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夫玄元 何肤论
十二官 内经寻
六脏腑 心为君
肺相辅 治指顺
肝乃将 谋虑全
胆中正 决断匀
心包络 膻中准
脾胃者 仓禀尊
大肠道 传转运
小肠化 清浊分
肾强时 伎巧春
人三焦 决渎浚
下膀胱 州都存
凡于此 相依循
注译:
《医贯》的第一卷叫玄元肤论,我们一开篇就作了一个问,“夫玄元,何肤论?夫这个字在古文言文中还是比较常用的字,夫在这里就是那个的意思?夫玄元就是那什么叫“玄元”,何肤论?顾名思义,就是是不是肤论的意思?每一本书我们只要知道书名,就大约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一样的道理,书内每一篇的篇名你知道了,你就也大概知道它每一篇在讲什么了。
那接下来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卷一的“玄元肤论”是讲什么了?首先你看这个“玄”字,什么是玄?我们说很多古人讲的都是玄学,那么玄学到底正确还是不正确呢?到今天看来实际上是正确的。在我的印象中,“玄”这个字的象形字,类似两头分别拴着一个东西,中间有根线,这就是玄。我们后来的弦脉,琴弦,不都是这样的吗?两头拴着,中间连着,这才叫玄。“玄学”实际上讲的就是关系学。
那元又是什么呢?“元”就是它的起点,就是“玄”的两头。合起来就是“玄元”,也就是万物的开始。
“玄元肤论”又是什么呢?“肤”你别理解成皮肤,这里面根本就没讲皮肤。“肤论”到底指什么呢?我们经常说皮肤,肤是在最表浅的,那么再往里,就是皮,所以,皮和肤合在一起,这是我们常说的“皮肤”。皮是深层的,肤是表浅的。所以说“玄元肤论”,就是很浅要地讲一讲“玄元”,讲一讲万物的开始。这就是“玄元肤论”。
那我们来看看这个“玄元肤论”,是不是“肤论”呢?其实我们的作者(赵献可)还是挺谦虚的,《医贯》所讲的这个内容其实还是蛮深奥的。它是旨在探讨人体内部的复杂关系和生理机制。“玄元肤论”中的“玄元”指的是万物开始的状态,而“肤论”则是对这种状态的浅显解释。赵献可通过这种方式,谦虚地表达了他对生命起源和人体生理功能的深刻理解,这在古代,也是许多圣贤表达谦虚的一种表现,要不怎么会说谦虚是一种美德呢?圣贤不就是美德的载体么?
那么,《医贯》第一卷讲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它将人体的六脏六腑做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藉此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
十二官?中医对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封官觅爵”,说实话这真的是一个很拟人的讲法,很人性化。那它都人的各个器官都封了什么官爵呢?这些生动的拟人手法又分别表术了人体各个器官的什么功能呢?
内经寻,这告诉我们要想了解十二官的具体内容,就要到《黄帝内经》中去寻找。
据《素問·灵兰秘典论》载十二脏是指五脏、六腑和中(此指心包络)共十二个脏器。张介宾曰:“脏,藏也。六脏六腑总为十二。分言之,则阳为腑,阴为脏。合言之,则皆可称脏,犹言库藏之脏,所以藏物者。”
第一是心,经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是指精神意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犹如古代的君主,地位最高,因此,主宰神明。
第二是肺,经文“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比喻肺以呼吸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即通过肺的协调功能,使脏腑治而有节。张介宾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日治节出焉。节,制也。”相,佐助。傅,同“辅”,辅佐之意。相傅:古代官名,辅助君主治国者,如相国、宰相、太傅、少傅等。治节,治指顺,节指有制、规律是也。
第三是肝,经文“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张介宾曰:“肝属风木,性动而急,故为将军之官。”将军,刚武善战,主司护卫,有勇有谋,方可全功。
第四是胆,经文“胆者,中正之官,決断出焉。”中正之官是掌管某一地区人物品行评定的负责人,类如监察御使之类,比喻胆在人体脏腑中具有正直刚毅、不偏不倚的特性。王冰曰:“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
第五为膻中,经文“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包行君相之令,命为臣使。心包为心之外围,心之志为喜,故心气畅达,令人喜乐。膻中,历代注释有二,一指气海,一指心包络。此作为十二官之一,当指心包络。故曰膻中者,如古时朝中中丞,行君相之命也。
第六第七就是脾胃,经文“脾胃者,仓廩之官,五味出焉。”比喻胃受纳水谷,脾运化精微物质的功能。仓廪,指贮藏粮食的仓库。如古代户部之司职,收税赋,掌转化运营效益家国,此“家国”者,不亦人之躯体乎?
第八是大肠,经文“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传道:转送运输,此指大肠传化饮食糟柏。王冰曰:“传道,谓传不洁之道。”
第九乃小肠,经文“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张介宾曰:“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柏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日化物出焉。”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化物,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变化物质的功能。
第九乃是肾,经文“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充则骨强,智多生巧。故肾强时,伎巧春。春乃欣欣向荣之意态,肾好身健,体行矫捷,此回春之事也,此为重中之重矣。
第十一乃是三焦,经文“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疏通水道。决,疏通。亦作“决窦”,疏浚水道。这是人体的“水利工程”,三焦通则诸症不患。如古之大禹利浚水利,通之则体泰。
第十二就就膀胱,经文“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张介宾曰:“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州都,水液聚集之处。张介宾又曰:“津液之入者为水,水之化者由气,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矣。”
十二官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描述了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十二官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象征意义。这个论述不仅描述了人体内脏的功能,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它强调了各器官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依赖,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赵献可在此的有关论述可谓精彩至极,他深刻地勾勒出,人体如一个社会或国家,各种器官根据不同功能,赋予不同的职能,即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如治国之业事即一统又专业,缺一不可。难怪自古书中便有“不为良相便做良医”的说法,诚不欺我,医生者如同治国,此十二官论即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