,落在哪个部位。古人是这么认识疾病的,这种认识不一定对,但是他描述的过程,病情轻重的演变过程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这些因风而导致的病症,可用大小续命、西州续命、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除了小续命汤在《金匮要略》里边讲过外,其他都很少见到。
       “近代刘河间、李东垣、朱彦修三子者出,所论始与昔人异矣”。书中讲的这个近代指的是离赵献可比较近的年代。古人用“子”来称呼那些值得尊敬的人。比如孔子、孙子、老子、墨子。“所论始与昔人异矣”,昔人指的谁?是前面讲过的,《黄帝内经》的作者、张仲景等前人。这三位医家关于中风的论述与前人不同。
      此三人中,“河间主乎火”,刘河间说出现这些中风的表现是因为“火”邪;李东垣认为是由于“气”,指的主要是气虚;而朱丹溪(朱彦修)认为是“湿”邪。“反以风为虚象”,这些医家反而认为风只是一个表象,“虚”是表面的意思,不是真受“风”邪。“而大异于昔人矣”,这三个人讲的与前人的认识有非常大的差别。
       “以予观之”,“予”是王安道。“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这三个医家讲的还是有道理的,虽然他们讲的不一样,但是不能偏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能决”,本来大家一直都认为是风,结果他们把类中风的病当成中风来讨论,导致后人分辨不清中风的病因到底为何?
       而赵献可认为,李东垣讲中风乃为气伤所致。而刘河间刎强调一个“火”字,认为中风不是“风”而是“火”,古人只是“言末而忘其本”,讲
得不对。那么古人言“末”是什么?是风的表象。“本”是什么?刘河间认为是火,火之本是肾水不足,这是刘河
间对半身不遂,即所谓的中风病机的认识。
     刘河间、李东垣讲要治本不要治风,这是非常怡当的一个观点。“学者必须以阴虚阳虚为主”,要去分析它的阴阳,到底是哪个虚损。“自后世医书杂出,而使后学狐疑不决”,后世的书有各种观点,如同我们现在一样,就容易使学习的人狐疑不决,不易分辨,不知对错。“《丹溪纂要》曰:有气虚、有血虚、有湿痰”,朱丹溪在《丹溪纂要》中认为中风有的是气虚引起的,有的是血虚引起的,还有是湿痰引起的。“反正这些医家认为风只是一个表象,“虚”是表面的意思,不是真受“风”邪。“而大异于昔人矣”,这三个人讲的与前人的认识有非常大的差别。赵献可认为,“丹溪之论,平正通达,宜世之人盛宗之”,朱丹溪的这些看法,真的是很具体,后人学习起来很容易。是不是这样?“但持此以治中风,而多不效”,赵献可验证,丹溪的理论治病不灵,虽然容易学,但“多不效,或少延而久必毙”,即稍微有所缓解,然而还是不行,时间久了就死了。“盖治气血痰之标”,治气、治痰仍然是治标,一般我们讲治气血好像就治本了,其实治气血还不是本,是治标,治痰就更是标了。现在中医治疗中风强调要化痰浊,这个就更不对了。
       赵献可认为人之气血荣养四肢,气血之根在两肾之间也。两肾间水火即济也,那火是阳气的根,水为阴气的根,水火在哪里?水火合起来就是总根,总根在两肾间动气。“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源,呼吸之门,三焦之根,又名守邪之神”,这个肾间动气,前面我们讲到了有关肾上腺的问题,其实要从这儿来讲,它更应该是腹主动脉。腹主动脉的血是灌溉全身的,与它相关的有心脏、胸主动脉。所以肾间动气本质上应该是腹主动脉。但是赵献可讲的是不是这个呢?

       这个“肾间动气”,就是从心脏出来的腹主动脉,为全身各脏器提供血液,所以说是“五脏六腑之本”。五脏六腑想活着,都得靠它。“十二经之源”,所有的血液都得从主动脉上来分出去。“呼吸之门,三焦之根”,也就是全身都这样。“又名守邪之神”,我不明白什么叫“守邪之神”,这个守邪是什么意思?守是把守,避免外邪侵入,把守正气、抗御邪气叫守邪吗?还真不好讲,但是他应该是这个意思,既给全身提供气血,又避免外邪侵入。赵献可又引用《黄帝内经》的话,“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名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这句话在我们讲中医的时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这句话都又是极为深刻的一句。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机”一定要分开讲,“神”是看不见的一种内在的变化,比如身体里边正在发生化学反应,其实人没看到对不对?这个“机”又是什么?机就是促进它,引发反应的东西。“神机”就是能够让它发生变化的存在,在人体最核心的地方。最核心的是什么?在细胞里核心就是细胞核。

       细胞核决定了整个细胞的代谢。那么我们人呢,就是我们的基因,我们最中间的核心决定了外在整个生命变化的特征,生命活动叫“神”。完成变化的叫“机”。我们的DNA、蛋白质、RNA间互相的作用,这个结构叫“机”,所产生能量、物质的代谢叫“神”。这些变化都在身体里面,不能显现出来,这是“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没有反应发生,这个机器不工作了。

       那什么叫“根于外者,名曰气立”?就相当于一个培养皿,里面要想有反应,必须有原料加进去,也就是对外的,“气立”。对一个细胞来讲,细胞膜是“气立”。对我们人来讲,我们的体表和整个的呼吸、消化系统,就是我们的内胚层结构和外胚层结构是“气立”。“气止则化绝”,一旦给中间提供原料和排出废物的结构停止活动了,里边的变化也就没了。这说明什么?生命是靠“神机”和“气立”来维持的。也就是有出入,这叫“气立”,有内在的变化,叫“神机”。这句话很重要,结合现在生物学讲解大家就明白了。
       “今人纵情嗜欲,以致肾气虚衰,根先绝矣”,现在的人纵情恣欲,导致肾气衰竭,根就耗竭了。“一或内伤劳役,或六淫七情,少有所触,皆能卒中”,就如同树根已经坏掉。这时外界稍微有风吹动,树就一定倒下。人也是这样,肾先衰,根先绝了,就容易出现中风。如果遇到这种“阴虚阳暴”,首先是肾水不足,阳气暴绝,就要用大量参附峻补其阳。“继以地黄丸、十补丸之类,填实真阴”,目的就是使真阴恢复。  “又有心火暴甚,肾水虚衰,又兼之五志过极,以致心神昏闷,卒倒无知。”有的是心火暴甚,人的欲望非常强烈,什么东西都要占先机,必须是要得胜,再遇到肾水虚衰,或者再加上五志过急,很容易出现中风,就“卒倒无知”了。这都实际上都是因为心火暴盛导致的。这时就要用刘河间的地黄饮子“峻补其阴”,再用“人参、麦门冬、五味之类,滋其化源”,实际上地黄饮子是阴阳并补的。“此根阳根阴之至论也”,这讲的是“至论”,即最正确的论述。前面我们讲那么多,最后就是要归到真火、真水、肾间动气。这是赵献可想告诉我们的。
       “若夫所谓痰者”,赵献可他提到的有关痰导致的中风,“凡人将死之时,必有痰,何独中风为然”,人快要死的时候,必然有痰。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见到昏迷末期病人出现喉中痰鸣,显然赵献可是一个临床家,“要之痰从何处来”,更重要的是痰是怎么来的。“痰者水也”,痰是由水变来的,实际上指的是津液,“其原出于肾”,是从肾水转化来的。“张仲景曰:气虚痰泛,以肾气丸补而逐之”,张仲景气虚痰泛用肾气丸补而逐之,我查找原著中没有记载。“观此凡治中风者,既以前法治其根本,则痰者不治而自去矣”!

       我们按照前面讲的从根本论治,痰自然就没了。病人意识清楚,吞咽很好,哪还能听出痰?能咳的咳出来了,能咽的咽下去了,痰就不会有的。但若单纯治痰,这个人很快就死掉。试想用大量稀涎散,咽部分泌物增多,吸进呼吸道就会室息而死。所以说赵献可所讲内容,应该都是从临床上总结的,这也是我认可赵献可《医贯》的原因。“戒之哉!戒之哉!”切记不能够单纯从痰论治。

       赵献可还强调这了,一个是心一个是肾,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就会出现中风。“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也”,就是没有哪个病不是因为真气布散全身异常而导致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病都是这样。总之,我认为赵献可讲中风病当以内虚为根本,而不必兼外风,治疗应以培补命门真阴、真阳为主,使人体阴阳调和,且应慎用祛痰药是对的。现在医家治疗中风多以平肝息风、活血化瘀、化痰开窍之剂为主,多忽略患者真阴、真阳之亏虚,容易导致病情的加重。因此,赵献可对中风病的认识和见解对指导现代医疗实践有一定的意义。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400 8749 119

微信咨询
国际应急中心
返回顶部
X国际应急中心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16651680333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