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 8749 119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 8749 119
国际应急中心

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微言精解三字经

微言精解三字经--3

发布时间:2024-07-24 14:28:56 人气:46

第三讲: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原文】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微言诗曰: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读书应该趁少年,不然到老空悲吟。

       历史上不乏劝人珍惜光阴的格言,但估计大家对这句诗的出处不一定熟悉。新版《辞源》寸阴条,引用的出处是元代同恕《送陈嘉会》。其实,早在唐代的王贞白就读于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时,便写了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一名句。“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王贞白,字有道,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人,昭宗乾宁2年(895年)登进士第,7年后始授校书郎,后退居治学著述,勤奋不辍,不复出仕,其品德和学问均为时人推祟。他文思敏捷,才华卓绝,是晚唐颇负盛名的诗人。历史上还有个英雄人物叫岳飞,大家都知道他有一首词《满江红》,里面也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词句。讲岁月蹉跎,一不小心,就两鬓华发早生,这意思非常清楚,就是小孩子如果不学习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幼不学老何为?就是你年轻的时候不学习,老了还能干什么呢?

        北朝著名的学者颜之推,非常重视孩子小时候的教育,他让孩子3岁就开始读书,他讲读书应该只争朝夕,应该趁小的时候记忆力好吸收知识的条件更好的时候,抓紧读书,尽早去接触圣贤之书,这样对孩子将来长大以后的读书,或者长大以后为国家服务,都有很大的好处。那么我们都知道,按照传统的教育理论,多大岁数是最佳的学习年龄?我们认为13岁以前念书效果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因为13岁以前的记忆力最好。古人非常强调记诵的功夫,孩子还小,好多深奥的道理,琢磨不清楚,那怎么办?办法就是先让他记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句话叫熟能生巧,很多事就自然地触类旁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以前背的东西突然会在某一个人生时刻激发人的联想,由此真正地领悟了精义。所以古人认为13岁以前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千万不能放松。


       在现代中国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有的父母也都望子成龙,但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呢?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对我们现代人能不能有所启迪呢?

       有个字“贇”,上面是文武“斌”,下面是宝贝的“贝”,这样一个字,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做孩子的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现代的父母首先认为自己的孩子都是宝贝,然后希望孩子可以文武双全。可怎么让孩子文武双全,怎么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将来的社会中具有竞争力或服务的技能呢?

       我们不妨再回到历史中去看一看,还说岳飞吧,他的师傅是一个武林高手,叫周侗。周侗,字光祖(约1040年—1119年)陕西华州潼关人,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拜少林派武师谭正芳为师。因为主张抗辽抗金,周侗在政治上不得意,因此专心武学,确立了官派正规武术的若干套路,如五步十三枪戳脚,发展自少林的翻子拳,以及周侗棍等。他悉心传授武功,在御拳馆期间正式收徒二人,一个是玉麒麟卢俊义,一个是豹子头林冲,卢俊义广有田产,不作官,林冲担任宋军中的八十万禁军中的一个教头。

       岳飞跟他好几个朋友,王贵、张显、汤怀,也是跟着周侗习武,他们刚开始学习基础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后来岳飞会脱颖而出,而他另外的师兄弟相对的默默无闻?从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来:冬天特别冷,孩子当然都贪恋热被窝,怕冻都不愿意晨起练武。这个时候只有岳飞出去练武,在雪地里舞剑。他的师傅周侗就看在眼里,当时就认定在他的徒弟当中,岳飞将来成就最大,最有出息,当然后来就是如此。可见从小开始打下学习的基础,形成学习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也许好多父母会讲,孩子那么小,还是让他玩一玩,让他多一点童年的乐趣,这么说对吗?没有什么错。但是这并不等于你就可以不抓紧孩子的学习。孔子就曾经在《论语.宪问》中讲:爱之,能勿劳乎。什么意思啊?你爱他的话,能够让他不吃点苦吗?这是孔子的话。大家想想,对我们今天的父母,或者对我们今天的孩子有没有启发意义呢?


【原文】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微言诗曰:

       美玉虽好亦须琢,人若不学怎知义?

       德才兼备真君子,勤奋上进要牢记。

       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有个故事这么讲,同样一块石头,被分为两半,一半被切为整齐的方块成了上山的台阶,一半千雕万凿成了菩萨的法相受众人顶礼膜拜。于是成了石阶的一半不服气,就对另一半讲:同是一块石头,为什么我要受万人踩踏,而你却可以高高在上受万人景仰?成了菩萨法相的石头就叹了叹气讲:我是先受了千刀万剐才成了菩萨法身,而你才挨了几刀呀?这话什么意思呀?就是告诉我们没有一蹴而就的东西,要想成材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要千锤百炼!

       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我在这里依然来举例子说明这个问题:还是讲岳飞吧,岳飞是怎么有意识地去培养他的孩子岳云的?他把年仅12岁的岳云编入军队,编到岳家军里面。而且规定岳云:一,不许穿丝绸,虽然你是大将之子,你不许穿丝绸。第二,不得进酒肉,你不许喝酒,不许(吃)肉,每天跟着骑兵一起练习骑术。有一天,岳云跟着比他大好多的那些将士在练习骑术,一不小心在过一道沟的时候,连人带马摔到沟里受伤了。作为父亲的岳飞没有安慰他不说,而且不许旁边的将领去把岳云扶起来。反而喝令旁边执行军纪的军官打岳云军棍。很多人说情也没有用,岳飞坚持用军棍责打了岳云。这也就是岳飞希望孩子是一块美玉,但是我要他成器,我就必须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微的部分来雕琢他,来培养他,果然岳云后来成了一代名将。


  玉不琢不成器,出于《学记》。《三字经》里边好多句子是现成的,从古代的经典当中给摘出来的。那么我们也许会问,为什么用玉来做比喻呢?中国是人类唯一一个有漫长悠久的玉文化的国家,玉无故不得离身。“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另外有个词叫切磋切磋,这切磋切磋什么意思呢?切、磋、琢、磨,全部是古人玉器工业上的用词,这四个字,全部是动词。你采来一块玉石,外面可能还是石头,你先要把它切开,看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玉,这叫切。磋是指把玉的部分和石头的部分分离开来,把石头给磋掉,把玉给磋出来。琢就是把玉加以雕琢,让它形成一个大致的器具的样子。磨就是打磨,把这个玉器给磨光,最终形成一个作品或者一个产品。所以《诗经》里面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三字经》所倡导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俗话说,严是爱宠是害,即使是美玉,也要下功夫雕琢。

  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孩子天资聪明,被人们誉为神童,但是很多神童长大后,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讲个例子,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叫方仲永,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当然是没钱读书。但是这个孩子的天资实在是惊人,只是在旁边听读就会了。忽然到了四、五岁的时候,方仲永在家里突然大哭,那么父母当然就要去问他,你干嘛哭啊?你要什么啊?他说要笔墨纸砚,要作诗。当时就把他父亲给吓楞了,你还写诗?谁知道方仲永拿起笔就写了四句诗,而且还给这个诗起了个名字很高雅。旁边的读书人一看,这是一首好诗啊,你四、五岁的孩子,从来不知道笔墨纸砚,从来没有见过书本的人,居然能够写这么好的一首诗?大家一致认为,方仲永是天才。那方仲永的父亲种了一辈子地,忽然有了这么一个儿子,有神童之名,当然很自豪也很高兴。实际上有什么呢?有点咱们北方话讲的“显摆”,就叫儿子,来,给叔叔做一首诗,给伯伯做一首诗,方仲永都是出口成章。慢慢地方仲永的名声传到了县城里,县城里好多富人,好多乡绅,就叫方仲永的爸爸把他带来,来作诗给他们看,都很棒。这些人也是出于好意,就开始资助方仲永的父亲,你家出了一个神童,这是我们这一方乡土的荣耀,好好培养他,将来能够给我们这个地方争光。谁知道方仲永的父亲就认为方仲永既然是天才,那没什么必要再去进行培养了,所以就忙不迭地就一直带着方仲永走街串巷,去展现自己的本领。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方仲永依然还能作诗,但是这个诗和同龄人比起来已经没什么差距了。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方仲永还是能够写诗,但是他的诗歌已经远远不如同龄人。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后天的进一步培育和教育,否则天才只能被磨灭,只能被浪费。接下来讲的是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师友,亲近良师益友;习礼仪,学习应对,学习礼貌,懂规矩。《三字经》告诉我们,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来开始一个孩子的学习。


【原文】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微言诗曰:

        少年应该近良师,平时多多择益友;

        习得礼仪如玉帛,不可庸俗乱讲究。       

        在春秋的时候,郑国有一个乐师叫师文,他听说鲁国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大师叫师襄,于是师文就不辞万里跑到鲁国去拜师襄为师。谁知道这个师襄眼界很高,轻易不收弟子,一再地回绝。这师文,当然一再地坚持,终于感动了师襄,收他为徒。但是过去了两三年,这师襄突然发现很怪,为什么很怪呢?这师文很勤奋,经常在那弹奏,在练琴,那照说这没什么不好。但是师襄发现,这师文从来就只弹几个乐章,弹几个片段,没有演奏过整篇的乐曲。师襄看着这个跟自己很亲近的弟子,觉得很纳闷啊,你跟我那么亲近,你学了两三年,你居然连完整的曲子都不会弹?看样子你是没什么天分啊。得了,您回去吧,就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师襄就把这个跟师文说了,师文怎么回答?师文说,老师,我并不是不会弹完整的曲子,而是我知道,如果我一旦能够演奏完整的曲子的话,老师您就会认为我满师了,您就要让我走了,我就不会再有机会亲近老师了,所以我故意不弹。师襄一听,你这学生还有这么回事,你弹一个来听听。哪知道师文马上就演奏了一曲,非常完整,师襄终于认识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师襄破格的同意师文先慢点出师,你愿意跟着我还是跟着我,师文就接着亲近他的老师,接着细细地琢磨老师的技巧,师徒两个后来成了齐名的一代音乐大师,这是一个亲近老师的故事。

  那么我们的孩子要怎么去结交朋友呢?在你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除了有良师以外,你怎么去结交朋友?怎么能够找到益友?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我们知道古人是极其重视,极其强调朋友的重要性。儒家的学说一向很重视朋友,那什么是朋友呢?朋友是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理想基础上,共同的道德追求基础上,共同的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关系是超越血缘的。

  中国古代不乏交友的故事,最有名的如桃园三结义。我在这也讲一个典故,叫割席断交。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好兄弟,一个叫管宁一个叫华歆,两个人非常要好,要好到什么地步呢?坐在一张席子上一起读书,天天如此。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就等于咱们今天同坐一条板凳了。因为古人没有床,也没有今天这样的椅子,汉朝的时候都席地而坐。有一天,这两个人都在埋头读书,突然听到外面声音很响,很热闹。管宁依然读书,不受所扰,充耳不闻。而这华歆一下跳起来,跑到门外面看热闹。回来告诉管宁,兄弟,外面太好看了,太热闹了,新官来了,我们这个地方来了一个新官,正好在游街,你不去看看吗?管宁拨出随身携带的刀子,一下子把他们共同坐的那张席子划开,割席,也就是说我从今不跟你坐一块儿了,这在古代就是意味着断交。管宁就跟华歆说,我们两个不是一类人,你太好那些浮名虚节,外边有一个新的官来,到我们这边来就任,鼓吹热闹,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啊?咱们现在应该一心读书,所以我看啊,咱们断交。临分别的时候,管宁再一次跟华歆讲了这个道理,华歆也听不进去。后来的结果华歆是被杀了,因为他趋炎附势。而管宁后来流落到了辽东,但是到了辽东以后,管宁就用仁义道德教化当地的百姓,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在历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名声。这就是割席断交的故事,也就是说古人把选择朋友看得是多么严肃,看得是多么重要。

  除了尊师择友,我们的古人还非常重视礼仪,把这三项内容看成是儿童必备的启蒙教育。中国民族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那么这种传承了千年之久的“礼”,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三字经》告诉我们,孩子从学习的一开始就应该学习礼仪。人应该怎样来体现自己对礼仪的感悟呢?中国古代有部非常著名的典籍就叫《礼记》。第一句就是勿不敬,俨若思。就你做什么事情,见什么人,都应该心怀敬意,应该尊重对方,应该有敬畏之心。俨如思,你要非常端正颜色,不要轻佻。但古人也再三提出,千万不要把礼仪庸俗化,这也是今天的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我们今天非常讲究礼尚往来,但是不是就掌握了中国传统礼仪的真谛呢?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面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玉,古人非常珍贵的礼物,是玉币,送人的时候是很有面子的。帛就是很好的丝织品,古人也是作为贵重礼物来送的。所以孔子就哀叹,看不惯了,孔子就发出这样的一种告诫: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要讲礼仪,要真正把握中国传统礼仪的精神实质,那么这种实质又是什么内容呢?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400 8749 119

微信咨询
国际应急中心
返回顶部
X国际应急中心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16651680333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