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400 8749 119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 8749 119
国际应急中心

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微言医贯三字经

《微言医贯三字经》21

发布时间:2025-02-22 人气:37

第二十一章:
痰之本     源于肾
其之动     脾湿生
气血津     与邪成
外导致     二陈用
菱山曰     八丸胜
与仲景     祖二翁
水泛沸     六八更
复补脾     四六盛
献可法     与庞同
本草筌     少临症
仲景方     真医圣

注译:

       “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的本是水,原于肾,肾是水的根源。“痰之动,湿也”,痰是由湿来的,主于脾,脾是主运化水湿的,这句话就告诉你,人之所以有痰,就是要从脾和肾这两个方面去着手,但是我觉得光这么理解还不行,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然以治湿痰、寒痰则是矣”,如果用二陈汤治寒痰、湿痰,这就对了。“若夫阴火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凝结而成痰,腥秽稠浊。甚则有带血而出者,此非中焦脾胃湿痰、寒痰之所比,亦非半夏、枳壳、南星之所治,惟用清气化痰,须有效耳。”

        我们先撇开具体内容不说,在这里先讲一下痰。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病人出现痰,我们说痰是感染引起的,实际上痰产生的机制,我概括出来,就是“邪加于正”,邪气加上正气。正气里边包括气、血、津、液,实际上痰就是邪气和气血津液相作用以后,形成的一个病理的产物。我们分析痰的时候,一方面要分析它是什么邪气,有的没邪,那就是正气失调引起的;有的有邪,又伤了正气,最后出现正也不足,又有邪气。所以在临床上不能够单独的祛邪,也不能够单纯地扶正,要考虑两方面。打个比方,慢性支气管炎(老慢支)初期是感染引起的,咳、痰、喘,痰挺多,等到时间久了,呼吸道黏膜都被破坏掉了,这时候连痰都没了,照样咳,连咳带喘,也有痰,由痰多到痰少到无痰,就出现这么一个过程,那个时候邪又不重了,正虚又厉害了。

       所以说明白了这个痰的时候,我们再看,用二陈汤治疗的痰,基本上都是外邪导致的,尤其是寒痰、湿痰,用二陈汤。“阴虚炎上”,阴虚的痰,实际他讲的阴火炎上,就是肾水不足导致阴火炎上,影响到肺,然后出现的这种痰,它的特征是“腥秽稠浊。甚则有带血而出”,腥秽稠浊的时候就要想到这是肾虚,我们在临床上很少去想,这是肾虚,还是肺热,当然一般来讲病程长的要考虑到。一般外感邪气导致的痰都是短时间内,很少超过半个月,如果几个月都这样,你就别光想着邪,一定想着正气虚。“此非中焦脾胃湿痰、寒痰之所比”,所以不能用半夏、枳壳、南星来治疗,只有用清气化痰的药才能有效。“节斋论痰而首揭痰之本于肾”,因为肾是主水的,是主管津液的,痰实际上是津液化生的,它的本在肾,“可为发前人所未发”,也就是前人没强调过的,王节斋他强调了。“惜乎启其端而未竟其说”,他把这个事说出来了,但是没把它说透,未竟其说。“其所制之方”,王节斋制的方,治疗痰的方子是治标之药,全部都是治标的。“而其中寒凉之品甚多”,也是用寒凉药多,“多致损胃”,容易伤胃。“惟仲景先生云:气虚有痰,用肾气丸补而逐之”,这句话我再说一下,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我还真没有见到这句话,是没有这个讲法的。至于赵献可看到的版本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看到的不一样,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也许版本比较多,赵献可在某个版本里面见到过。

       菱山曰,就是吴球讲,他在《诸证辨疑》中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八味丸才是治痰之本。赵献可赞张仲景、吴茭山,说:“此二公者,真开后学之蒙聩,济无穷之夭枉”,也就是让后人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八味丸是治痰之本的,所以它能够“济无穷之夭枉”,对很多病人,纠正很多治疗的错误,是非常有帮助的!故这里为了押韵,用“祖二翁”,祖,既以此二公为准,翁即公也。

       “盖痰者,病名也”,痰是一个病名,“原非人身之所有”,人身上本来不应该有痰,“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这里边是两个,一个是水泛为痰,就是水泛滥形成的痰,一般是指的是真阳虚弱。水沸为痰,就像水煮开了一样,咕噜咕噜冒气泡一样,实际阴虚火旺,它指的是两类。“但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这两类分有火、无火。“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肾虚不能制水的时候,出现水泛为痰,是无火者,也就是肾中阳气不足,这时候用八味丸以补肾火。“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地,疾风暴雨,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火者也”,这就是一个有火的痰,“故用六味丸以配火”,用养阴的办法,配火就是制约火,因为水火平了它就好了。“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者也”,六味丸、八味丸都是治本,不是治标的。“然有火、无火之痰,何以辨之?”怎么来分辨这个有火、无火?“无火者纯是清水”,痰液清稀是无火之痰,稀痰。“有火者中有重浊白沫”,一个是看黏,一个看稀,黏的是有火的,是阴虚的,或者是虚火,清稀的痰是以阳虚为主的。“善用者,若能于肾虚者,先以六味八味,壮水之主,益火之原。复以四君子或六君子,补脾以制水。于脾虚者,既补中理中,又能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子母互相生克,而于治痰之道,其庶几矣。”这一段是讲赵献可治病的规矩,首先要用六味或者是八味补肾,补肾完了,症状改善的时候,应该再用补脾胃的四君子或者六君子,这样补肾为先,紧接着补脾,先天、后天同时补,这才是完整的治疗方案。这是用五行的关系,“子母互相生克,而于治痰之道”,就是水土的关系,这只是用五行的一个解释,补肾然后健脾。一个是治痰之本,一个是治痰,脾胃是主运化水湿的,就是把这两个治好,痰就没了。水泛、水沸?皆应实际而更替应用六味或八味,复又补脾,则盛一碗四君子或六君子,按实际治之也。

       这里再介绍一下庞安常,这可是北宋一代医王,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这位 庞安常有言,有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也就是火刑金,“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这就是有火了,津液凝浊了,所以痰就稠了。“生痰不生血者,此当以润剂。如门冬、地黄、枸杞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用门冬,不知道他说的是天冬还是麦冬,一般来讲治痰,大多数用麦冬。“门冬、地黄、枸杞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则痰自清矣。投以二陈,立见其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用二陈汤,越治越糟糕。“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这是赵献可刚才讲的这一些,他跟庞安常的观念一致,所以他评价“庞公之见甚确”,很正确,很准确,“录之以为案”,把他这段话记录下来,以备参考。故上文曰:献可法,与庞同。

      “《蒙筌》谓地黄泥膈生痰”,地黄吃进去以后,容易出现腻膈,就是吃进去不想吃饭了,容易滋生痰湿,为痰门禁药,也就是痰多的人不应该用地黄。赵献可强调用,而《本草蒙筌》这里边不用,赵献可把他引过来是什么意思?实际上也是在说他的错。另外我自己在选书的时候,我不会去选择读这种汇编型的书,这个只作为资料的查询。因为这不是临床上的总结,而是抄来的,编成的书。故此讲:少临症。说它指导我们临床的时候往往是有问题的。我在临床上的经验,有的病人用上地黄是可以开胃的,不是不想吃饭了,但是有的人给他用地黄他就真的不想吃饭了。火大的、多食易饥的人用地黄他就不想吃了,但是不想吃的人,你用它配上砂仁,他会开胃吃得更多。所以如果看到“地黄泥膈生痰”,就不敢用熟地了,那你应该去看一看张景岳怎么用熟地,你就知道了,张景岳还用熟地去治黄疸,那更是以湿热为主的病。我觉得赵献可在讲地黄,补水中之火,等于阴阳并补,这个才是好的,正气足了哪个都可以,所以不要听有些人闭门造车或者是偏见形成的文字,实际是最贻误后人的。所以有的医家看到有痰,就不用。“以姜汁炒之”,而且怕它腻,就用姜汁炒地黄,“嗟乎!若以姜汁炒之,则变为辛燥”,如果用姜汁炒地黄,就变成一个辛燥的,地黄就没有用了。是不是真的没用了?如果需要的话,可能也可以用,他这讲的只是治痰的时候。

       “盖地黄正取其濡润之品”,地黄是濡润之品,能入肾经。“若杂于脾胃药中,土恶湿,安得不泥膈生痰?”地黄是入肾经的药,如果加到脾胃药里边,土又恶湿,又是一个濡润的药,所以也会泥膈生痰,当然这还是一种解释。如果说他的脾胃虚弱是因为先天肾气不足导致的,这会儿要不用还不对,所以指一般脾胃弱的时候就不要用地黄了。“八味、六味丸中诸品,皆少阴经的药”,什么叫少阴经的药?每一味药都是入少阴经的,它的靶点就是少阴经。“群队相引”,就是成群结队,一起到下焦。“名曰水泛为痰之圣药”,指的是六味、八味是治疗水泛为痰的圣药。痰稀的病人就用八味,这是治水泛为痰的圣药。如果痰黏稠的,就用六味,“空腹服之,压以美膳,不留胃中”,是空腹吃,“此仲景制方立法之妙,何必固疑”,这是张仲景立这个方子的妙处,是不需要去怀疑这位医圣的。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400 8749 119

微信咨询
国际应急中心
返回顶部
X国际应急中心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16651680333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