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 8749 119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 8749 119
国际应急中心

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微言精解三字经

微言精解三字经--9

发布时间:2024-07-28 08:53:26 人气:31

第九讲: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微言诗曰: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终生;

       廿篇善言弟子记,微言大义似明灯。

       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三字经》,向孩子们推荐和介绍儒家经典著作是它的一项基本任务。《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一些言语行事,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在强调《论语》的价值和意义时,总会提到这样一句话,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是什么人最终编订完成了《论语》呢?“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究竟是怎么来的?


  顾名思义,“四书”就是四部书,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四部最重要的典籍,哪四部书呢?《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这里,我必须先请大家注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三字经》的排列顺序,《三字经》的排列顺序是有它独特的考虑的。首先,按照《三字经》的顺序它当然首先要讲《论语》,《三字经》用了十二个字来讲《论语》,哪十二个字呢?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很清楚,《论语》这部书,一共有二十篇,群弟子,有好多弟子,不是一个,有好多,一群弟子,记善言,记录下那些好的语言,非常有教益的语言。


  从字面上讲,《论语》的论是一个动词,不是今天我们讲的某某理论的意思。“论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孔子讲的话,孔子和他弟子讲的话编撰到一起。可《论语》作为一个书名,是在这部书编成的时候,当时就已经有了的,而这部书编成已经是在孔子去世以后。总之,我们可以归纳,《论语》的意思就是把孔子与其弟子听说的话编撰起来的一本书,而《论语》这个书名是在这些言语被编撰完成的同时就已经有的,不是后人附加的。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它编撰论的过程就是由孔子的弟子们或者再传弟子们,大家聚在一起,把善言给记录下来的一本书。群弟子,那孔门弟子有多少人呢?相传大概有三千人,实际上未必有那么多,好多研究孔子的著名学者都认为,孔子的弟子大概也就是72人。而且这些孔门的群弟子,大家还一定要记住,他不像我们今天,老师招一班学生,年龄都差不多,至多差个半岁,不然你不会在同一年进学。他的弟子,孔门弟子年龄相差极大,分批进入孔门。他年龄最大的弟子子路,子路很著名,是孔门底下的大弟子,只比孔子小9 岁,这是年龄最大的弟子。子路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在跟人战斗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帽子松了,按照孔子的教训,儒家的君主,怎么能帽子歪了呢?他就把手上的戟,类似于古代带钩的长矛往旁边一放,等我把帽子系好,我再跟你打。等他把帽子系好,子路已经变成一堆肉酱了,子路就是这么一个人。年龄最小的弟子是子张,比孔子要小40多岁,差距多远。

  而这些所谓的孔门群弟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批,哪两批呢?这就跟孔子一生的命运有关。孔子早期,他是满怀着政治热情,他要用自己的学说去辅佐君王,去说服国君来实行仁政。所以他早年啊是奔波于列国,希望那个得到国君的赏识,自己能够得到一片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来将自己的理想化作社会政治的现实,来使百姓能够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使国君知道仁的重要性,仁政的重要性。所以孔子的前一批弟子,基本上都是从政的。但是我们知道,孔子一生,在实现他抱负的旅途当中是郁郁不得志的。所以他中晚年以后的这批弟子,几乎都是从事文化事业的。

  那么是哪些弟子汇集了孔子的言行,最终编订完成了《论语》这部书呢?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曾子和曾子的门徒最后编订了《论语》。这个曾子就是我们历史上避席的那位曾子。但是孔门的这位弟子,流传下来的故事不仅仅是曾子避席,还有个叫曾子杀猪。这是个什么故事呢?有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到集市上去买点东西,去做点家务事,曾子的儿子贪玩,就吵着要跟着出去玩儿,那么曾子的夫人就说,哎呀,乖儿子,你只要甭闹着跟妈妈去,在家待着,妈妈回来给你杀猪,让你吃肉。我们知道在古代中国,吃肉是一件大事,在传统的社会农村,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孩子当然很高兴,他也知道肉好吃啊,那行,妈妈你先去,我不去,我在家等着你,回来我吃肉,于是就没有缠着曾子的夫人一起去。等曾子的夫人在集市上买完东西,办完货,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大概傍晚了,突然看见自己的丈夫曾子在那儿磨刀,,这一下子把曾子的夫人给惊着了,说你这是干嘛,曾子说杀猪啊。你不是刚刚答应孩子说你回来给他杀猪,给他做肉吃吗,给他做好吃的吗?曾子的夫人说,我这是随便哄孩子的一句话,这哪有随随便便因为孩子闹,就给他杀口猪的?曾子讲不能这样教育孩子,因为孩子最早接触的是父母,我们要树立榜样,岂可失信于孩子?如果父母随便跟他讲话,说的话又做不到,你怎么能让孩子去相信别人的话?今后他自己怎么会守信呢?一头猪是小事,给孩子留下的那种很不好的印象影响了孩子一辈子为人处世的方式,我们就追悔莫及了。那曾子的夫人当然是很懂道理的,很明事理的,就和曾子一起把这猪给杀了,给这个孩子就做了一顿肉吃。这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过去在民间流传更广。由此可见,曾子确实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非常守信的一位方正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在民间流传了很久,经常被人用来证明《论语》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论语》这一部书,我们都知道,它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它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对我们有决定性的意义。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故事,应归在一个叫赵普的人头上,赵普何许人也?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赵普,字则平,朝代:北宋,籍贯:北京。赵普是五代后期淮南滁州的一个私塾先生,社会地位不怎么高,但是赵普这个人这一生真是应了一句古话,什么呢?时势造英雄。不知怎么弄的,在公元的956 年,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和南唐的守军在滁州大打了一仗。这位私塾先生赵普,就结识了赵匡胤,就给赵匡胤出谋划策。由于他的出谋划策,当然,也由于赵匡胤的统兵有方,也由于赵匡胤手下这些将士英勇善战,这一仗赵匡胤大获全胜,由此奠定了帝业。赵普在此后得到赏识,就一直追随着赵匡胤了。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就把这个赵普作为自己的一个比较贴近的一个谋士,作为一个文臣带在身边,这使赵普有机会参与好多高层的决策,还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南方。公元的964年,这一位私塾先生赵普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他出任了宋朝的宰相,位极人臣了。不仅出任了宰相,他还被封为韩王,被封了个王爵。宋朝站稳脚跟以后,那像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王朝一样,很快就偃武兴文啊,靠文人来治理国家,所以在朝廷里提拔起来一批很有学问的、读书很多的人来当士大夫。赵普这时候就明显跟不上时代需要了,他作为私塾老师这点文化底子还能满足新兴宋朝的需要么?


  终于发生了一件让赵普非常尴尬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什么事情呢?乾德建元,宋太祖就想了一个年号,觉得这个年号很吉利,要用这个。赵普拍皇帝马屁就在旁边起哄说好啊好啊,皇帝真英明,你的学问真好,你想了一个以前绝对没有的好年号。可就这时一个不识相的读书人,叫卢多逊,这个人就在旁边插嘴,哎,不对,“王衍在蜀,曾有此号”,这是一个很短命的小皇朝,用过这个年号的。这一下,太祖大惊,赵匡胤给吓着了,赵匡胤干了一件什么事,大家知道吗?估计宋太祖自己想了个年号很得意,正好手上拿着毛笔在写这两个字,正写得得意洋洋,一听这个年号有啊,顺手抄起毛笔就给这个赵普画了个花脸。史书上讲“太祖大惊,以笔涂韩王面”,还顺口说了句“曰:尔怎得及他”,就是说赵普你还是宰相,你怎么还及不了卢多逊,就把他涂了一脸的黑。这赵普涂完一脸的黑以后,大家知道什么样子,正史记载“韩王经宿不敢洗”,他被皇帝御笔涂黑了以后,一晚上不敢洗脸,就黑着这个脸他不敢洗,这对他当然是沉重的打击。更重的打击是宋太祖还说了一句话,做相须读书人,做宰相的必须是读书人,言下之意你就不是读书人,那言下之意是你恐怕不配当宰相。大家想想,这对赵普是多大的打击。果然,在宋太祖以后的岁月里,赵普就被罢相,就当不了宰相了。就被派到外面去当了一个节度使。被赶出京城的赵普之所以被人们轻视,就是因为他熟读的只有《论语》这么一部书,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怎么来的?赵普当时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样的呢?

  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公元的981年,赵普又第二次出任宰相,由于非常复杂的人事原因,大概谁都摆不平了,就把赵普这个老臣又给请回来。赵普从外地回到京城,已经发现物是人非,整个朝野里都是读书人了。所以君臣,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虽然把他招回来,但还是觉得他学问不够,史籍《鹤林玉露》乙编卷一有记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话的出处在这里。赵普回来以后,很多人就在旁边说风凉话,说这个赵普所读的书就一部《论语》,除了《论语》没读过什么书,接宋太祖班的宋太宗就直接问赵普,你是不是就读过《论语》啊?哪知道赵普想明白了这个事情,说是,我就是读过一部《论语》,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我这平生所知道的这些东西的确不出《论语》,但是过去,我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平定天下,今天,我又回来了,我又当上宰相了,我还打算用另外半部《论语》来帮助陛下您治理天下。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原型和来历。赵普本人并没有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他说过是这样一句话,从这句话里面化出来的,这样流传了一千多年。我们都认为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都引用这句话来说明《论语》多重要,我们凭半部就可以平定天下,到底是不是这样?仅仅凭一部《论语》是不能算有学问的,仅仅凭一部《论语》是不能平天下治天下的,何况半部呢?实事求是地讲《论语》虽然重要,但是它绝对不是万能的。我们今天当然还是应该去读《论语》,道理很简单,《论语》是中国传统中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首屈一指的代表性作品,《论语》里边蕴含着巨大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遗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赵普的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如果认为我们靠着《论语》就可以应对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恐怕这是我们过于机械地理解了《论语》的价值和作用了。在今天我们看来,《论语》教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主要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人生的态度。它有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而不是说,《论语》是一个万宝全书,我们只要读了《论语》,就可以解决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从来都没有这个说法,古人也没有留给我们这样的教训。那么,“四书”还有三部书,《孟子》《大学》《中庸》。《三字经》关于四书的这三部书是怎么说的呢?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400 8749 119

微信咨询
国际应急中心
返回顶部
X国际应急中心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16651680333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