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461613058@qq.com
手机:17050286333
电话:400 8749 119
地址:香港旺角花园街2-16号好景商业中心16楼
发布时间:2025-03-01 人气:41
气虚中满这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中满”就是中焦满闷,肚子胀。 “中满者,其证悉与鼓胀水肿无异”,中满的原因完全与鼓胀和水肿是一致的。 “何故属之气虚”,为什么说中满是气虚? 请把它给讲明白。 “曰:气虚者,肾中之火气虚”,他说气虚主要是肾中之火气虚,实际上就是肾阳不足,肾气不足。 “中满者,中空似鼓”,叩上去肚子是胀的,叩上去有鼓音,实际上就是有胀气,“虚满而非实满也”,这儿讲的中满就是指的中空似鼓,虚满。 “大略皆脾肾两虚所致”,中满空的这种都是脾肾两虚,我们一般认为是脾胃的事或是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赵献可说皆脾肾两虚所致。 “海藏云:夫水气者,乃胃土不能制肾水,水逆而上行,传入于肺,故令人肿”,这个“水气”实际上指的水湿导致的水肿这一类病,它的机制是“胃土不能制肾水”,实际上就是脾胃虚导致的。 “治者惟知泄水,而不知益胃”,他就强调了,说本来是脾胃虚导致的水气,治病的人只知道利水,不知道益胃,他为什么强调益胃呢? 王海藏和李东垣,他们的老师是同一个老师——张元素,他们传的都是补脾胃的。 说不知道益胃,“故多下之强令水出,不依天度流转,故胃愈虚,食无滋味,则发而不能制也”,用利水的办法强令水出,是“不依天度流转”,什么叫“不依天度流转”? 就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 “故胃愈虚”,使胃气更虚,吃饭没有滋味,“则发而不能制也”,水肿就会更重。 “莫若行其所无事,则为上计”,什么叫“行其所无事”? “所无事”,看上去没有病的地方,“则为上计”,调理脾胃才是上计,利水不是上计。 “何今之人,不知此等高论,举手便以为水肿,用《内经》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之法治之”,现在的这些医生不知道高妙的理论,举手便以为是水肿,“去宛陈莝”,用理气活血治疗瘀滞的办法,“开鬼门”就是发汗,鬼门指的是玄府,汗腺; “洁净府”,把膀胱给排空了,就是利尿; 发汗利尿加上理气化瘀。 用这个方法。
王海藏讲的水肿,不是刚才说的随按随起的这一类水肿。 他指的“若久病大病后”,久病大病就是病得很严重,“或伤寒疟痢后”,疟疾、痢疾、伤寒这些病的时间久以后,“女人产后,小儿痘后”,这个痘是什么? 是天花,现在很少见这个病了。 现在六七十岁的人,有的脸上有麻子,都是原来得过天花,活下来了。 所有这些因病致虚的,就不能用刚才的舟车丸了。 “概以前法施之,脾气愈泄愈虚”,正气就越来越虚,“不可复救矣”,你再也救不活他了。
至于补肾以治肿”,用补肾的方法来治疗水肿,“其说难明”,这个还不是很明白。 他这就举例了,“盖禹之治水”,大禹治水,“行其所无事”,他把没水的地方,给弄通了,这叫行其所无事。 “若一事疏凿”,只要你一去疏凿河道,就是把它疏通了,堵了给它打开,“则失之矣”,水灾就解决了。 “今人之治肾水者,牵牛、大戟,粗工之小智”,用牵牛子、大戟,这都是下等的医生一点点小的智慧、小的知识。 “正禹之所恶也”,这就是大禹所讨厌的治法,不喜欢的治法,这不是一个好的治法。 “间有用五苓五皮者,以为中正,亦转利转虚。 肾气愈衰,而愈不能推送矣,故须用补肾”,也有用五苓散、五皮饮的,认为比较中正,“转利转虚”,就是一边利,身体也越来越虚,肾气愈衰,肾气更虚这样就更不能推送,水液的运行更不行了,所以说应该用补肾的办法。 《黄帝内经》里边讲,“肾开窍于二阴,肾气化则二阴通”,古人总结的这个是非常正确的,说肾气如果正常,大小便就通畅,肾气不正常,大小便就不正常,所以说你看在临床上有的便秘病人用六味地黄效果很好,只要补肾它就通了,那确实是有肾虚。 小便不通就更是肾的事了。 “二阴闭则胃䐜胀”,如果大小便不出来,胃一定是胀的,在临床上不大便,肚子是胀的,胃是胀的,不想吃。 你再看看肾功能不全的尿不出来的,能吃吗? 也不能吃,所以说二便闭则为嗔胀。
古人说:“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水聚而从其类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肾是胃的关口,也就是说胃不好,你别老想着治胃,你再去看看它的门是不是开着的。 所以说“肾者胃之关”,肾是管着胃的开关的。 “又曰:肾主下焦”,肾又是主下焦膀胱的。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通行水道的,决渎之官,实际上三焦是有名无实,到底是哪里呢? 如果按照现代医学来讲的话,实际上就是指的所有的组织间隙。 最大的组织间隙是胸腔、腹腔。 所以人们经常说三焦上面是胸腔,下面是腹腔,上中下三焦,说空腔是孤腑,因为是空的,实际上指的就是所有的组织间隙,只不过胸膜腔、腹膜腔是最大的组织间隙而已。 “水道出焉”,水液的出入都是要必须经历组织间。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必待三焦之火化,始能出也”,膀胱是存尿的,“州都之官”,里边存的是尿,“津液藏焉”,只有三焦火化,火化注意不要理解成烧东西,这是温热的意思,只要温热了就能够气化,这时候就能尿了,也就是它的功能才能保持正常。 “其三焦之经,在上者布膻中”,上焦是在膻中,这是上焦之气,“散络心包”,心包其实也是一个大的组织间隙。 “在下者,出于委阳,上络膀胱”,下焦要再下,到腿上的委阳,这里边和腹腔没什么关系,所以他就是指的全身的所有的组织间隙,“上络膀胱”,上面是跟膀胱相连的。 “上佐天道之施化”,什么叫“上佐天道之施化”? “天道”指的就是心肺,“下佐地道之发生”,地道指的下焦的肾,“与手厥阴为表里”,手少阳三焦和手厥阴心包,它们是互为表里的,“以应诸经之使者也”,全身各个经络都和它相关。 “是故肾虚者,下焦之火虚也”,肾虚主要是指的下焦的火虚。
“经曰:三焦病者,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溢则水留而为胀”,如果三焦有病了,小肚子胀,尿不出来,这时候就出现了水肿。 “惟张仲景制金匮肾气丸”,注意他这提到的是张仲景,他不说八味丸了,他说金匮肾气丸。 “补而不滞,通而不泄,诚治肿之神方”,金匮肾气丸是治疗水肿的神方。 明朝薛立斋这个医生,用金匮肾气丸治水肿屡用屡效,“详载之医案中”,在薛立斋的书里边的医案里边记载得非常详细。 “余”作者本人,“依其案,亲试之甚效”,按照他的医案,也用金匮肾气丸,亲自试非常有效。 “故敢详著焉”,所以说敢在这个里边详细的来讲这个事。 “世有患此者,幸毋诞之乎”,如果有人对此怀疑,你千万不要以为这说的是很荒诞的,说的都是实话,张仲景创立的金匮肾气丸就是这么好用。
“中满之病,原于肾中之火气虚,不能行水”,肾气虚,虽然肚子胀,但是肾阳不足。 “此方内八味丸为主,以补肾中之火,则三焦有所禀命,浩然之气,塞乎天地,肾气不虚而能行水矣”,用肾气丸实际上是补肾气补肾阳的,所以说“三焦有所禀命”,三焦里边有了肾火,就是“浩然之气,塞乎天地”。 这是个比方,什么叫“浩然之气”? 浩就是水多的意思,有个词叫浩浩荡荡,水多是浩,流起来才是荡,“浩然之气”就是气非常足,“塞乎天地”就是天地之间都是气。 对人体来讲就是三焦的气,因为肾气足而足,三焦行水,流走全身。 “内有附子、肉桂辛热之品,热则流通。 又火能生土,土实而能制水矣”,他说附子、肉桂之所以能够治水肿,一方面是温通,一方面是温补脾胃,能够使土实制水,就是脾旺能够运化水湿。
如果缺水,干燥,怎么治? 补水。 但如果是没有光泽,你给他补水,就开始水肿了,发亮的肿。 皮肤干燥,一般情况下是应该补液,选什么药? 就是子类的药,要所有植物的籽儿,里边是含油脂的,这一类药才真正是补液的,才会使皮肤润泽,才有补养的作用。 车前子就是这么个药。
麦门冬利水,我以前讲过,《辨证录》里,所有跟水肿相关的用药,我总结了它的规律,几乎都用熟地,阴虚的加麦冬,阳虚的加肉桂,这个规律是我总结出来的。 而且总结出来以后,我验证了一个病人,各级大夫治了一年半以上,水肿都不消的一个糖尿病肾病病人,竟然一天比一天好,降压药原来用五六种都控制不住血压,后来逐渐逐渐就下来了。 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像古人去学习,去里边找规律,这个再次印证了陈士铎的用药规律和这个仍然是一致的。 五味子是一个补肺的、治咳嗽的非常好的药,又叫嗽神,实际上大家不要以为五味子就是敛肺,这个容易理解成西医的镇咳药,这是不对的。 五味子祛邪的作用是很好的,它是很好的治感染性咳嗽的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镇咳药,张仲景在很多方子加减里边,都说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对不对? 他老讲这个事,既然都是外邪感染,为什么还用五味子? 后世有些医家说实在的,他不怎么临床,就在那里想象,然后写下来了,把后人给误导了。 时代再一长,真的不知道谁看过病,谁没看过病,就像我们再过上几百年,谁知道哪个写书的人在看病,不知道,就容易被误导。 所以还是要看临床家的书,尽量去识别。 赵献可绝对是一个非常有临床经验的医家,人家按照这种学说来指导自己的养生,活了91岁,这样医家的东西,我们要好好地学。 关键是人家后边讲,“余亲试有验,故录”,我都亲自用过了,这个东西是能够证实的,所以遇到这种阴虚的肺心病,水肿腹满的就用六味地黄加麦冬,五味子,实际上遇到这种人再加葶苈、大枣更好。
上一篇:《微言医贯三字经》31
下一篇:《微言医贯三字经》33
相关推荐