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是无极 生太极
此阴阳 即两仪
于医道 藏玄机
养葵述 当精习
即相对 又统一
转化时 大道理
循规律 求本义
升降间 气血集
水火并 讲根蒂
真与假 临症医
注译:
阴阳学说是中国所独有的哲学文化,其基本内容是中国自古以来最深入人心、最重要的学说,既包括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又关乎实践制度。此理论由阴阳观念构成,阴阳二字既有物质的客观意义,也有抽象的含义。其核心是:认为宇宙大道中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是由阴与阳、冷与热、相互关联而产生的。阴阳学说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认为“天地人三”的内动外和有着密切的联系,将“阴”视为抽象的概念,指谓宇宙存在的内在原理,内涵潜能;而“阳”则被整体来看,指宇宙存在的外在统一规律,它是宇宙間自然规律的呈相。因此,阴阳学说强调“天人合一”,坚持“阴阳定律”,从而试图找出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也就是上文描述的“即相对,又统一”的概念。此外,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的和谐安康,要靠阴阳的和谐平衡而得以实现;并且从更深层次而言,他们认为社会存在的一切秩序和发展状况都是基于阴阳的平衡来实现的。
总而言之,阴阳学说都源自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阴阳学说说明了宇宙、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强调‘天人合一’理念,从而维持社会与自然的平衡,为实现永恒共生发挥了积极而生动的作用。
自《内经》奠基中医学理论体系以后,就期待对阴阳理论的突破,道家论之,直到明代李时珍才被重视起来。宋明理学厚论太极,我们茶宗始祖朱熹就论及人人各有一太极。医学家们循太极的思路,营构了数种模拟太极的藏象,以图在应五行的五脏之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脏”,遂开发《难经》的命门。均是依照朱熹《周易正义》阴阳鱼太极图的思绪引伸,主要有张景岳的水火命门、孙一奎的动气命门和赵养葵的真主命门。真主命门“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以“命门之火”为人身之动力之源,又含真水,其水火不离相济,是五脏生机所系,五脏生克制化根系于此,又以五脏各有水火,把水火之论发展为五水五火。此论对人体生长、发育、活动有更深入的阐释,有临床和养生的实践价值。特别是以真阴真阳的盛衰立论,为一些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对命门火衰的证候尤为突出,养葵先生对此可谓独树一论。养葵先生除《医贯》外,他还著有《内经钞》《素问钞》《经络考》《正脉论》《二体一例》等,其核心思想均源于阴阳论。其晚年所著妇科专书《邯郸遗稿》是他故去后,其子赵贞整理成书的。后世尊从其学说的有高鼓峰、吕留良、董废翁等人。吕留良对他的理论评曰:“赵氏所言皆穷源返本之论,拨乱救弊之功甚大。”可谓中的肯切。
观古今中医,深得阴阳之妙者,当以张仲景为圣,后代贤者亦不乏人。今以养葵先生《医贯之阴阳论》为引,就且肤论一下。笔者阴阳参悟,实属愚人偶得,抛砖以引高士之论,企望各家方正。
赵养葵在《医贯》中详细阐述了阴阳之理,强调阴阳的变化无穷,不可尽述。他引用《周易》中的乾坤、泰、否等卦象来解释阴阳的交感关系和转化关系。他认为阴阳之理贯穿于天地万物之中,阳统乎阴,天包乎地,血随乎气。他通过引用《周易》中的“大哉乾元,乃统天;至哉坤元,乃顺承天”来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药物的运用上,赵养葵也强调了阴阳的升降理论,如阳气下陷者用轻扬之品,阴气不降者用肃杀之品。
此外,赵养葵还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认为人身之阴只供三十年之受用,因此补阴之功一日不可缺。他强调阴阳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赵献可的阴阳论不仅在理论上有所贡献,还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他提出的“引火归源”法,即“导龙入海”法,是针对肾脏阴阳失调的治疗策略。该方法通过温补肾阳,调整肾脏的阴阳平衡,具体方法是将辛热的药物与滋补肾阴的药物相结合,引导虚浮的阳气下行,回归到肾脏之中,从而实现“引火归源”的效果。
谈阴阳者,即气血是矣。都认为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血之根。
清代徐灵胎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则五行乃阴阳所分,岂有水火反为阴阳之根者。这无非是讲要我们重点去理解“根”的来源。根是什么?根指阴和阳之间的关系,根指总体中部分的根源;根指生发的根源。从这一角度来说,赵养葵指的是其生发根源,而徐灵胎却指的是总体中的分部,因此他们见解有所差异。从养葵先生的论述中,我们能感受到作为中医学家,他对生命规律的认识,又上升一个层面,是对生命根源的拷问,已经不局限于气血层面,而是深入到气血本身的根源问题。由于有他这样的思考,使中医学对生命规律的理性认识方面,创立了别具一格的中医学理论,用之于实践,也使临床效果得以提高。
《内经》中对阴阳之论极为明白,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阳化气,阴成形。又曰:水为阴,火为阳。又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又曰: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其言阴阳也,详而且明。故五脏合言之,则心肝阳而肺肾阴;分言之,则五脏各有阴阳,惟肾有两,则左属水而为阴,右属火而为阳。人之元气藏于肾中,肾之阴阳必宜保护,不宜戕贼,比诸脏尤为重。何等明白,乃幻成真假无形有形,根源太极等语,其说愈微妙,愈俚鄙荒唐,意在欺世,实自欺耳!
养葵先生论述阴阳的根蒂问题,而徐灵胎论述阴阳关系问题,是以有分歧。养葵先生此段文字分为五节:第一节从日月论述自然的道理;第二节论述阴阳同出一根;第三节论述阴阳互根;第四节辨识粗医的错误认识;第五节提出真阴真阳。对于生命本原的认识,遵循认识的规律,具有层层深入的特征。理不辨不明,只有在不停的辨识中,才会提高理性认识的深度。
赵养葵发现无形的先天太极,而徐灵胎则重视后天有形太极,两者立论不同。养葵重视“根”,譬喻像木之根。凡病寻其根源,为治病求本的要义。而徐灵胎说六味、八味一说,固其根本,则源远而流长。笔者学习有年认为治病,应以先祛邪,后扶正为原则。先祛邪,重在打扫干净屋子迎接客人,后扶正,邪去才能正安,邪不去,则正不能安。当邪去后,过渡到扶正祛邪,再过渡到扶正,如此则能扶生生不息之气,循生生不竭之力,这也是从医贯之阴阴论中体会到的。当然这里将徐灵胎的论述搬出来,也是为了相互佐证中医阴阳论的博大与精深,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其实不也是一种对立又统一的阴阳关系么?
既有真阴真阳必有假阴假阳,在中医实践中呈现的状态是什么?书中讲:此似是而非,多以误人,不可不知。如人大热发躁,口渴舌燥,非阳证乎?余视其面色赤,此戴阳也,切其脉,尺弱而无力,寸关豁大而无伦,此系阴盛于下,逼阳于上,假阳之证。余以假寒之药,从其性而折之,顷刻平矣。如人恶寒,身不离覆衣,手足厥冷,非阴证乎?余视其面色滞,切其脉涩,按之细数而有力,此系假寒之证,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余以辛凉之剂,温而行之,一汗即愈。而徐灵胎却强调此亦有不可汗者。
赵养葵提出假阴假阳证的辨识,切合临床实际。当然徐灵胎讲亦有不可汗者,确实属实。赵养葵讲可用辛凉之剂,温而行之,可能有误。此寒包火或者是真热假寒证,在临床中应高度重视。遇到寒包火证,当然是麻杏石甘汤。如果是真热假寒,此时当以急下存阴为要,非辛凉之剂能解决问题。此证类似于现代的感染性休克,结合现代方法,不致于危及患者生命,救人于倾危之际。
阴阳论在医学活动的实践中实在丰富,书中原文曰:阴盛格阳,阳盛格阴,此病变之不同,何得指为真气不固,此亦专欲为用八味地步耳。赵养葵此处谈论,指真气不固,重在正气。而徐灵胎所说,重在邪气。当然出现格阳或者格阴状态时,都难处理,再进一步则病入膏肓,更难处理了。
那对“假阳者不足而示之有余也;假阴者,有余而示之不足也。”医家又如何说的呢?徐灵胎讲此假字又与前真字不对,前所云真者,谓先天真元之气,非后天及诸脏之气耳,此乃以阴盛似阳,阳盛似阴之证。对真而言,则前所云真,乃指热为实热,寒为实寒也。不荒谬之甚乎!总之,真字本不通之至,一身之中,原无所谓假阴、假阳也。
而赵养葵强调的不足、有余指邪气而言,徐灵胎批判是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二医家有争议。此段论述,徐灵胎相对简单,赵献可文气一贯,主论以假乱真。此处的真,非真气之真,为真假之真。
既已识其假矣,而无术以投其所欲,彼亦扦格而不入。经曰:伏其所生,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去邪,而归于正矣。可见真假难辨,错杂难识之际,此类病证危若冰谷,全靠医者临证不惑,救治于危亡于倾刻之间,可见阴阳之论述之于临症实践中乃重中之重是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