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 8749 119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 8749 119
国际应急中心

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儒茶三字经注译

《儒茶三字经注译(20)》

发布时间:2024-09-02 20:14:59 人气:50

第二十讲:

茶之事      大文章      益身心     德无量

申非遗     有天香       太极禅     功传详

宫廷膏     千古盎       复熬制     当传扬      

 注译: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为核心内容的,同时它也体现出定力、孝心、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学习茶文化不仅要学习茶文化,更要学习其中的蕴含的高深人生之道!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茶文化做为一种精神上的财富吸引了许多人,而茶也因此获得了更丰富的文化内容。说喝茶不应当说喝,应说去品,喝是指渴了喝,品则是用心去品,品出人生,品出茶的灵魂,饮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行为道德。小小的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则如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人生如茶,茶似人生。闲暇之余,我们品茶时也不忘品人生,人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人生况味,深感人生如茶。虽说茶盏小,但启示却是不少,人的生老病死乃自然之理,正如夕阳西下总有旭日东升的时刻,难得的是不懈奋斗精神和愈挫愈勇的斗志。尽管苦涩绕于舌尖,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进铅华。


       品茶,就是品评茶味;饮茶。一般来说,这是一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品茶的意义,有身、心两种益处!

  茶叶在中国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有许多的功能。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和药理作用。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人们发现的。品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祛痰、除烦、去腻、消炎解毒等功效,显然,喝茶肯定是有益身体健康。

       在品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茶道。所谓的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品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很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品茶文化的核心,是品茶文化的灵魂!“俭、清、和、静”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一个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

        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品茶真的是让人获益良多,尽量地让自己可以独善其身,让自己的觉悟品茶,就是品评茶味;饮茶。一般来说,这是一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这让人平静的茶,显然有益于心,心安处即桃花源不是么?


  茶文化”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到90年代全国上下已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从内涵来讲,茶文化是指特定社会成员所传承的与茶有关的能力和素养,包括思想道德、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制度规则、知识体系、风俗习惯等;从外延来看,它以人文层面为核心,兼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与茶产业、茶科技并列。以此概念衡量,茶文化并非只在中国当代社会存在,而是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如今人们对茶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茶具和茶叶的讲究也越来越多,好茶配好具固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具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实用性,更加追求美观精致。正是因为茶文化成为一种全民风尚,而茶具也跟上茶文化脚步,包装精美、款式造型别致,这才被纳入了礼品的选择之一。一套包装精美,制作精致的茶具不只令收礼者喜悦,就连送礼者都会倍感有面子。


       茶作为国饮,有上千年的历史,而茶具尽管与茶文化共同发展,却往往不如茶文化受到大众风靡的程度高。但如今,随着茶具成为市场的新宠儿,茶具作为潜力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其前景的发展不可估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文化进入了全面复兴和空前繁荣期。中国重新成为世界茶叶第一生产国和第一出口国,茶叶种植面积、干茶产量等世界领先;长期失传的唐代煎茶、宋代点茶都被复原,出现了新中式茶饮等饮茶法、茶艺馆等新式饮茶空间,茶文化作为一种生活美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受欢迎;各类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中外交流茶会和茶话会、茶文化研讨会等频繁举办,中国还推动设立了“国际茶日”;高校和各类机构设立了茶文化专业或茶文化学院,茶文化是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茶艺师、评茶师成为新的职业类型;茶叶与小说、影视等文化产品紧密融合,产生了一批精品电影和电视剧。


       总结唐代以来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会发现两个基本规律。其一,时代的文化背景是形成茶文化品格和特质的重要基础,如唐代是一个开创性的时代,这种开创性在茶文化中也有鲜明体现。其二,茶文化的发展程度是国家和时代的表征,国家的繁荣与否与茶文化命运休戚相关。

  茶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其媒介性,所谓“以茶为媒”。通过茶叶这一媒介,人与物质、人与精神得以相互促进和激发,不同人群、族群、国家之间得以充分互动,给全人类带来了友谊与和平。

        第一,茶文化涵养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性格。茶有止渴生津、消食降脂等方面的功效,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更有醒脑明目、放松精神、激发灵感等方面的作用,有益于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须臾不可离的七种日常;“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茶是人生的八大雅事。中国礼仪之邦在茶中有鲜明体现,皇族宫廷以茶赐群臣,宣示恩宠;士子文人互寄新茶,寄托诗文情思;亲朋好友相互馈赠茶礼,联络彼此感情。中国古代的儒释道群体还赋予茶叶以道德和文化情感,认为茶有精行俭德、致清导和、韵高致静、茶禅一味等方面的思想特质,这成为中国人文化品格的象征。茶含蓄内敛,这是中国人品位生命、解读世界的独特方式。中国茶叶种类、品饮方式、饮茶习俗等十分多元,但彼此之间没有攻讦和压制,而是相互学习、兼收并蓄、和谐共处,这体现出中国人热爱和平、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第二,茶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从唐代起,茶叶和茶文化已经向吐蕃、回鹘等边疆塞外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这些地区多为游牧生活,人民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维生素等摄入量较少,不利于消化,而茶叶有消食解腻的功能,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甚至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程度。为了增加朝廷税收、获取充足的作战马匹,同时巩固和强化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北宋政府推出了榷茶和茶马贸易政策,设立茶马司,借此巩固国防、强化边疆治理。雍正十三年(1748年)官营茶马贸易废止,之后民间茶马贸易继续深入发展,促进了茶马古道的繁荣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原的羹饮、团饼茶等早期的茶叶使用和制作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得以保存和传承,各民族也创造了奶茶、甜茶、酥油茶等新的特色饮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茶文化中也有鲜明体现。总之,茶叶是各族群之间的“黏合剂”,以茶为媒,可以互通有无、强化认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第三,中国茶文化深刻影响了全球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是中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类型之一,它是一种溢出性文化,不断从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在唐代,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向东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波斯(今伊朗)、阿拉伯、天竺(今印度)等地区,向南传播到安南(今越南)等东南亚地区。从17世纪开始,荷兰、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与中国开展大规模茶叶贸易,茶文化通过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等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北美洲进而遍及全球。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全面“出海”,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了中国是茶文化故乡和发源地的地位。在充分汲取中国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各国结合本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孕育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如日本茶汤和茶道文化、英式下午茶文化、韩国茶礼文化、俄罗斯茶炊文化、美国冰茶文化等。这让世界茶文化变得类型多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见证。


  我们上面一直在复述着茶的好茶的妙,茶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中散发出的迷人芳菲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功绩,难道就没有遗憾么?就没有不好么?

        有,答案是一定有!

       那有什么样的遗憾和不好呢?那就是我们把诸多与茶有关的工艺、技术、品饮及表演项目等做了申遗。讲到此,大家不禁会问申遗不是对作为传统文化精要的茶予以了保护,这不是好事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难道不是一种荣耀与肯定么?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大家不都对什么“非遗传人”、“非遗大师”都十分尊崇么?这有什么不好么?

        当然,这本身一定是好事,因为这说明我们政府乃至诸多国际组织对人类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及采取的必要保护措施。那为什么要保护?为什么采取必要之保护措施?这反之去想,不正证明这些要被保护的非遗项目正处于灭失或消亡的状态么?如此之笈笈可危,显然不是好事呀!不是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的。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成为第6个加入《公约》的国家。截至202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共收录676项遗产项目,对应于140个国家;其中,中国列入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孕育出了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之为“茶叶相关非遗”。这些非遗项目,既代表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了当地的历史、风俗和民间传说,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应该说申遗只是为了保护与传承,这是件任重道远的事。非遗传承人虽然应受到尊崇或一种荣光,但也不可沾沾自喜,逢人便说,“我怎么怎么历害,我是什么什么大师……”之类的话,传承之文化或习俗之所以走向衰败,当然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它很复杂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讲清楚的,但不也需要我们躬身自省谦卑笃行么?我想这更应该是我们茶人尤以秉持的情怀与信念么?

       不熟悉的人我不讲,在此我不妨讲一个我身边的例子。也就是申非遗有天香的天香,作为茶宗的传人,这么个在民间艰难延续了千年的斯文脉络,几尽濒临灭亡,其本身就该是个非遗,而其间沿袭其技艺者,更应肩负使命,承如茶低调而又谦和地存在着励行着……。

  张妙香,原名张银字天香,避师讳而名妙香,淮安人氏,茶寿泰斗天福传人。茶宗第23代弟子、高级(茶艺)技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太极禅茶道养生及表演项目己列入联合国非遗保护措施会议之最具代表性名录,《世界》杂志、《中华国粹》画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其事迹,著有《茶之唯美》、《太极禅茶道秘传》等书。

        太极禅茶道八诀十三式始创于朱熹次子朱埜,朱埜性喜丹道与全真长春子丘处机交厚,拜习得玄门秘法,又溶朱氏茶院府世传之精要,以茶入道充分传承和发扬了古老传统医道、武学、气功以及心学等方面的大成之道。八诀是子午诀、阴阳诀、乱环诀、混元诀、心意诀、卍字诀、连环诀、空明诀,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太极禅茶道极具养生保健功能又优雅美静,是中国茶宗独门秘传的养生艺术,世间能知之领会详细者已寥若晨星。

  当然,我认识的张妙香还有一门手艺,她还是宫廷茶膏熬制秘法的传承人。其专门藏有古老药具,一天,她拿出陶瓷小瓶,只有鹅蛋大小,挂着一层白釉,上面写着“茶膏”两个黑字。吾不禁问此“茶膏”究竟是什么呢?她婉尔一笑曰:“此茶膏就是古时茶的深加工品。茶为药食同源的佳品,在我国被誉为‘国饮’,茶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随又听她娓娓道来,《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据史料记载,茶膏起源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还记有茶膏的制做工艺,他用“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道工序来概括,“膏土以水澄泚之,……此皆茶之精腴。”

  据清历史学家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记载,早在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贡给朝廷,书中写道“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茶膏在唐代就以贡品的身份出现,外表用金丝包装以显示其贵重,且每份贡品数量很少,只有八枚,更显弥足珍贵,这里的建州即现在福建省南平一带。

  茶膏一出现,就有一种尊贵的身份,使它在多种贡茶中被列为上品。唐代为此建立了茶政税收、茶马贸易等,是茶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

       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宋代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当时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到了痴迷的程度,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阐述了对茶品的论述:“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他的论著促进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但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废除了茶膏的生产,全部改为散茶,延续多年的茶膏从此消声灭迹,不见踪影。

  到了清代,茶膏又得到政府的重视,“涅磐重生”。1729年,雍正皇帝钦发圣旨,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并责成云南总督鄂尔泰取云南大叶种茶制成茶膏进贡朝廷,成为皇室御用,身价倍增,促进了茶膏的生产和不断发展,一度成为“皇权”的象征。到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开始对茶膏的生产进行改进,一跃成为宫廷制品,并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使节,这也是笔者说的其作礼邦交相了。

      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所撰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曾记载:“茶膏,性味甘,苦,凉。归心,胃,肺经。功能,清热生津,宽胸开胃,醒酒怡神,烦热口渴,(治)舌糜,口臭,喉痹。”

  当时茶膏的生产工艺有两种,一是大锅熬膏法。这种工艺是借鉴中药熬膏的思路,将茶料投入锅内,反复煎熬七次,然后将熬好的茶汤倒入滤布里挤压,过滤后继续煎熬,浓缩成膏。在熬制的过程要求快速搅拌,熬制到捏起一团膏体不粘手,拉长丝而不断,颜色呈淡褐色为度,这时的浓缩膏不嫩不老,恰到好处。熬制定型后晾凉,装盒或装瓶。

  第二种是清皇宫制膏法,这种方法与大锅熬法不同,它是在唐宋时期的制膏工艺的基础上,运用了生物二次发酵技术,促使茶叶内所含物质分解转化,然后反复压榨取汁,熬液成稠密度较高的软膏入模,低温干燥即成。现故宫博物院保存完好的茶膏,为方形饼状,色黝黑,大不过寸许,每块重4克,上面压有花纹,中间有寿字,四福绕之。

  近年来,国家科研部门注意到了古代茶膏的失传,对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宝贵遗产是一大损失,已着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去破译和复原这一古老的产品。


  据现代研究分析,茶膏是茶的精华。《中华本草》载:茶膏性凉,味苦甘,入心、胃、肺经,具有清热生津、宽胸开胃、醒酒怡神的功效,主治烦热口渴、舌糜、口臭、喉痹等症。由于茶膏是高纯度的茶叶精华,对水质极为敏感,饮用方法也十分讲究,若用没有任何杂质的纯净水冲泡,则普洱茶膏汤色通透红亮;若是弱碱性矿泉水,则普洱茶膏中的茶多酚会快速转化成茶红素等有益物质,使汤色迅速变红,对身体健康颇有益处,滋味更加醇和。饮用可采用煮饮法或冲饮法。煮饮法即将茶膏用纯净水或矿泉水煮沸; 冲饮法即将茶膏倒入杯中,注入沸水冲泡。可根据个人情况选用。冲泡法虽方便,但煮饮口感更佳。有条件的还是用煮饮法更佳。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400 8749 119

微信咨询
国际应急中心
返回顶部
X国际应急中心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16651680333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