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发布时间:2024-07-29 01:19:00 人气:42
第二十讲: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微言诗曰:
武汤伐夏国号商,英武仁爱世人赏,
历史谩有惊似处,六百年后纣王丧。
在三字经通俗易懂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这里短短的十二个字讲述了一个朝代六百年的盛衰兴亡,贤明的商汤成功讨伐了荒淫残暴的夏桀,建立了商朝,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殷商文化,然而历史却惊人的相似,五百多年后商朝出现了一个和夏桀一样的暴君纣王,商纣和夏桀都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又为什么说殷商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呢?
商原来是夏朝国都东边的一个小国。汤是商灭夏后而成立的商朝的第一位君主,当然他不可能是商族的第一位首领,之前还有好多商族首领,但他是商朝的开国君主。 汤,又称武汤,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商朝开国君主。在中国历史上汤的名字很多,中国历史就有一句话叫‘汤有七名’,恐怕还不止。商族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今天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南部区域。到了汤实际上已传了十几代了,他们的国都也是一直搬迁的,经过八次迁徙后商朝的国都才搬到今天的河南商丘,商丘这个地名就是因为它做过商朝的首都才得了这么一个名。
商族这个部落在当时相当有地位,为什么呢?商族的祖先原来在尧的手下担任过负责教育文化的官员,又曾经协助过大禹治水,所以这个部落在当时众多部落中拥有特殊地位。到了汤担任这个部落首领时,商的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一个国家强大当然有多方面原因。但就商的强大,我们后来首先就归结为汤的为人非常仁厚仁爱。《史记》里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说明汤的为人非常宽厚仁爱。汤有一次外出游玩走到一个森林子里,看见一个人在那张网捉鸟,这时就听见那个人在那喃喃自语,不论天上来的啊,还是地上来的呀,还是四面八方来的鸟啊,都飞进我的网里来吧。像念咒一样。汤听不下去了,就对他说,哎,您太过分了,你这样不就网尽杀绝了吗,你撤掉三面留下一面就可以了,这就是成语网开一面的来源。汤就说,鸟啊,你们愿意往左的就往左吧,愿意往右的就往右吧,你们中那些不听我话的鸟就钻到网里来吧,这是汤在那里说的话,他当时是网开三面了,但这个故事后来慢慢就变成网开一面了。那这样的汤对鸟都那么仁爱,对人当然就不用讲了,汤的名声渐渐传播出去,所以就导致很多人来投奔他,投靠他。在古代一个小国或一个部落,人口多寡是非常重要的。商在汤的时候人口开始增多,势力开始壮大。当然光有人口还不行,那汤还具有哪些卓越的的能力和胆识呢?汤还有个重要的特点,极其善于用人,擅长于在人群中识拔人才为他所用。这方面最有名的佳话就是汤识拔伊尹。汤曾好心把这个伊尹送给桀的,进贡给夏王,希望能协助夏王来治理国家,哪知夏桀把他赶跑了。这个伊尹本来身份极低,低到什么程度,他是随汤的妻子陪嫁过来的一个奴隶,那这么低的身份能干什么呢?汤就让他在厨房里做饭。而这个伊尹是个有才能的人,为了让汤知道有自己这么一个厨师的存在,怎么做呢?照理一个厨师天天把菜做得很美味,国王就一定知道你了吗?不会吧,国王最多说,哟,今儿的菜不错,也就完了。伊尹不这么干,今天把菜做得美味无比,明天就把同样的菜做得难吃无比,今天把这个菜做得奇淡无比,明天就做得咸的能打死卖盐的。汤就想不明白了,怎么回事你这个厨房?什么人啊?没个准儿。那按照一般国王,我就把你拖出来砍了再换一个。但汤非常宽厚,他不会随意杀人的,伊尹也吃透了汤这一点,所以汤就把这个厨师叫来问问,这样伊尹就以奴隶的身份得到了见国君并和国君交流的机会,他向国君阐发自己韬略的机会,汤一下子就把这个故意乱做饭的厨师提拔成了右相,提拔成自己的左膀右臂来帮助自己治理商。伊尹,名挚。商初名相,辅佐汤建立商朝。那么也正是在伊尹的策划下,商开始从长计议准备灭夏。夏桀当然不是个窝囊废,也注意到这个商不对劲,好像在动我的脑筋,想干掉我。桀担心汤的势力过于强大而威胁自己,就有一天招汤进都,下令叫汤到夏的国都来,这当然不能违抗了。汤明知有威胁但还是去了,去了以后果然就被桀给扣留了不让回去。桀也是很厉害的。这个时候又是伊尹在后方拼命的贿赂夏桀身边的官员,用各种手段让汤得以释放回到了自己的商国。
这一下不就是放虎归山了吗,你夏朝也太腐败了,国王身边的人都受了贿赂,还把国王的死对头给放了。这一下汤就在伊尹的辅佐下紧锣密鼓地开始行动了。伊尹确实了不起,这是一个谋略非常深沉的人,他不会盲动的,首先协助汤从剪除夏桀的羽翼入手。一方面扩展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不时看看夏桀有什么反应,有什么动作。在伊尹的大力协助下汤开始慢慢试探夏桀的态度,他们以正当的理由连续攻取了几个荒唐无道的部落,扩大了自己的地盘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接下来,到了直接试探夏桀反应的时候了,伊尹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计策,汤又是怎么做的?
而发展了一段时间后,非常昏聩的夏桀,好像因为把汤放回去了,也拿了人家的钱,收了人家的好处了,就没什么反应。这时汤就准备攻灭夏朝,又是伊尹非常厉害,劝他慢一慢,还是要看一看夏桀的反应。怎么看呢?不进贡了。因为原来夏朝是所有部落小国的宗主,每个小国家要进贡的,进贡是小国家的义务。伊尹说咱先不进贡了,看看夏朝的反应。汤就根据伊尹的谋划停止进贡。夏桀就下令九夷族进攻商国。伊尹一看,这个九夷族还听从夏桀的命令,夏桀还有号召力啊,赶紧就叫汤道歉,写检讨,他很厉害的。汤赶紧恢复进贡,讲我是忘了,不是故意不进贡的。
又这么等了一年他发现时机终于来了,因为原来听从夏桀指挥的九夷族也开始民怨沸腾,逐渐和夏朝离心离德。这时汤和伊尹才决心对夏朝大举进攻。夏毕竟已经家天下四百多年,以商一个小国想推翻夏的统治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所以汤和伊尹非常慎重,他们做了一件事,在当时不多见的,汤召集将士,由汤亲自领着将士誓师,我们今天发表誓师宣言,要去干什么要誓师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是有古籍记载的,《尚书》、《汤誓》里都有记载。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这个桀作恶多端,老天的旨意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汤就这么誓师的,接着汤宣布了非常明确的赏罚条例,有功怎么赏有过怎么罚。商汤借着上天的旨意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当时各国将士也恨不得这个桀早点灭亡,只不过没个领头的,一看有领头的了大家当然非常响应,作战非常勇猛。夏朝的军队和商国的军队就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边,打了一仗。桀得到消息后,他不是窝囊废啊,就御驾亲征。两军交战,桀就登上旁边的小山顶观战。这个时候一场大雨从天而降,桀赶紧,他也是实在太腐朽了,淋不得雨,赶紧从山顶跑下山来躲雨。这一跑就跑出事来了,夏朝的这些军队本来就不愿为你夏桀卖命,一看你国王带头跑,他们也不知道他是躲雨,远远看过去你跑了,也跟着一哄而散。夏桀只能仓皇逃到城内,商军紧追不舍,桀在国都都不敢久留,明摆着就要攻破了,就带着那个喜欢听撕布声音的妹喜和珍宝坐船渡江逃到了南巢,今安徽巢县附近,逃到那里去了,后来还是被汤派兵追上给抓住了,抓住了以后汤很宽厚,也不杀你,就让你带着你喜欢的妹喜流放在这里。安徽这个地方当时还是很荒芜的,桀和妹喜养尊处优惯了,都不会干活。所以一种说法就是在这里活活饿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桀是最后病死的。不管哪种说法夏朝这个家天下宣告了灭亡,就这样夏朝就被新兴的商朝取代了。历史上对于这次商伐夏的战争有一个专门名词。
我们都知道,叫商汤革命。革命这个词最早就是用于这场战争,今天讲的革命这个词就从这来的,当然今天革命一词的意义跟当年商汤攻灭夏桀的革命不是一个意思。当时的意思是改革天命,原来的天命在夏朝,现在的天命在我商朝。汤做部落首领大概做了17年,做商朝开国国君做了大概13年,也就是说在位30年,病故,商汤是病故的。病故以后根据史籍记载,不封不树,一看就是一个非常贤明的王。什么叫不封呢?埋好了以后不去起一个陵墓,上面的土叫封土,就是我不堆起来,就这样埋了就算了,浅葬。不树是什么呢?不在坟上种树,因为按中国的传统,一般坟上要种棵树的。不封不树。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后人没有人知道商汤葬在哪里了。
革命胜利后商汤对待夏桀的态度再次表现了他的宽厚仁爱,而他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也让我们再次想起大禹的薄葬爱民。正因为有了汤这样一位圣明君王,才为商朝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以至于后来有了辉煌灿烂的殷商文化,那商朝又是怎么衰落的呢?
十代以后商王盘庚将国都从今天河南洛阳的偃师,也就是今天河南的安阳。所以十代以后的商朝,商王盘庚以后的商朝叫殷商,它的国就叫殷。殷商不是非常殷实,非常富有的商人的那个意思。现在的考古工作者在殷商这里发现了许多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无数珍贵文物,对殷商的考古是非常成熟的,足以证明当时商朝的高度文明。商朝总共传了16代30个王。这期间当然也出了不少危机,因为他也是家天下嘛,他革了家的命,他还是家天下。
但这些危机都安然度过了没引起太大的事,到了最后一代国君纣王时出现了和夏桀一模一样的情况。那我们首先要搞明白‘终于纣’的商纣王是怎么样的人?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跟夏桀很相像,‘帝纣资捷辨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 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什么意思?广闻博见,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身材高大威猛,力大无穷,可以徒手和野兽搏斗,就是没事可以跟狮子老虎摔跤玩的人,又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的智慧足以让他拒绝忠言,你向他进谏,他比你还聪明呢,两句就把你搁墙角了,他的言谈足以掩饰过错,非常善辩,明明做错一件事情经他这么一说,好像立了个功是的,你还不好说他,能力足以向臣下自夸。他的大臣里面还没有谁能力比他强的,很厉害。声望足以轻视世人。商纣王很有声望,最起码老百姓很怕他很畏惧他。他那么高的声望就有一种你臣子我看都不要看,你又帮不上我什么忙,他认为天下的人都不如他,这么一个人。如果是这么一个人的话也只不过是骄傲,问题是他的毛病不至于此,他跟夏桀的毛病一模一样,‘好酒淫乐 嬖(必)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史记-殷本纪》’喜欢美女,其中最有名的是妲己,中国人都知道。只要是妲己的话他都听。不祭祀,他把祭祀鬼神的事情给忘了,这在当时是很要命的。一个帝王你不祭祀,老百姓也会认为你不合法,大家会觉得你太过分。历史惊人的相似,五百多年后,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和夏桀十分相似,同样文武双全,同样贪恋美色,同样傲慢无比,那商纣和夏桀还有哪些惊人的相似呢?他跟夏桀最像的在哪里呢?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酒池肉林这个典故,这个成语就出在他身上,就是讲商纣王。而且他又和夏桀一样,你造了酒池肉林你就造吧,还叫好多男女裸体在肉林之间穿梭,他在旁边看着取乐,而这个人还极度残忍,有两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恶名。第一个,炮烙之刑,拿一个铜管铜柱子,中间空的或者不空,底下架上柴火烧,把人绑在上面,谁要向他进谏谁要反抗他,谁要劝他别那么荒淫,我先给你绑上头,叫炮烙之刑,大家想想被绑上的人还有个好吗,底下生着火,铜柱被烧红,那人就被活活搞死了。第二个,很有名,比干,商纣王的一个臣子。也是商纣王的叔父。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贤臣。比干看不下去了,你这个商纣王怎么这么荒唐?就向他进谏。商纣王怎么回答?哟,来了个圣人。嘲讽比干,自以为你是圣人啊。我可是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来来来,把他的心掏出来我看看。就把比干当场活剖。哦,原来你的心没有七窍嘛,你算个什么圣人。这个事件就是比干剖心。所以商纣王身边很多大臣,有才华的人,有良心的人,看不下去的人,怎么能守着这么一个暴君,就纷纷离开他了。
这其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一个是非常著名的箕子,子姓,名胥余,商纣王的叔父。逃掉哪里去了,朝鲜半岛。一直有这么个传说,朝鲜半岛有一支人就是箕子的后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他的一个太师,他的很重要的一个大臣,带着他的祭乐器投奔了周。他把祭祀鬼神的乐器礼器给卷走了。带的这些东西非常重要,这个东西在今天我们看来就是个乐器嘛,古人不这么看,祭祀的礼器是神圣的,你把这个礼器给丢了,你这国家差不多就完了。比起夏桀的荒淫残暴,商纣王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夏桀商纣王就成了暴君的代名词。商纣王也像夏桀一样断送了先祖创立的王朝,那如何评价商纣王的是非功过呢?
客观的来看商纣王,现在学术界也有很多人认为商纣王并不一定那么差,商纣王真就一无是处吗?也未必。这个帝王当然荒淫,暴虐,残酷但他也做了一点事情。从比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还是有利的,有好处的。比如他开拓了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商纣王经常派兵去打,这个人孔武有力想法也多。那么这下就把当时还没有开发的淮河下游啊,山东啊,长江流域啊给开发了。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这当然有助于华夏大地生产的发展,这个是没问题的。第二,商纣王也曾推行过一系列革命的,革新的措施,反对神权,改革旧的风俗。第三,他打破了奴隶主世俗贵族的世袭制,大量的提拔新人。他只要看着顺眼也就把你用起来了,他倒不一定非要看你血统,也做过这样的事情。第四,学术界也有人认为,商纣王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思想的和物质的基础,是统一中国的某一位先驱。当然这最后一点的评价并没得到大家普遍地公认。但也有不少学者也在提这个看法。这也说明历史上任何一个恶的人你也要去具体分析他。这些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事情却在当时导致了商朝的灭亡,为什么呢?你要去开发淮河,开发长江流域,你就要用兵,用兵你就要消耗国力,就要征用人民就会导致民怨沸腾,所以历史相当复杂。
在三千多年的殷商时代,这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也创立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文化不但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商朝实际上延续了五百年左右,近五百年,不到六百年。也就是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那在这一时间段里整个世界的格局是什么样呢?不要仅把眼光和思维局限于中国,非洲古代埃及王国进入极盛时期,古埃及文明发展到一个接近顶端的鼎盛时刻,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国正在兴起,古希腊的麦锡尼文明也在崛起。它们和商朝一起东西辉映,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世界一片文明的兴盛。前面提到,据说在商朝灭亡后一些遗民,商的遗民到了朝鲜半岛,甚至在国际学术界今天还有人推测,也有一些人相信,商朝的一些遗民到达了美洲,这就对当地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商的文明程度比较高嘛。这就牵扯到后来玛雅文明的起源了,牵扯到印第安人的来源,这是个非常大的课题了。商朝对我们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甲骨文。商朝的甲骨文是我们汉字迄今为止知道的,最早的成熟的形态,甲骨文以前当然还有别的形式,但是不成熟也不成体系,字的数量也不够,也没有形成这种比较大的记载量,而甲骨文是最重要的。纣王的腐败导致了商朝的最终灭亡,那么是谁灭亡了商朝,商朝灭亡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上一篇:微言精解三字经--19
下一篇:《儒茶三字经注译(前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