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发布时间:2024-08-30 00:07:01 人气:52
第十五讲:
明伊始 废茶团 岁朝贡 改为散
法从简 普民间 器之父 紫砂现
开茗饮 归自然 水为母 清泠甘
十三宜 岕茶笺 榷茶引 罪私贩
开海丝 传播远 多茗仕 文明传
注译:
在唐朝饮茶的方法主要是碾末而煎煮,即为现在日本沿用的抹茶。两宋则是添加香料,捣为细饼,制成茶饼或茶团。到了元代,个别地区出现了茶叶茶冲泡的形式。
应该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所决定的。明朝在元朝破败的烂摊子之上立国,面临着诸多前朝的问题与矛盾,如民族压迫,土地兼并,政治腐败,贪腐成风等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治,为了巩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加上朱元璋出身是平民,当过乞丐和云游僧,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一直提倡勤俭,他认为团茶制作耗费大量劳力,且经过深度加工,丧失了茶的原味为由,于洪武二十四年下诏:“罢废福建建安团茶进贡皇宫,禁止制造团茶,唯采芽茶进贡。”意思是废除福建建安等地的团茶进贡制度,各地禁止制造团茶,只采用芽茶进贡。
在帝王的带动下,叶茶品饮蔚然成风,所以从明朝开始以芽茶冲泡而饮,冲泡方法简单明了,喝茶便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明朝人认为,宋代点茶法中把茶烘烤磨末,此法背离了草本最原始的味道,而以沸水冲泡茶叶,更能体现茶之真味,此冲泡法称为“瀹(yuè)饮法”,瀹饮法在茶的饮用历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茶叶清饮之源。其实唐宋民间也有“瀹饮法”,只不过此法在当时不入文人雅士之目。
从抹茶煎煮到叶茶冲泡,明太祖的这道诏令改变了中国人饮茶的方法,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沈德符称之为“开千古茗饮之宗”。明初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才华出众且性格疏放,对品茶一事情有独钟,曾写下《烹茶》、《茶轩》等诗作。在开篇的《石井泉》一诗中,作者营造出一幅山林宁静的自然场景,可以远离喧嚣凡尘,与僧侣为伴,煮茶品茗。这也是身处元末乱世的文人们明哲保身的避世之举。但诗中还有“醉后漱堪醒”一句,说明作者并不甘心过一味隐世的生活,于是在明初大举招贤的浪潮推动下,高启也出仕了,在翰林院任国史编修官,兼教导诸王子。正如他诗中的一句“品第宜居首,谁修旧茶经”,大有扬名于世的意思。只不过实际修的不是《茶经》,而是转修《元史》罢了。然而高启虽才华横溢,但追求自然性情、不拘礼法的性格不仅令他难以在官场逢源,而且在文字狱大兴的大背景下岌岌可危。出仕两年就辞官还乡,他为苏州知府魏观所作的《上梁文》,被人妄指歌颂张士诚,最后遭连坐腰斩。
政治和文化专制的高压态势一直持续到宣宗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当时一些与茶有关的诗文了解到。宁王朱权是太祖的第十七子,在靖难之役中被哥哥朱棣(明成祖)挟持,参与了“叛乱”。明成祖继位之后对他颇有戒心,令他惶恐不已,只好终日品茶论道,以求超尘脱俗。他著有《茶谱》一书,独创品茶的环境与程式。书中开篇序言就写到:“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细细读来,可以感受到一种道家出世的品茶意境。
散茶因为易冲泡,操作简单而成为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由于散茶的流行,茶壶和茶碗也普及开来,在明代,十分追求饮茶的器具之美,其重要的表现就是紫砂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在明代,陶瓷茶具、紫砂茶具、金属质茶具等种类非常多,很多茶具上都刻有铭文,作装饰用,而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都喜爱这样的茶器,很多爱茶人士,都有一套自己钟爱的饮茶器具。
同时品茶的程序日趋简单,这也使品茶成为了更多平民百姓的最爱。在明代茶馆已作为一项平民活动的场所,发展迅速,明末在北京出现了只有一桌几凳的简朴茶摊,于街头巷尾,用粗瓷碗卖茶,到了清代茶馆数量多,种类、功能齐全,在康乾时期,仅杭州城内,就有大小茶馆八百多家。 茶馆盛行也充分说明了,茶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明清是封建社会的顶峰,而茶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文化的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联系,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茶一直伴着中国人的生活,从未缺席。
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 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明代以自然为茶的美,山、石、松、竹、烟、泉、云、风、鹤等字频繁出现,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田艺蘅《煮泉小品》专有“宜茶”一章,还对饮茶环境及茶人做了规定:茶如佳人,此论虽妙,但恐不宜山林间耳。……若欲称之山林,当如毛女麻姑,自然仙风道骨,不浼烟霞可也。必若桃脸柳腰,宜亟屏之销金帐中,无俗我泉石。
明朝茶会追求的是一种隐逸之风,少有宋代茶宴的热闹。茶会不仅环境清幽,茶人谈论之事也都是高雅话题,饮茶时还喜欢作画,所以明朝以茶事为主题的绘画非常之多,如沈周的《会茗图》、《醉茗图》;仇英的《试茶图》《陆羽烹茶图》;陈洪绶的《品茶图》、丁云鹏的《煮茶图》等等。大量茶事主题的绘画,也表明了明代文人茶事的兴盛。明朝茶人的隐逸情怀和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因明朝重程朱理学,其思想相对保守禁锢,因此许多文人对生活抱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和避世隐逸的情怀。
明朝茶人总结出饮茶用水的标准,即:清、活、甘、洌、轻。清是水质清澈,活是活水,甘是水质甘甜,洌是水有清凉之感,轻是水质轻盈,古人认为天上的水最轻,如:雨水、雪水、露水、冰雹等,称为“天水”或“无根水”,天水泡茶备受古人推崇。和天水对应的是地水,即地表水,如:泉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等。这一点在《红楼梦》中,妙玉和宝黛一起饮茶时也有介绍。当然天水泡茶放在现在就非常不合时宜了,因为环境污染的原因,天水泡茶很可能会导致中毒。
宋朝时喝茶大多用茶盏,而明朝时多用茶盅,茶盅的造型更为灵巧和秀气。其中著名的茶盅有:洪武红釉印花龙纹茶盅、永乐甜白半脱胎龙纹茶盅、宣徳宝石红茶盅、宣德黄釉堆花绿龙纹荼盅、嘉靖青花云龙纹茶盅、万历青花梵文茶盅等。明朝的散茶种类繁多,有虎丘、罗岕、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大盘、日铸等,这些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茶类,其中以武夷茶最为著名。总体来看,明朝的饮茶方法以及茶叶种类,和我们现在区别不大,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喝茶习惯基本源于明朝。
在这些品茶活动中,有一款茶具脱颖而出,那便是宜兴的紫砂壶。明代人认为紫砂茶壶是“含土之精”,为难得的艺术品,用来泡茶雅韵十足、回味无穷。时至今天,紫砂壶依然是茶具的高地。丰厚的物质基础让中晚明的品茶活动更为丰富,融入了参禅、会友、清谈、书法、鉴赏、雅乐、金石等多种元素。在这个崇尚奢华的社会风气中,品茶以其高雅的意味让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明代茶学所说的文献众多,占了中国古代的大半,茶诗词、茶画以及大量记录茶事的随笔、杂记、文集等资料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大多传世之作都出自明代中晚期。晚明吴从先的《小窗自记》就有完整的品茗描述:“弄风研露,轻舟飞阁。山雨来,溪云升。美人分香,高士访竹。鸟幽啼,花冷笑。钓徒带烟水相邀,老衲问偈,奚奴弄柔翰,床头瓮,云边鹤。试茗,扫落叶趺坐,散步,展古迹,调鹦鹉。乘其兴之所适,无致精神太枯。”。这篇诗文开头有阁楼、有轻舟、有竹林,云雨成烟,鸟语花香,先布置一雅致的精舍。接着美人来了,高士也来了,是茶艺里头的佳客吧?作者闲来无事,化身为渔人垂钓水边,总不外乎酒醒懒起时。与老僧品茶闲聊,说到妙处自然会心一笑。文僮在一旁挥笔弄墨,少不得有佳句吟咏。趺坐如幽坐,散步即徜徉,鹦鹉做清供,古迹堪鉴赏。品茶十三宜,此文一个也没落下,自然展开,娓娓道来,实为晚明茶文献之佳作。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古今茶法变革的重要时期。明代陈师《茶考》记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饮茶法的变革,带来了茶业的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饮茶法引发茶类制法科技树的巨大变化。基于饮茶法的变革,更适合瀹茶法的炒青绿茶,一举取代蒸青绿茶而成为明代茶叶主流。以炒青绿茶作为工艺基础,衍生出不同的制作工艺和不同风格的茶类,比如黄茶、红茶、青茶等。至此,中国六大茶类先后诞生,于明代集齐,影响极为深远。
从景泰元年(1450年)至明朝灭亡这段时间,史称明代中后期。这一时期明代的皇帝普遍缺乏个人自制力和政治责任心,一味贪图享乐,闲理政务。 军国大事交由内阁大臣处理,有甚者还委托宦官执权,弄得朝堂内外乌烟瘴气。随着高压的政治势态逐步松懈,明末的政治也趋向黑暗腐败。经济方面,商业化与城市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已从循规蹈矩地禁锢圈子中走出来,开始了追逐真性情的生活。思想与学术也呈现出灵性的飞跃,作为儒学的一个分支心学,从北宋程颢,南宋陆九渊,到明朝的陈献章,加之后面湛若水,王明阳等人的努力,融合了道学和禅学的思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为历代儒客推崇。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个时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恢复。农业、商业、手工业及城镇规模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人势力的崛起成为这个时期一个显著的特征。随着财富的积累,从大内宫廷到市井城镇,由俭入奢的风气逐渐蔓延。虽然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驱使下,一些士人阶层也会弃儒从商,但他们会在生活中展现自己的艺术品味和文人格调,以此来与世俗分清界限。品茶就成了他们热衷的活动之一,并将其列入玩好之中。明代中后期的士人、缙绅品茶常常伴有焚香鼓琴,又或鉴赏字画古玩、听歌拍曲等等活动。
冯可宾在《岕茶笺》中谈到了品茶十三宜,一曰无事,即赋闲之意;二曰佳客,说的是文人会友;三曰幽坐,此乃参禅入定之举;四曰吟咏,以茶发诗兴,以诗助茶兴,幽雅自乐;五曰挥翰,沉浸在水墨字画之间;六曰倘佯,乐得安闲自在;七曰睡起,八曰宿睡,美美一觉睡到自然醒,实在是羡煞我们这些现代人;九曰清供,即以仙花、瑞草、嘉果、奇石、文玩、美器供供天地日月;十曰精舍,追求修心养性之所;十一会心,参悟世俗所不能之境界;十二赏鉴,十三文僮,借指伶俐清秀捧瓯奉客之“茶童”。
明代实行榷茶引税并行的茶政。陕川榷茶,各省引税。明代前期,仍然实行茶马互市制度。明代中期,实行召商中茶,即运茶交换盐引。明代沿宋之茶马政策,分设各处茶马司,极为重视。《明史·食货志》:“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之法,用制羌戎。”明代茶叶贸易控制极严。据《明史》记载:“太祖时,茶法初行,驸马欧阳伦以私贩论死,而高皇后不能救。”
明代茶政之下,茶农依然无比艰辛。榷茶增税,茶农艰辛。唐宋元明清,不一而足。明代高启的《采茶词》中,就感慨地描写了茶农将新茶供官交税后,自己都舍不得尝新的痛苦:“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简化后的茶文化是全面向外传播的时期,这于明朝末期开启了未来全球化。明代茶叶传播至亚非数十个国家。明代末期,茶开始正式有序地传播到欧洲。
公元1405-1433年之间,太监马三保,即郑和,奉使七次远涉重洋,到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等30多个国家或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每次均携带茶叶,或赠或市,极大地促进了茶叶与茶文化在各地的流行。郑和下西洋途径之地,往往正是中国从海上通往地中海和欧洲各国的中转地、中介地、停靠站,对于中国茶叶的西向传播十分重要。约200年后,形成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万里之遥的“海上茶叶之路”。郑和船队功不可没,可惜因故中断。从而断送了明朝迈入海洋国家的契机,以及工业革命的机遇。(庞大的海洋利益,会倒逼成为海洋国家、商业国度及科技的大幅度进步。)
明代茶事极盛,茶人极多,茶技极精。明代茶人名士有朱权、张源、许次纾、张岱、沈周、文征明、唐寅、王阳明、熊明遇、吴宽、朱存理、王履约、徐隐君、史鉴、陆师道、祝允明、王宠、钱椿年、夏树芳、陆树声、陈继儒、董其昌、文震亨、黄龙德、张大复等人,星河灿烂,难以计数。
明代饮茶环境极为精细讲究。明代张岱《露兄》记载:“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净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有天合之者。” 明人《徐文长秘集》中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品茗图景:“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藓苍苔,素于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明代茶事尤以江南为盛。明代陈师《茶考》记载:“煮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在人类茶史上,明代尤以茶书和茶画著称。
上一篇:《儒茶三字经注译(14)》
下一篇:《儒茶三字经注译(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