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发布时间:2024-09-02 20:43:09 人气:56
第二十二讲:
追蔡朱 立宗纲 为抗战 筹粮饷
文与陆 谢邓江 匡宋室 皆忠良
崖海战 败流亡 丹心照 万古殇
注译:
上一节我们提到了张世杰,是我们茶宗实际上的开宗鼻祖。可我们历传下来至今却拜朱熹为茶宗始祖及蔡襄为亚圣太祖,这其间到底是何缘故?
我们不妨返回到当时的历史去看看当时的状态,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面对着大元的金戈铁马,仅凭一些缺乏供给的散兵游勇确实是“独木难支”,捉襟见肘的军需物资实在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战争打的是经济,这是残酷的铁律,流亡的政府哪里还能支撑的起抗元部队所要的各种物资供应?
也就是在这样的窘迫之下,有人提醒了张世杰,要建立一个专门的队伍来解决军队后勤的保障,这个队伍还得以民间组织的面目呈现,它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这听起来是不是觉得与今天我们的应急队伍的“平战结合”的概念极其相同?那怎么建立这只队伍?这只队伍要以什么面目出现呢?摆在张世杰面前的确实是个时代的课题。
于是又有人提醒张世杰,茶是自唐到本朝以来最具经济价值的农作物,但凡城池皆落元寇之手,唯乡野深处元军不可及。凡于此处立筹备之区,种植茶叶通茶马古道而谋经济资军。另自本朝初就有茶贩集结“横刀揭斧,叫呼踊跃”,在江西、江东、湖南、湖北等地形成一股独特的武装力量并渐成气候,曰茶商军。如本朝初湖南赖文政之流等,善于游击,如招安赖其用,在后方开垦种植贩之,实是一举两得。张世杰闻之如梦初醒逐从之,于是便有了茶宗的创立。此后文天祥、张世杰卫国招勇亦将茶商军虑倚为重,在湖北建兴国军,委谢叠山为管制,闲时植茶贩卖募饷,战时起兵策应,是茶宗一脉之原始也!
招安茶贩并形成一个抗元根据地成了宋未军政的一大任务,应该讲这个策略是极其正确的。据《郑清之传》讲: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日:‘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招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事实上茶宗的建立,经常作为宋朝军队的补充。在南宋的各地保卫战中,茶商军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根据《襄阳守城录》一部分茶商还参与了开禧年间的襄阳保卫战:公(赵淳)以城中兵少,遂立旗募茶商勇悍之人,虽经配隶者,皆不问所从来,名为敢勇军,应募者翕然。这说明茶商的战斗力也是获得宋朝官员认可的,虽然茶商武装初期对南宋王朝造成一定麻烦,但是使用得当也是保家卫国的好手。张世杰从中得到灵感而创建茶宗实在也是形势所迫,但万事开头难,要想建立这样一个组织谈何容易。在封建社会时期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家国将倾人心涣散,巧妇难为无米炊的张世杰将目光盯向了一些仕族乡绅,他知道只有他们还有点实力帮助朝廷号召民众,出钱出力来组建这么一支队伍,而要唤醒或激发这些人就需要一些手段。我们中国自古便是个人情世道,先讲求关系再求同盟,遂成事则不难也。深谙此道的张世杰就把朱熹的“牌照”搬了出来,朱熹何许人也?其乃一代理学大师,也是张世杰师父朱埜的父亲,不仅学冠天人,还是一个茶痴,曾于武夷碧水丹山之间,亲植茶坂,自诩茶仙,设武夷精舍,以茶喻道,创诸多书院,为南宋朝廷输送了不计其数的人才,影响深远。因此,张世杰打着朱夫子的旗号,尊其为茶宗始祖,时国人文仕大多皆考亭门下,故很快就把茶宗号召建立起来了。为了更好地种植生产高品质的茶产业,张世杰又把蔡襄搬出来尊为亚圣太祖,因为蔡襄是宋代一位举足轻重的茶界大伽,用他做技术典范也算是相得益彰了。
古人对人的尊讳是十分讲究的,这里有个问题,蔡襄早朱熹一百多年,而朱熹却被尊为茶宗始祖,而蔡襄却只能委为亚圣。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朱与蔡是道与学的区别,道覆盖学,道必大于学,这么说你理解了吧?何况当时,朱熹的影响很大,考亭学派的仕子半天下了,这可以解决组织的问题,有了组织才需要主题。但为了尊重事实,虽称蔡襄亚圣却冠以太祖的尊号,你弄明白了吧,古人就这个讲究,从一个称谓上就把事情给交代清楚了。
那接下来我又要大书特书一个人了,那就是名冠千古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了。大家似乎都知道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历史上文天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据史料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皙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便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道:“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可见幼而立志,日后必大器,此言诚非欺人之语也。
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被起用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因此见到了前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神色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
当然,文天祥并没有让他的老师失望,他最终确实成为了千古英杰的楷模。
三杰之中怎可少陆秀夫呢?应该说陆秀夫的死节,带走了一个王朝,他把宋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带去了茫茫大海中。曾经有人说过,做皇帝是高危职业,事实上还真是如此。能够得到善终的皇帝很少,许多皇帝,不是死于外患,便是死于内乱。特别是那些亡国之君,死法更是离奇得很。南宋未代皇帝的死真是别出心裁,被陆秀夫抱着跳了海。他不仅没有成为民族罪臣,反而成了民族英雄。
陆秀夫的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把家迁到了镇江。镇江有两位饱读诗书的先生,陆秀夫就跟随他们学习。当时,先生就认定他不是个寻常人,将来必有大成就。后来,他果然考上了进士,被李庭芝罗致到自己的门下。陆秀夫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成人之后,更是高人一筹。他的才思极高,在文人中属于凤毛麟角。而且,性格沉稳安静,内敛自持,每次宾主聚会时,别人都极力炫耀自己,以期得到主人的关注。唯独他,一言不发,正襟危坐,矜持又庄重。但每次有任务交给他,他都能处理得十分妥当,各方面转圜得也游刃有余,因此李庭芝格外钟爱他,即使调离岗位,也带着他一起。后来,李庭芝做淮东制置使时,将其推荐入官场。从此,他的仕途一帆风顺,风生水起。即使有波折,也很快就过去。
临安沦陷之后,陆秀夫随同皇帝一起流亡海滨。这个时候,大小政务都没人打理了,一切都呈现出腐朽凋零的气象。杨太妃垂帘听政,群臣朝会时,其他人都已经不再恪守礼仪,唯独陆秀夫一如先前,持板上朝。只不过,在做这件事情时,他几度垂泪,几度擦拭,就连旁边的同僚们也都受到他的感染,纷纷落泪。后来,益王在又惊又怕中死去,群龙无首,大臣们面面相觑,都准备离开。陆秀夫仍旧不肯,出面阻拦,他认为皇帝只要还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国家就还在。在他的游说之下,本来已经涣散的人心又有了希望和凝聚力。于是,新皇帝登基了。
陆秀夫每日打理朝政之外,还细心地将这一段经历详尽地记录下来,编汇成书,交给当时的礼部侍郎邓光荐保存。希望他能够活下去,将书传出去。这个时候的陆秀夫,心中应该已经有了隐隐不详的预感,他在交代后事了。他用一种豪迈而苍凉的方式,向邓光荐告别,向这个让他欢喜让他忧的世界告别。最后的时刻到来了。有人前来相救,但陆秀夫不敢相信任何人。后崖山被攻破后,陆秀夫护着刚登基的卫王,其他多数人则各自逃生去了。到处都是风声鹤唳,到处都是危机四伏,陆秀夫知道天意如此,已经逃无可逃了。于是,他默然垂泪,先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自己则背着卫王跳进海里。随后,许多忠臣与十万军民跟随其后。如此惨烈的场面,真是千载难遇。当时适逢黑夜,雾气沉沉,只有无边的海浪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
邓光荐还真是逃了出去。只不过,他去世之后,这部书究竟去了哪里无人得知。关于二王在海上漂泊的那段日子,这世上再也无人得知了。这次战役之后,南宋残余势力彻底被终结了,蒙元统一了整个华夏,游牧民族征服了内陆。这场海战也标志着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因此出现了断层。陆秀夫也因此成名,成为一位有节气,不肯屈服的民族英雄。他的纵身一跳,悲壮豪迈,使人敬佩有加。
当然最令人叹息的是那个小皇帝,还未懂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还未真正尝过人间悲喜,便被历史的大潮赶下海去。他在陆秀夫背上时,感受到的是脊背的温热还是海水的冰凉?谁也无从得知。只有历史,依然如一辆飞驰的马车,载着文明与往日,飞奔向前,永不回头。
如果说茶宗的东家是张世杰的话,那谢叠山就是茶宗的大掌柜了。南宋抗元英雄谢枋得就是谢叠山,他也是我们茶宗的先贤,今福建茶乡安溪茶王公祠里供奉的菩萨就是谢叠山。他与著名抗元英雄文天祥是同科进士,一生蔑视权贵,爱国爱民,他还具备“从道不从君”的大义情怀,从而树立了历史罕见的文人形象。
谢枋得是南宋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于宝庆二年(1226年)2月24日亥时出生,他从小由母亲桂氏教养,聪明好学,每次看书,五行一齐看下来,过目一看,竟然会终身不忘。
谢枋得为人豪爽、说话直率,一与别人谈论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时,往往会掀起胡子、拍案而起,显得很激动的样子。并且以“忠义”作为己任。怀揣着科举取得功名后,可以报效国家大展宏图的梦想,公元1256年,30岁的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取进士,并名列前茅,正当美好前程就要实现时。却在殿试时,因他抨击当朝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斥责他们选拔人才不重才学只重门第,结果被屈居二甲第一名,谢枋得愤然抛弃功名,返回家乡。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谢枋得并未因此而停止,后来他在建康主持考试,仍是初衷不改,以当朝权贵贾似道的政事拟为考题,预言贾当政的结果必然是“兵必至,国必亡”。这种不畏权贵,直议当朝大臣的胆略非一般文人能比,谢枋得也因此被贬到兴国(今湖北阳新县),今兴国仍遗有叠山书院。
因蔑视权贵而舍弃功名的谢枋得,在国家危难之际,却能挺身而出,誓死保卫家园。面对蒙军攻宋,他毅然应召,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以资报国。 公元1275年,元军大举攻宋,在国家存亡关头,隐居在家的谢枋得再次挑起抗元大旗,组织兵民保家卫国。1276年他更是身先士卒,在江东地区与进攻元军血战沙场,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不得不隐姓埋名,弃家逃亡。
即使在如此国亡家破的绝境中,谢枋得他仍坚持不懈,与文天祥誓约“宰相努力在朝,我等努力在野”。受张世杰命组建茶宗基业以策应反元图再造南宋江山。这在当时元朝已立,宋室顷颓的境地,尚能有如此忠节,谢枋得的言行实不多见。
谢枋得刚正不阿的品性不仅表现在蔑视权贵上,就是对王权君命他也能坚持原则,有所舍弃。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帝、太后后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南宋宣告败亡。 此时的谢枋得并未停止抗元斗争,当南宋景炎帝继位后,任谢枋得为江东制置史,谢欣然领命,受命于危难之际。与他在太平时期弃职而去形成鲜明对比,其独特个性尽然体现。在其它宋朝遗老纷纷降元之时,谢枋得对南宋仍是矢志不移。
即便太皇太后谢氏发布令南宋各地臣民降元的诏书,谢枋得仍不服从,用他自己话说“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此种‘从道不从君’的大义情怀,历史罕见,此种精神境界更非一般文人所能企及。谢枋得不仅个人如此,其家庭也是“满门忠烈”:
谢枋得的母亲桂氏被元兵擒获,元兵想利用她逼迫谢枋得归顺,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说了这样一番话:“老妇今日当死,不合教子读书知礼义,识得三纲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难。若不知书不知礼义,又不识三纲五常,那得许多事!老妇愿得早死。”同样刚烈的,还有谢枋得的妻子李氏,为免受辱,李氏和女儿及两个婢女在狱中自尽。谢枋得的伯父战死,从弟为抢父遗体而罹难。其全家一致的抗争精神真是催人泪下。
南宋灭亡后,元朝为了利于自己的统治,开始笼络宋朝的贤能志士。于是,元朝行省丞相兀台亲自来访谢枋得,请求他出山帮忙,谢枋得推脱道:“上有尧舜,下有巢由,谢枋得名姓不详,不敢赴诏。”最后,兀台只得悻悻而归。
元世祖至元25年(1288年),元朝又派人到江南搜罗人才,时任元朝礼部尚书留梦炎(谢枋得的老师)再次举荐谢枋得。留原是南宋大臣,后投降元朝,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谢枋得写信给留梦炎,讥讽他的投降行为,并说:“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是一个快死的人了,决不再做元朝的官。”最后,当时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得知朝廷搜罗人才,也想举荐谢枋得,在建阳肆中访到卖摊卜卦却只要栗米不使元钱的谢叠山,就派人将他骗到府中,想逼迫他投降。没有达到目的后又强迫其北上,谢叠山北上大都后,问明宋太皇太后谢氏坟墓和宋恭帝所在方向,恸哭再拜,以全臣节。之后谢枋得绝食五日而死,他以一文人特有的方式向元朝作出了最后的抗争,用自己的生命诠释其“誓为宋臣”的坚贞与执着!此种铮铮铁骨与宋败亡后那些纷纷降元的士大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谢枋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文人形象,他威武不屈的民族骨气和贫贱不移的高尚精神,在其格调高远的诗词中展现无疑。如流亡期间所作“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充分表达了他仍希望复国的坚定信念。“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又饱含谢枋得亡国之痛,透露着他孤掌难鸣,独立青峰的悲凉与落寞!“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更是充分表达了谢枋得以死循节的心志,这种不恋昼锦荣华的铁骨松风令后人读之肃然起敬!我们崇敬谢枋得不畏权势,敢于与封建保守、投降势力坚决斗争;勇于抗击来犯之敌;为了保家卫国、民族气节不惜牺牲生命的可贵精神。努力学好各项本领,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安康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讲完了谢叠山,我们再讲讲上面说到的一个人——江万里。在江西省吉安市有座白鹭洲中学,它有759年历史。白鹭洲中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241年的白鹭洲书院。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他是我们茶宗的先贤宋名臣江万里了。
江万里是江西九江人,他出生于公元1198年。江万里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是朱熹的再传弟子,他在28岁的时候进士及第。江万里一生三次出任南宋丞相,但是碰到了奸相贾似道。江万里处处被贾似道排挤,只能出京担任地方官。江万里在吉安任职的时候,创办了白鹭洲书院。白鹭洲书院培养出来的状元文天祥,以恩师之礼待江万里。江万里在担任湖南安抚大使的时候,文天祥在湖南担任提刑。文天祥去拜会恩师江万里,75岁的江万里对37岁的文天祥说:“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于君,君当勉之。”江万里把社稷的千钧重担,压在学生文天祥身上。自己也没有闲着,也在组织抗击元军。元军渡江之后,江万里兵败被俘。
元军想利用江万里的影响力,劝江万里投降。江万里虚与委蛇,趁元军不备的时候,抓住机会得以逃出生天。江万里带着家人,来到江西的饶州。古饶州的地盘,包括上饶市和景德镇的部分地区,治所在鄱阳县。江万里的弟弟江万顷,历任数郡太守,也随兄长一起到鄱阳抗元。
江万里没有儿子,他把四川人王橚(念:素)的儿子收为养子,取名江镐。江镐随父亲一起,在鄱阳组织抗元。江家兄弟父子三人,虽然知道“大势不可支”,但是发誓“当与国为存亡”。元军攻破湖北襄樊之后,江万里知道形势危机。江万里在芝山后圃,挖了一口池塘,取名曰“止水”。江万里计划,一旦鄱阳城破,就与家人投止水殉国。在江万里勉励学生文天祥两年之后的1275年,元军攻破鄱阳城。元军俘虏了江万顷,向江万顷索要钱财。《宋史》记载,江万顷宁死不屈,结果被元军所杀。江万里听到弟弟的死讯,知道无力回天了。此时的江万里,还是影响力极大的士大夫。如果他肯投降,不但不用死,还可以高官厚禄。江万里宁死不当亡国奴,毅然投止水殉国。江镐见父亲殉国,也投止水殉国。鄱阳的父老乡亲,也有许多人不愿当亡国奴,纷纷投止水殉国。《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记载了江西乡亲壮烈殉国的场面:“万里竟赴止水死。左右及子镐相继投沼中,积尸如叠。,万里尸独浮出水上,从者草敛之。”
江万里殉国8年之后,他的学生文天祥,也宁死不降以身殉国,还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江万里殉国之后,朝廷追封他为太傅、益国公、太师,并且追谥曰“文忠”。朝廷给江万里的哀荣很隆重,民间在朝廷哀荣的基础上,又给江万里加上了“教育家”的身份。
江西方志编纂委员会修撰的《江西名人》一书,在介绍江万里时,给他定了三个头衔,分别是:“丞相、爱国英雄、教育家”。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不仅仅培养出文天祥,还造福庐陵学子数百年。时至今日,白鹭洲书院的继承者白鹭洲中学,依然是江西省的重点高中。
《宋史.江万里传》记载,江万里不仅仅兴办白鹭洲书院,还在南昌创办了宗濂书院。江万里先后在江西多地任职,他每到一处就兴办教育。由于江万里对江西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所以才会被尊教育家。而我要说,先贤江万里应该是爱国教育家,为了爱国与民族大义竟以身殉国以行为师范,舍身取义,以全忠孝,堪称千古典范,千古人师。今天我们在端午时节追思三闾大夫屈原时,也不妨追思一下这个同样投水报国的忠臣良相士大夫江万里。
应该说中华民族的血性在崖山之战达到了顶峰,崖山失败后,30万宋军将士只有2万人被俘虏,其余全部战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军民,都自杀殉国。浙江十万士子纷纷跳海自杀,福建有四万!其中十有半数皆茶宗子弟,呜呼哀哉!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对宋时代有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800年前的宋史,让我们重新找回我们失去的华夏精神吧!所以我在2017年的《中国茶业通史》开机新闻发布会时才有感而发,口占一首五言:一门忠烈史,千秋爱茶人,俭清和静德,修齐治平身。
上一篇:《儒茶三字经注译(21)》
下一篇:《儒茶三字经注译(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