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发布时间:2025-03-01 人气:22
喉与咽不同,喉咽是两个部位。“喉者肺脘,呼吸之门户,主出而不纳。咽者胃脘,上文为押韵用“第”,门第的意思,其水谷之门第也,主纳而不出”,喉是肺脘,中医讲上脘、中脘、下脘,但是就没有讲肺脘。那么这个脘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脘?这个字应就是空的东西,能够盛东西或者可容纳,从这通过的东西叫脘。喉为肺脘,就是喉跟肺是相通的,能过气的一个空腔。胃脘,就是能过食物的东西,它这叫脘。上脘、中脘、下脘,这几个脘合起来,是一个胃。所以这个脘的含义是这样。所以古代,在这个字上面加个草字头,去掉月字边,就是一种植物,菀,这种植物的共同特征就是空心的,跟葱一样的。“喉者肺脘,呼吸之门户”,我们的呼吸是必须要经过喉的。“主出而不纳”,就是主呼气,实际上这里讲得不对。呼吸都是通过这里的,“不纳”,这里理解成只能是出气、进气,不能吃东西,千万不能理解成喉就只管呼气,这是讲错的。“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咽是吃的东西要走的地方,“主纳而不出”,也就是这个地方只能往下走,不能往上,但是这不应该叫“主纳而不出”。“盖喉咽司呼吸,主升降,此一身之紧关橐龠也”,这个喉是管呼吸的,一呼一吸,全身气机升降都是靠它的,所以是“一身之紧关橐龠”,这是整个人体很重要的关口,橐龠是风箱,风箱的出口,咽喉是我们肺的风箱,是要通过喉来进出气的,一呼一吸,就产生了升降的这种作用。《黄帝内经》说:“足少阴所生病者,口渴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足少阴肾经有病以后就会出现口渴、舌干、咽部肿、上气,还有咽喉干痛。
“《素问》云: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咽痛,不可纳食”,如果外邪侵犯到了咽部,就会出现咽痛,吃东西困难。“又曰:足少阴之络,循喉咙,通舌本。凡喉痛者,皆少阴之病,但有寒热虚实之分”,不光是过咽部跟吃饭有关,它还循喉咙,还要从喉咙走,所以它跟喉痛也有关系,但是咽痛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少阴之火,直如奔马,逆冲于上,到此咽喉紧锁处,气郁结而不得舒,故或肿或痛也。其证必内热口干面赤,痰涎涌上,其尺脉必数而无力,盖缘肾水亏损,相火无制而然”,肾水不足,相火上冲,就表现出来内热,自己觉得热,口干面赤,痰涎多,脉数但是是无力的,这是它的特征。应该怎么治?用六味地黄加门冬、五味子,这个门冬还应该是麦门冬,“大剂作汤服之”,还是要用大剂量。
“又有色欲过度,元阳亏损,无根之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者,须八味肾气丸大剂煎成”,有这种阳虚的无根之火,就是龙雷之火,出现了咽喉痛的。这种咽喉痛有一个特征,疼,但是咽喉部不红,它是白的,那么这种就要用肾气丸,剂量要大一点。这里边有一个服法,“冰冷与饮”,就是热药凉服,才能治疗这种虚火上炎,龙雷之火上炎,所以才能够引火归原。这样“庶几可救”,还有希望把它治好。“论阴虚咽痛者,如此治法,正褚氏所谓上病疗下也”,上病疗下,就是上面有病治下边,肺有病,治肾,这指的就是上病疗下。“人之喉咽如曲突,曲突火炎,若以水自上灌下,曲突立爆烈矣”,曲突这个地方如果很热,用水从上往下灌,立即就爆裂了,意思是不能直接给他用凉的,“惟灶床下以盆水煦之”,在炉灶底下,用温水温之,“上炎即熄”,上面的火就灭了。“此上病燎下之一验也。其间有乳鹅、缠喉二名不同”,乳鹅就是扁桃体肿大,缠喉应该还是喉炎。
“肿于咽两旁者,为双鹅”,是双侧扁桃体肿大,“肿于一边者为单鹅”,是一侧扁桃体肿大,“治法用鹅翎蘸米醋搅喉中,去尽痰涎”,用羽毛,没有鹅翎,用鸡翎也行,就是长的羽毛,大点的,沾点醋,搅到喉中,这样痰就容易出来了。“复以鹅翎探吐之”,捅捅嗓子,其实这个方法很多,压舌板也可以,“令着实一咯”,就使劲地咯,“咯破鹅中紫血即溃”,注意这个鹅就是指的乳蛾,就是扁桃体肿大,把它咯破了,它这个紫血出来了,就行了。“或紫金锭磨下即愈”,或者是用紫金锭磨了以后,让他喝就好了。“甚而不散者,上以小刀刺出紫血即愈”,现在有针刀比较锋利的,在扁桃体上直接刺破,让它出血,也就好了。“古方有刺少商穴法甚好”,点刺少商穴,治急性的扁桃体肿大也是很好的,都是立竿见影的,迅速就不疼了。“刀针刺血,急则用之”,就是赶紧刺血就行了,“然亦有不宜用者”,这就是也有不适合用的。“《薛案》云:一人年五十,咽喉肿痛,或针去血。神思虽清,尺脉洪数而无伦,次按之微细如无。余曰:有形而无痛,戴阳之类也。当峻补其阴,今反伤阴血必死。已而果殁。引此一案,以为粗工轻用刀针之戒”,有的也有咽喉肿痛,但是用针放血只是临时见好,这类人是“脉洪数而无伦”,然后仔细重按的时候,“微细如无”,这种就不能够靠放血来治疗了。这属于戴阳,戴阳就是虚阳上越,看上去是火,但实际上它是寒,这时候就应该峻补,用六味、八味这些药了。
“醋糊丸,绿豆大,热茶送下,吐顽痰立苏”,像这种,他只要是痰吐出来就可以了。古代的缠喉风实际上就是急性喉炎,咽喉炎,呼吸都困难了。用上这种办法以后,肿迅速就可以消。咱们现在如果严重了,就把气管切开。实际是它肿到了意识都不清,都有可能,如果用上这个,能迅速就改善,而且是得吐,未吐再服。“古方有用巴豆油,摊纸作燃子,点火吹灭,以烟熏鼻中,实时口鼻流涎,牙关自开”,用这个一熏,咬牙、张不开嘴的,也能让他开口,“即用此搐患处愈”,在局部用药,他就好了。“有一等阳虚咽痛者,口舌生疮,遇劳益甚,其脉必浮大,此脾肺气虚,膀胱虚热,须以理中汤加山药、山茱萸,服乃痊”,对这种阳虚的咽痛,就用理中汤,也可以用肾气丸;有上焦风热者,是外感的,用荆防败毒散;有咽喉肿痛、口渴饮冷、大便秘结的,六脉俱实,用下法就好了,可以用防风通圣散。“今人虚热者多”,就是当时明朝,那个时候、那个地区,是虚热的多,实热的少。“如此证不多得,此法不可轻用”,他指的是防风通圣散也不能乱用。我记得之前有人编那个顺口溜,“有病没病,防风通圣”,实际上是对于体质壮实的人讲的,不论是哪里有问题,用防风通圣散都会有效。现在就有大夫不管看什么病,都是用防风通圣散,也会有效,但是我觉得当大夫还不能这么干。“又有急喉痹者,其声如鼾,痰如拽锯,此为肺绝之候,速熬人参膏,用竹沥姜汁同调服,如未即得膏,速煎独参汤服,早者十全七八,次则十救四五,迟则不救”,急喉痹还是急性喉炎,声音很粗,里边呼噜呼噜在响,像拉锯一样,这是肺绝,这是比较重的,那么用人参就可以了,越早越好。
“仲景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面赤咽痛,用通脉四逆汤”,实际上也是外感,通脉四逆汤这是大热药,这种关键是在脉上,“脉微欲绝”,特别细微,嗓子再疼也不怕,脸再红也不怕,都可以用四逆汤来治疗。“盖以冬月伏寒在于肾经,发则咽痛下利,附子汤温其经则愈”,冬天肾经寒邪比较重,如果发出来,就会出现咽痛下利,所以用附子。“又有司天运气,其年乡村相染,若恶寒者,多是暴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切忌胆矾酸寒之剂点喉,反使阳郁结不伸。又忌硝黄等寒剂下之,反使阳下陷入里,则祸不旋踵矣”,“又有司天运气”,指的是五运六气,某一年的时候,出现乡村相染,实际上就是传染病,现在讲的瘟疫。如果恶寒,怕冷得厉害,“多是暴寒折热”,也就是里边有热,外边突然受凉;“寒闭于外”,外边是寒里边是热,就是寒包火,这个时候切忌用胆矾来点,咱们现在胆矾也很少用。如果用它导致阳气郁结,也不要用大黄、芒硝这些单纯泄下的药,因为热郁在里,如果用它,阳下陷入里,外边寒邪又容易往里走,“祸不旋踵”,立即就会看到这种治疗错误带来的结果。“须用表散之剂,若仲景甘桔汤之类”,其实这很简单,就是甘草、桔梗,遇到这种情况,就用甘草、桔梗。又有阳毒咽痛,用升麻汤,这是《金匮要略》里边的,阴毒咽痛,用甘草汤,或者甘草泻心汤都可以,这些方子在《金匮要略》和《千金方》这些书里有。
“咽痛用诸药不效者,此非咽痛”,如果这个咽痛,用了各种药都不好,“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条红丝如发,悬一黑泡,大如樱珠,垂挂到咽门,而口中饮食不入。须用牛膝根直而独条者,洗净入米醋四五滴,同研细,就鼻孔滴二三点入内,去则红丝断而珠破,其病立安”,这是个什么病呢?在临床上也没见到过这样的案例。人家说这是他举的一个例子,用什么都没效,鼻子当中里边有一条红丝,像头发那么细,里边连着一个黑黑的泡,黑泡是什么?就是出血的一个泡。就像樱桃一样大小,垂挂到咽门,就是咽喉壁的血肿,就是这么一个病。这个要大了会影响饮食,吞咽都会有困难的,需用牛膝的根,这是我们中药的牛膝。“直而独条者,洗净入米醋四五滴”,就用牛膝和醋来把它研细了,往鼻子里边点,你点上去以后红丝断而珠破,这个不知道能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不过现在看到也不需要这么做了,我们看到是一个血肿,捅破它就好了,古人有的时候不知道,反正能想点招,其实现在更简单了,“又有喉间作痛,溃烂日久不愈”,咽喉里边溃烂日久,“此必杨梅疮毒,须以萆薢(即土茯苓)汤为主”,这个也不对,萆薢就是萆薢,土茯苓就是土茯苓,这是两个药。杨梅疮毒就是梅毒,用萆薢和土茯苓,这都是古人治疗梅毒必用的药,是治疗这种梅毒的喉间作痛、溃烂的药。
上一篇:《微言医贯三字经》24
下一篇:《微言医贯三字经》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