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发布时间:2025-02-22 人气:38
本章研阴虚发热,这在临床上很常见的,“世间发热类伤寒者数种”,伤寒引起的发热有数种,治疗也各不相同,这里边就有“伤寒、伤风及寒疫,则用仲景法”,如果是你遇到的这些,就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办法。“温病及瘟疫也,则用河间法。此皆论外感者也”,为什么他不说,用温病《温病条辨》的办法,不说用叶天士的办法,为什么?因为他在叶天士之前,所以赵献可这里边说到温病的时候是用刘河间的方案,因为刘河间是温病学创始的启蒙者,所以那时候温病学还没有形成,这都讲的是外感。“今人一见发个书是在明代,像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这都是明代的书。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温病学,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基本上都是在《伤寒论》里边,到后来人们发现有很多热病用这些办法解决不了,所以刘河间又从《内经》里边挖掘出来一些指导思想,又找了一些办法,后来温病在他基础上发展。这些医家一见发热,“皆认作伤寒,率用汗药以发其表。汗后不解,又用表药以凉其肌。柴胡、凉膈、白虎、双解等汤,杂然并进。若是虚证,岂不殆哉?”那个时候医家一见到发热都认为是伤寒,都去用发汗的药来解表,如果出汗以后病还不好,他就用表药以凉其肌,用凉肌的药,不光是发表,实际上就是清热的药,这叫凉其肌,用的是什么?柴胡、凉膈散、白虎汤、双解散这几个清理热的方子,杂然并进,如果是虚证,你用这个就错了。
“自东垣出”,自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出现以后,“而发内伤补中益气之论”,这个时候才知道有内伤发热,“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者也”,用补中益气汤,通过补气来退热。“至于劳心好色,内伤真阴。真阴既伤,则阳无所附,故亦发热,其人必面赤烦躁,口渴引饮,骨痛,脉数而大,或尺数而无力者是也”,如果劳心好色的人内伤了真阴,真阴伤了以后,阳气无所依附而出来了,那么就表现为发热,还伴随的症状就是面红目赤、烦躁、口渴多饮、身上疼痛、脉数大或者数而无力,这指的是这一类内伤发热。“惟丹溪发明补阴之说”,李东垣是补气,朱丹溪就注意到了补阴,他补阴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也就是治血虚发热,朱丹溪用四物汤加知柏。“世袭相因”,医生按照这个来了,“屡用不效何耶?”为什么对这种阴虚发热用四物汤加知柏没效?用别的就更没效了。因为什么没效?“盖因‘阴’字认不真,误以血为阴”,就是把血和阴是混淆了,因为对阴字认识得不够真切,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所以对于阴虚发热,四物汤加知柏并不好用。“作肾中之真阴。即先天也”,所以应该把阴虚当作是肾中的真阴,先天之阴不足。
刚才课间的时候,有人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相火、龙雷之火?你看我打个比方,你就容易理解了。你看我们点蜡烛,点着之后,就是我们能看到的这个火,那点这个火的是火柴的火,火柴的火就是先天之火。再比如开车点火的那个火也是先天之火,没有先天之火就没有后面的蜡烛之火。但是火柴的火又不是一直存在在那里的,它是储藏在里面的,阴阳一交会,它才冒出来这个可以点着其他火的火来,所以说相火实际上指的就是发动之火。你看我们卵子、精子结合以后,它自身携带的那种生生不息之火,也就是遗传基因和那些伴随的蛋白,它们那么一种状态,那才是先天的,所有脏腑的功能活动都是它的基础上才完成的。遗传还有一个特点,基因都一样,但是不同年龄段表现不一样,比如这个孩子小时候长得像爸爸,大了以后长得像妈妈,再大点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基因没变,为什么人一直在变?因为他的基因表达是有次序的。这会儿点的是这个蜡烛,过段时间点下一个蜡烛,这一排蜡烛点完了,人的一生就完成了。点到不同的蜡烛的,就有不同的表现,每次点几个也不一样。那你在治疗的时候就不能光考虑后天的情况,也要考虑到先天的问题在里面,所以补肾调肾就是从先天的角度来考虑的。
那么基因能不能改变?能。有人说这个基因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不应该改变,实际上能改变,可以改变基因是否表达。比如说,一个蜡烛在这里,你可以不点它,或者这个蜡烛点三个的时候容易出问题,那我在这个时候就点两个,那就不会表现出病态,行吗?可以的,所以我们是可以调节基因病的,这是可调控的。如果还是认为基因无法改变,那么那些作用于基因的抗肿瘤药物又怎么理解呢?那些作用于基因的抗生素又如何理解呢?基因突变又怎么理解呢?所以基因是可以通过药物来调控的,不要以为遗传病我们就没招了,其实是可以干预的,只是说我们有没有掌握这项技术。那么古人不知道这个,古人只知道先天的水火,实际上他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了,但是从技术上又没有达到我们现在的这种程度。那么肾中真阴即先天也,实际上就是在我们的遗传水平上来讲的。
“《内经》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太仆先生注云:大寒而盛,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大热而盛,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先天不足的时候出现的疾病和后天其他因素出现的疾病是不一样的。“寒之而热者”,一般热证,我们要用凉药,如果你用了凉药,这个热它还在,就取之于阴,也就是阴不足。你不能光去泻火,补阴火,热就下去了。“诸热之而寒者”,就是我用了热药,寒还是解决不了,“取之阳”,是阳虚导致的寒,而不是外受的寒邪,所以用祛邪的药解决不了,这时候叫“求其属”,属就是关联的意思,关系最密切的才是属,属就是一个联系。我们讲经络的时候,经常讲属、络,这个脏腑属于肺,肺是它的主管,络就是影响到谁,属代表紧密联系,求与它关系最紧密的,就是“求其属”。“王太仆先生注云:大寒而盛,热之不热”,寒象很明显,用热药解决不了它的寒,是因为火不足。如果是热得厉害,用凉药,解决不了它的寒,是无水也。这就是无火的时候可以有大寒,无水的时候可以有大热,这跟前面讲的是一样的,求其属。“又云:倏忽往来,时发时止,是无火也”,这个热,一会儿热一阵,一会儿停止了,我觉得更像是更年期了。突然一下没了,也是阳虚。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类病的时候,二仙汤也是补肾阳,用熟地再加上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能够治疗这种热,还属于“无火”的表现。
“昼见夜伏,夜见昼止”,夜里边就不热了;或者晚上发热,到白天就不热了。“时节而动”,随着节气的变化出现发热,这都是无水的表现,就是阴不足。“当求其属而主之”,见到这一类无水的,就是指的“昼见夜伏,夜见昼止,时节而动”,就用六味。无火就用八味,实际上他已经讲这种特点了。那么怎么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无水者,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没有火的,补火就是了,实际上就是补命门真火。没有水的,就补命门真水。“必须六味、八味二丸”,就是用六味、八味这两个,“出入增减,以补真阴,屡用屡效”。“若泥黄柏、知母苦寒之说,必致损伤脾阴而毙者,不可胜举”,如果你还拘泥于用知、柏这些苦寒的药来治热,必然导致损伤脾阴,加速死亡。“大抵病热作渴,饮冷便秘,此属实热”,一般情况下,发热、口渴同时存在,同时喜欢喝冷饮,喜欢吃凉的,大便还干,如果见到这种情况,属于实热证,不是要讲的这种虚热。“或恶寒发热,引衣蜷卧,四肢逆冷,大便清利,此属真寒,人亦易知”,前面是热邪所致,后边是寒邪所致的疾病,那就是恶寒发热,穿衣服多,躺到床上都是蜷着,不敢伸开,实际上就是冷,人都是蜷缩着的,四肢逆冷,大便是稀的,这都是外寒导致的疾病。下面就是他要讲的了,这些阴虚、阳虚的表现了。
“至于烦扰狂越”,烦躁不安,“不欲近衣”,怕热都不愿意穿衣服,“坐卧泥水中”,坐到泥水里边,觉得凉才舒服,“此属假热之证”。我们一般说,烦躁、狂躁、不穿衣服、愿意坐到凉水里边,这哪是假热?但他说此属假热之证。“其甚者,烦极发燥,渴饮不绝”,口渴得也厉害,表现出干燥津伤的症状,甚至“舌如芒刺,两唇燥裂,面如涂朱”,脸就是红得像抹上了朱砂一样,“身如焚燎”,全身滚烫,“足心如烙”,脚心也是热烫。“吐痰如涌”,就是痰也很多,“喘急,大便秘结,小便淋沥”,小便还涩痛,“三部脉洪大而无伦”,这个脉很大,甚至严重的心律失常,脉都是乱的,“当是时也,却似承气证”,在临床上一见到这一派症状,肯定95%以上的医生会认为这是一个承气汤证。“承气入口即毙”,如果你给他灌了承气汤,喝下去就会死掉。“却似白虎证,白虎下咽即亡”,如果看上去像白虎证,用了白虎汤,没有便秘的话,用了白虎汤喝下去就不行。“若用二丸,缓不济事”,二丸指的是什么?六味丸、八味丸,如果吃两个药丸,缓不济事,这根本就管不了事。大承气不行,白虎不行,六味丸、八味丸也不行,应该怎么办?“急以加减八味丸料一斤”,咱们刚才算了,他们要用八味丸,七八十丸也就是8~9g,就像现在一个大药丸一样重。那这一斤在明代应该是多少?还是那个比例,这一斤大概是相当于清朝的一斤多,我没有很精确地去考证,这个量还是比较大的,再加上肉桂一两,这就一斤一两。“以水顿煎五六碗”,用水来煮五六碗,把它放凉了再喝,热证自退。这样把八味地黄喝进去,热就退了。一般来讲看到这个肯定不敢这么用,但赵献可告诉你像这种情况,用八味地黄的。“翌日必畏寒脉脱,是无火也”,看上去那么大火,但是一吃上它以后,第二天反而立即怕冷了,脉也下来了,所以通过吃药就验证这是一个无火的表现,无火表现出来又有热象,就是龙雷之火,这种情况当补其阳。“急以附子八味丸料,煎服自愈”,就是刚才前面讲的八味。“此证与脉俱变其常”,这个证实际上就是症状,“俱变其常”,跟一般的规律都不太一样。“而不以常法治之者也”,他跟平常的差异很大,但是治疗上又不能用常法,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情况。“若有产后,及大失血后,阴血暴伤,必大发热,亦名阴虚发热”,产后的病人大失血后,也出现这种发热,这一般来讲都叫血虚发热,但是在这也把它叫阴虚发热。
如果是产后血虚发热,当此之时,偏偏不要用四物汤。“有形之血,不能速化”,就是血不能迅速地生出来,我们现在的解决就是输血,那么古人做不到,不能速化。“几希之气,所宜急固”,已经随血脱的气,可以急固,赶紧不能让气再脱了。那么这时候用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使无形生出有形来。气生血,它的用意就是这样的。“此阳生阴长之妙用”,通过补气起到生血的作用,不可不知。当然我们现在临床,直接输血就可以了。“或问曰:子之论则详矣”,你讲得很详细了,“气虚血虚,均是内伤,何以辨之”,怎么辨呢?“予曰:悉乎子之问也”,你问得太全面了,太仔细了。“盖阴虚者,面必赤,无根之火,载于上也”,阴虚发热脸一定是红的。“若是阳证,火入于内,面必不赤,其口渴者,肾水干枯,引水自救也”,如果是火入于内,火往里走了,脸色是不红的,我们在临床上有时候会看到,有的人发烧,但是脸不红,甚至脸发黄,这就属于阳入于内,那么有的就是满脸通红,口渴表明是肾水干枯,饮水自救。“但口虽渴,而舌必滑”,如果肾水干枯,火也不足,阳也不足,但是舌苔是滑的,脉虽然脉跳得快,但是尺脉是无力的,“甚者尺虽洪数”,尺脉有的也可以出现大,“而按之必不鼓”,脉洪数,但是一按还是没力,就是虚。这就是判断是肾虚的脉象、舌象。“火入于内,面必不赤”,“虽然若问其人曾服过凉药”。虽然是这样,如果问病人,曾经服过凉药,“脉亦有力而鼓指矣”。
这一篇整个讲阴虚发热的表现,这样来治疗,尤其是八味丸用量,这个是要记住的。
上一篇:《微言医贯三字经》19
下一篇:《微言医贯三字经》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